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苔丝》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482699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苔丝》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电影《苔丝》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影《苔丝》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苔丝》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影苔丝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摘要本文通过电影苔丝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探讨了电影作品的缺失之处。即苔丝自然属性这一主题、苔丝性格多样性塑造,以及超现实描写等方面的缺失,目的是让读者对原著小说的理解更加全面。 关键词苔丝原著缺失自然属性 性格塑造超现实描写引言电影苔丝,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知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根据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改编的,影片的上映引起了很大轰动。在电影苔丝的宣传画上,扮演苔丝的女主角娜塔西娅?金斯基头披柔软的羊毛围巾,一双充满忧郁哀伤的双眸凝视着前方,几缕乱发轻拂在脸上,那十分性感的丹唇微微撅起,从这幅广告画上可以看出波兰斯基对原著进行了大刀

2、阔斧的改编。然而这是波兰斯基摄影机里的苔丝而不是哈代笔下的苔丝形象。尽管这部影片长达三个多小时,但还是遗漏了小说中许多相当重要的因素,这些缺失之处使原著的主题、人物形象、风格等发生了改变。作为两种艺术表现手段,电影与小说迥然相异,对一些相异之处进行比较分析,对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欣赏哈代小说的艺术魅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一苔丝自然之女,命运的再生与死亡这一主题在电影中的缺失。在小说中,哈代把苔丝描绘成“自然的女儿”,她一生的命运与土地息息相关,融为一体。就像自然万物的生长律动,例如春、夏、秋、冬,四时轮回,潮涨潮退,日出月落依照一定的节奏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一样,苔丝短促的一生当中也经历了数次的死亡

3、与再生。苔丝死过三次,然后又获得新生。第一次是被德伯诱奸;第二次是因为安玑?克莱;最后一次又是碰到德伯。1、第一次生命轮回春天和夏天象征了苔丝旺盛的青春活力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而秋天和冬天则预示她悲剧的命运。由于家庭贫困,独马的猝亡和父母的虚荣,把她推上认亲的险途。时值六月,苔丝初登德伯家门,德伯用红玫瑰、红草莓来引诱苔丝,对她大献殷勤,涉世未深的苔丝一点没想到这条“毒蛇”是“兴风作浪,制造悲剧的恶魔”。九月的初秋时节,伺机已久的德伯诡计终于得逞。在受辱失身的那天晚上,月亮西沉,雾霭浓重,围场被淹没在“一片源源的黑暗”中,茫茫夜色不正象征世道的黑暗、命运的残酷吗?苔丝对爱情的希望一开始就像初绽

4、的花蕾被掐断了。十月的深秋,苔丝毅然拒绝德伯虚情假意的许诺,不愿自甘堕落,在秋风瑟瑟里孤零零提着包裹走回家乡。深秋的凋敝悲凉景象更衬托了苔丝的不幸。在接下来的漫漫严冬里,身怀六甲的苔丝忍辱含垢,过着死亡般的隐居生活,只有天黑后才到树林,从大自然的怀抱里获得些许安慰。至此完成了她生命中的第一次新生与死亡的过程。2、第二次生命轮回在苔丝遭受丧子之痛的两年半后,春天再次降临。在五月的一个“茴香四溢,众鸟孵雏,万物催吐生机的早晨”,苔丝第二次离家,怀着对生命的满腔热爱,在塔布蓠牛奶厂开始全新的生活。对大自然的共同热爱和对人生共同的见解,使苔丝和克莱共坠爱河,此时炎炎夏季正好映衬着两人炽烈的爱情生活。哈

5、代巧妙地将大自然和人的情感融合起来描写,使之成为世界文学中描写爱情的经典诗篇。而接踵而至的“热月”仿佛是自然的一方面,克莱就像被热气闷得透不过气来一样,也被温柔娴静,而且对人生有独特见解的苔丝越来越强烈的热爱压得喘不过气,终于他战胜了自己的缄默、谨慎和恐惧,拥抱了苔丝,袒露爱慕之情。苔丝在此获得了新生,度过生命中最美好幸福的时光。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苔丝,他们于圣诞节完婚,此时正好是冬天,新婚之夜苔丝不愿欺骗丈夫,坦陈前事,不料丈夫冷酷无情,不仅不予宽恕,反而撇下苔丝,远走他乡。厄运再次降临,冬天对于苔丝再一次成为象征两人爱情生活死亡的季节。当苔丝一家孤儿寡母被村里以有伤风化为名赶出,无家可归被

