2020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50)(含解析)

上传人:byq****87 文档编号:129493587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50)(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50)(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50)(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50)(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50)(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50)(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50)(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100天第 60 天 月 日班级 姓名 评价 1、 古诗词阅读送 友 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赏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答案】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解析】本题考察对诗词名句的赏析,做好此题,要抓住语句的主要特点进行赏析,本句的特点是优美的景物描写。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答案】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

2、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内容并摘录词语作答。3、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答案】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内容并通过关键词语去理解。2、 文言文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3、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注释】上:唐太宗。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正:只。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意思(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2)上诘之,诘:(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4)安可诬一世之人,安:【答案】(1)喂养(2)责备(3)况且(4)怎么【解

4、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做好此题,平时要加强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句子意思去理解。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答案】(1)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来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2)不是我不尽心推举贤能,只是在现在没有奇才罢了。【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做好此题,要逐字逐句解释句中词语,尤其是重点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6、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答案】托物

5、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 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阅读文章,抓住主要内容。7、你如何认识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答案】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解析】“各取所长”即要辩证的看待一个人,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3、 现代文阅读(1) 记叙文阅读父亲的眼神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

6、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

7、下来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的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候,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

8、的内容“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牟。赶快起来!”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找的后脊早巳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提着胳膊上巳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速的苍穹和满天的繁

9、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水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8、第一段“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有什么作用? 【答案】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点明题意:父亲的眼神读我影响很大。【解析】此句放在开头,有总领作用,“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说明父亲对我影响大。9、 赏析语句“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天气 的炎热,渲染了沉闷的气氛。【解析】本题考查对精彩语句的赏析,做好此题,要找到语句的特点进行分析,本句特点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10、“你

10、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案】有耕耘就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解析】表面是说种庄稼的道理,实际是说做事有付出才有回报。11、 如何理解“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句:我要上学”中“恶狠狠”的意思? 【答案】体现了“我”痛下决心,发奋求学的心理。【解析】“恶狠狠”本意是极端凶恶的样子,联系文章语境可知表现的是我在父亲眼神的鞭策下终于痛下决心要求学。12、为什么说“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 【答案】害怕自己没有理想,放弃追求;怕对学习、工作等还不够尽力;怕愧对父亲。【解析】从父亲 的眼神我知道父亲对我寄予了很高的希望,我不安是因为怕让父亲失望。

11、13、 “我的心乱成了一锅粥”一句表现了“我”复杂的内心情感。请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出当时我的心理活动。 【答案】怎么办?下地干活太累了,我快受不了了!回学校去上学?我的数理化那么差,高考会有希望吗?可是如果就这样下去,父亲肯定对我失望了,父亲的眼神真让人受不了啊,我不能让父亲失望。 【解析】写出我当时痛苦、矛盾、的心理即可,注意语句通顺。(2) 议论文阅读有书赶紧读曾有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后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不着一墨的笔记本。出版商以此提醒读者:有书赶紧读!看

12、了这个消息,我从心底敬佩出版商的良苦用心,也由此想到更多。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只有借别人的书,有了还书期限的限制,有了外在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如果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没有了压力,人便会变得懒散,读书也永远成了一个计划。由此想到出版“不能等”的书,仿佛也是给读者立了一个还书的期限,有点儿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相通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以此来劝诫人们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在我看来,“不能等”的书也许还有更多含义。在现代生活中,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对读书失去兴趣。在他们眼里,读书或许只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一旦

13、功成名就,敲门砖就该扔掉了。还有的人浮光掠影,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浅阅读,搜集奇闻逸事,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实实在在读本书。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不能等”的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善意的规劝:读书拖不得,好东西是不等人的,要是不及时抓住,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如果阿根廷这家出版商策划图书时有这种用意,那简直有种与读者心理博弈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这种良苦用心只可理解,却不值得效仿。毕竟图书是传承文明的工具,大家都去出版“不能等”的图书,这个工具就有可能丢失,如果是这样,损失就太大了。与“不能等”的图书相关,我想到更为多样的一些方式,比如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河南固始县采取定期个人述学、群众评学和组织考学的方法,解决干部不爱学、不真学和不善学的问题形式虽有不同,用意却有相通之处,都在劝人向学,劝人读书。只是外因毕竟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思想问题解决了,时间便像海绵里的水,挤也挤不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