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主体结构监测方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9473396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铁主体结构监测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铁主体结构监测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铁主体结构监测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铁主体结构监测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铁主体结构监测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铁主体结构监测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主体结构监测方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轨道交通XX号线工程金京路站基坑监测方案上海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二00九年十月上海市轨道交通XX号线工程金京路站基坑监测方案工程编号:工程负责:XX编 写:XXX审 核:XXX审 定:XXX总工程师:XXX上海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2009年10月30日地 址:上海市灵石路930号电 话:021-56613419邮政编码:200072网 址: 目 录第一章 工程概况- 1 -第二章 监测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 -2.1方案编制原则- 3 -2.2方案编写依据- 3 -第三章 监测范围及内容- 4 -3.1监测范围及内容- 4 -第四章 监测点的布设- 5 -4.1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5

2、-4.2围护墙顶的水平位移、沉降点的布设- 5 -4.3围护墙体测斜监测点的布设- 6 -4.4立柱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6 -4.5支撑轴力监测点的布设- 6 -4.6坑外潜水水位监测点的布设- 6 -4.7地墙接缝深层土体监测点的布设- 6 -4.8基坑周边地表监测点的布设- 7 -4.9围墙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7 -4.10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设- 7 -4.11周边房屋监测点的布设- 7 -第五章 监测作业方法- 8 -5.1控制测量- 8 -5.2围护体顶部的水平位移、沉降监测- 9 -5.3围护体测斜- 9 -5.4支撑轴力变化监测- 11 -5.5坑外潜水水位变化监测- 11 -第六

3、章 监测技术要求- 12 -6.1技术要求- 12 -6.2监测精度- 13 -6.3监测频率- 13 -6.4监测参考报警值- 14 -第七章 施工组织、拟提交成果及应急预案- 14 -7.1施工组织- 14 -7.2仪器设备- 14 -7.3质量保证措施- 15 -7.4拟提交成果- 15 -7.5有关的紧急预案- 15 -7.6关于监测点的保护及现场与施工单位的配合- 16 -附件一:监测点布置图- 16 -第一章 工程概况1.1基坑概况金京路站位于浦东新区巨峰路、金京路交叉口西侧。车站主体结构主要位于巨峰路南侧非机动车道、绿化和通汇绿色停车场内。北侧主要为多层(6层)住宅小区和一所学校

4、(华高小学);车站西侧为永宁路,东侧为金京路;南侧为停车场和污水处理厂。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本车站为中间站,位于直线上,两端区间拟采用单圆盾构施工。根据总体规划,站台设计为岛式站台,站台宽10.0m。设计拟采用双层双跨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明挖法施工。基坑深16.20m,标准段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内衬墙厚400mm;端头井段采用800mm厚连续墙,内衬墙厚600mm。车站总长211.25m(内部净空尺寸),公共区净宽17.6m。车站线路由西向东为2的上坡,结构顶板覆土约为3.0m。车站共设两组风亭和3个出入口。1.2工程地质条件1、金京

5、路站场区内各土层特性概述如下:1层:人工填土。遍布,土质不均、结构松散、强度不均。上部以杂填土为主,含碎石、建筑垃圾等杂物,局部为素填土。填土成分、厚度对基坑开挖和支护有一定的影响。1层: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局部缺失,可软塑,尚均匀,土性从上至下逐渐变软,高中压缩性,可作为浅基础持力层。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遍布,层厚埋深约11.0m,呈流塑状,夹薄层粉土和粉砂,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强度低、渗透性差、灵敏度高,且具有触变、流变特性,为高压缩性土层。j层:灰色砂质粉土。遍布,稍密状、中压缩性,在一定的动水压力下易产生流砂现象,对基坑开挖影响较大。1层淤泥质粘土底层埋深约20.0m、和1-1层

6、粘土层底埋深约23.0m,遍布,为流塑软塑状粘土。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强度低,渗透性差,灵敏度高,且具有触变、流变特性,为高压缩性土层,是影响基坑底部回弹的主要土层。1-2层:灰色粉质粘土。遍布,软塑状,层顶夹薄层粉土,高中压缩性。层:暗绿草黄色粉质粘土。仅个别孔未揭示,该层顶埋深约29.0m,可塑状,强度较高,中压缩性,可作为桩基持力层。1层:草黄色砂质粉土。层底埋深约40.0m左右,中密密实状,强度较高,中偏低压缩性,为良好的桩基持力层。2层草黄灰色粉细砂,未穿,呈密实状,强度高,中偏低压缩性,为良好的桩基持力层。且(含1、2)层为上海市第一承压含水层,渗透性强,基坑开挖时应防止其产生突