6、迫到家族祖先坟墓暂避一时,此时苔丝的苦难达到顶点,为了家庭,她被迫重陷污淖,成为德伯的情妇。3、第三次生命轮回当春天又一次来到人间时,苔丝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再生与死亡的轮回也开始了。克莱在巴西历经磨难,终于幡然醒悟,对苔丝旧情重萌,回英国寻找苔丝,以破镜重圆,然而一切为时已晚,心如死灰的苔丝在德伯的哄骗下,任凭自己的肉体成为他的掌中玩物。后来苔丝得知真相后,在愤怒与绝望之下,手刃了这个破坏她一生幸福的恶魔。苔丝和克莱在逃难过程中尽情享受了快乐而短暂的夫妻团聚生活,苔丝也在丈夫爱情的抚慰下,心灵获得了再生。不久,苔丝被捕并送上绞刑架,完成了最后一次再生与死亡的轮回。然而在电影中暗示苔丝命运的死

7、亡与再生主题被丢弃了,导演只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拍摄,许多事件被压缩,落入了单调的模式,而四季转换的自然景象仅仅作为陪衬和点缀。这样看来,苔丝好像只是被命运之神驱赶着从一个不幸走向另一个不幸,完全沦为男权社会陋习的牺牲品,失却了原作中的主题精神。二苔丝多样型性格塑造的缺失电影女主人公的扮演者金斯基的演技无疑让人叹服,但是由于导演对苔丝这一人物理解上的偏失,造成了电影中苔丝性格的单一。哈代笔下的苔丝身上不仅具有温柔、美丽、聪慧、善良、纯洁等一系列一般女性共有的品质,而且具备了一种非常复杂、丰富的性格体系。比如她的骄矜与执著、自尊与自爱、富于同情心却又会嫉妒别人:她的坚忍与敢于反抗,在遭受命运一次次

8、打击之后还能恢复活力,凡此种种使这一人物显得十分丰满,真实而生动。而电影中的苔丝从头至尾只有一种单一的性格,徒有美丽的外表,却无深刻的思想。面对残酷的命运,就像一只温顺驯服的羔羊,天真无邪却又软弱无力,束手就擒,让命运拖着走。也许这是导演想着力把她塑造成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无辜弱女子形象,以其催人泪下的悲惨境遇博取观众的同情。但是应该看到,如果观众按照电影作品中的苔丝形象来理解苔丝,那就等于走入了一个误区,为苔丝流下的同情泪水必然只是浅薄,这样的苔丝就与实际生活中无辜受害的女性大同小异。苔丝作为一个艺术形象之所以不朽,在于她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更高于生活,否则她就唤不起人们深刻的悲剧感受。在银幕

9、上我们见不到那个觉得自己被德伯强奸,就永远要受到惩罚而慨叹命运的不公,而时常自问“女人的贞节,真是一次失去,就永远失去了吗”的苔丝;那个觉得“可以再做点儿有用的事情,再尝一尝独立的滋味,无论付出什么代价”的苔丝:还有那个遭到丈夫遗弃而痛不欲生的苔丝;另外还有为躲避好色之徒的纠缠,坚守自己对丈夫的忠贞,故意剪掉眉毛,用手帕包住半个脸蛋,以隐藏美貌的苔丝。在此当中最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电影作品没有完全表现出苔丝性格既有坚忍与反抗,又有犹豫与懦 弱的矛盾方面。作为艺术家的哈代深谙“重复”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所以不厌其烦地描写了苔丝与德伯,后与安玑?克莱关系中前后几次的拒绝,以此来表现她性格当中相反

10、的两个方面。故事一开始苔丝就数次拒绝德伯的追求,德伯对她的美貌垂涎已久,在赶马车接她去养鸡场干活的一路上不断地进行调戏,苔丝极力躲避,后灵机一动,故意让风把帽子吹落,借机下车,便不愿再与之同车,宁愿自己走路,显示她的聪明与勇敢。四个月后在同样那条来时的篱路上,不幸失贞的苔丝断然拒绝德伯让她做情妇,趁着年轻貌美,享受荣华富贵的利诱和哄骗,义正严词地宣称自己对他毫无爱情,不愿成为他的“巴儿狗”。这种敢于向自己不爱的有钱人家子弟说“不”,直到今天听来也是掷地有声,震撼人心。哈代展现了苔丝追求真正爱情,不为金钱和门第所动,勇敢维护自尊的可贵品质。哈代精心描写了苔丝一共在六次不同的场景中斥退他,而且其中

11、两次不得不使用武力来抵挡他的攻势,捍卫自己的尊严。一次是在打麦场,当德伯得寸进尺,想要揽住她的腰时,她用皮手套狠狠抽打在他脸上,打得他嘴角淌血。此时的她又气又急,又无可奈何,叫出了“一次被害,永远被害”的绝望呼声。另外一次是在父亲死后,全家人被赶出村的前夜,德伯以收留他们全家作为利诱,妄图以施恩惠来逼她就范,苔丝怒斥他之后,拉下窗户,把他伸进窗的胳膊用力夹住。德伯步步紧逼,苔丝为维护对爱情的忠贞,一次又一次地坚决拒绝,但是由于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和鼓励,却更加的无奈和绝望。相形之下,缺失了性格中这些重要因素的刻画,电影中的苔丝注定是苍白无力,冷静淡泊,毫无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她只能引起人们一时的悲悯

12、之心,却无法激起永恒的、刻骨铭心的美学感受。三超现实主义描写的缺失哈代作品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让读者感到有意思的其实是他所运用的意象,对现实世界中平常事物奇特的变形描写,以及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发现的基本神话原型。这些都组成了哈代小说中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象征、隐喻和超现实描写。而电影作品本身严格地按照现实生活来表现,也许是导演想要加强现实主义色彩,而将小说中一些超现实的、迷信的成分全部剔除,然而这些描写正是哈代小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贯穿整部小说,与苔丝命运息息相关的马车描写,小说前后出现了几次。小说开始时,苔丝和弟弟连夜赶马车送货,而一家赖以维持生计的马匹却在意外的车祸中不幸而亡,苔丝因此

13、感到自己像是个“女凶手”。苔丝的失身也与马相关。当时苔丝到集镇游玩,归途与悍妇发生口角和厮打,意外事故逼使她跳上了对自己觊觎已久的德伯的马背,并放松了平日的戒备,让德伯钻了空子。苔丝与克莱充满波折的关系也是与马车有关。克莱三番五次向苔丝求婚,苔丝经过内心激烈的矛盾挣扎后,终于在驾马车送牛奶到火车站的归途上应允了婚事,订下终身。然而他们的分道扬镳也是在马车上,克莱不能原谅苔丝的往事,狠心抛弃了她,将她送上回娘家的路,马车里的苔丝哭得肝肠寸断,从此两人天各一方。除此之外,大马车也是用来预示苔丝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道具。克莱和苔丝在大喜之日乘坐一辆大马车时,克莱曾经稍微提到过发生在大马车上的阴森恐怖的

14、传说,这对两人的关系来说是不吉之兆。这些给苔丝的悲剧抹上了一层冤冤相报的宿命色彩。另外,哈代对家乡威克塞斯的许多迷信和风俗习惯十分熟悉,他把一些可怕的凶兆融入对苔丝坎坷一生的描写中,更增添了神秘的气氛。在与德伯的关系中,他使用许多不祥的预兆。如与德伯初次见面,不怀好意的德伯在苔丝身上插了许多玫瑰,结果苔丝不小心被玫瑰花刺伤了下巴;为此她感到十分不安,因为这按乡间迷信是个不祥之兆,暗示两人的关系一开始就与血有关。后来当德伯重新出现,起初还要求苔丝在被称为“十字手”的地方的一根孤桩石柱上起誓不用美色来诱惑他。过后苔丝才得知这并不是什么神圣的十字架,而是一个犯人被人把手钉在柱子上绞死,尸首埋在石头下

15、,有时还出来显魂,预示着可怕的凶兆。而这幽灵就暗示了德伯重新出来对苔丝纠缠不休。最后德伯躺在苔丝祖先坟墓的石碑上,等待苔丝的到来,进一步暗示了他终将死于苔丝之手的可悲结局。苔丝与克莱的关系当中也有一些迷信的描写,比如与克莱结婚之日,时值正午,公鸡却对两个新人啼鸣不止。在英国乡村这是不吉利的事,预示两个人的婚姻关系很快流产。所有这些超现实的描写无论是对预示苔丝乖蹇的命运还是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都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是哈代创作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这点是不能轻易抹煞的。结语世界电影史上有许多对名著改编的成功之作,如飘、呼啸山庄、简?爱、战争与和平等,它们的成功改编无一例外都是立足于对原著精神的深刻理解。把电影苔丝与原著进行比较,目的并不在于褒此贬彼,而在于让所有热爱哈代小说的观众或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哈代艺术的伟大之处。对原作的误读或一知半解,都会导致电影作品的缺失,这应该努力避免出现。电影可以有不同的艺术处理方法,但是对原著的精神和风格的忠实再现,不仅是对观众,对作者也是种最高形式的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