7、涌。从车站范围地质剖面图可知,车站底板位于1层粉质粘土内,地下墙墙趾插入1层砂质粉土中。2 、潜水本场区浅部土层中的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勘察期间测得潜水稳定水位埋深为1.452.00m(绝对标高为1.742.79m),平均埋深为1.65m(平均标高为2.44m)。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第11.1.1条,上海地区潜水位埋深为0.301.50m,潜水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地表径流等影响呈幅度不等的变化,常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为0.500.70m。设计可根据相应验算项目,按安全原则选取合适的地下水位埋深值。3、承压水场区揭示的(含1、2)层为上海市第一承压含水层,揭示的顶板埋深为

8、28.532.2m、顶板标高为-24.26-27.94m。根据实测资料,层承压含水层水位埋深为8.298.41m(绝对标高为-4.46-4.21m)。据上海地区承压水的区域性观测资料,承压水水位随季节呈幅度不等的周期性变化,水位埋深一般为3.011.0m,3、场地内的不良地质现象本工程场地内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障碍物;厚填土、暗浜;软弱土层;浅层沼气。1.3基坑周边环境施工区域北临华高一村及华高小学,多幢建筑物在施工影响范围内,同时在巨峰路北侧分布一条直径为324mm的航油管,管顶标高约-1.5m,以及通讯、上水、电力、煤气、雨污水等多根市政管线。第二章 监测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2.1方案编制

9、原则1、服从建设单位和总体设计单位对本工程的工作安排和质量要求。2、根据本工程周边环境特点,在广泛收集各类资料,现场调查踏勘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与现场施工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投入先进的仪器设备,采用有效的监测手段,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工作量达到信息化监测的目的。3、监测点的布设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合理布设,以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需要。4、监测信息及时反馈工程各方,同时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各项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找出产生原因并建议相应的对策,及时预测下道工序的影响,优化施工,切实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2.2方案编写依据1、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

10、范 (GB/T12897-2006)3、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4、上海市标准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5、业主提供相关图纸及资料。第三章 监测范围及内容3.1监测范围及内容根据本工程监测技术要求和现场施工具体情况,本监测方案工程按以下要求进行:1、以该工程基坑施工区域周围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地下管线、周边土体和基坑围护结构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2、基坑周边两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地面沉降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和周边环境受基坑影响变形趋势。故环基坑周围垂直基坑走向要布设若干组地表沉降监测断面;3、设置的监测内容和

11、监测点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和符合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能全面反映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和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4、监测过程中,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提交满足现场施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为保证市政管网的安全运营,保证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减小其受施工的影响,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中将加强进行周边管线及建筑物监测,以便有关部门及时汇总分析监测数据,进行预测,指导各项施工措施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实现信息化施工。工程以基坑围护施工和开挖施工为监测工作的重点阶段,应根据施工工况,适当加密监测频率。根据基坑工程

12、施工监测规范(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2006 上海)及设计的要求,本次监测设置如下内容:(一)基坑围护结构体系监测1、围护墙顶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2、围护墙身深层水平位移监测;3、支撑轴力监测;4、立柱沉降监测;5、基坑外潜水水位监测;(二)周边环境监测1、周边地表的沉降监测;2、地下管线变形(沉降、位移)的监测;3、周边建筑物沉降的监测。第四章 监测点的布设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基坑施工,本次监测工作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孔)。4.1监测控制网的布设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地下管线、建筑物沉降、围护

13、墙顶的位移、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围护墙体深层位移监测、深层土体测斜等方面的监测。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1、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2、水准控制网: 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平面控制点计划布设4个,编号为P1P4,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有条件可采用固定观测墩;通常在地面埋设钢钉点,顶上刻划“+”字。水准控制点计划布设3个,编号为BM1BM3。建立闭合环与施工高程控制点,每个月联测一次。控制点具体布设情况将在进场后根据现场条件

14、进行布设。4.2围护墙顶的水平位移、沉降点的布设围护墙顶监测点布设20点,编号WY01WY20埋设:围护墙体沉降监测点与围护墙体深层位移监测孔对应布设,原则上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点使用同一点,不再另行埋设。用冲击钻在设计位置处钻孔后直接埋入钢筋。测量方法:沉降监测采用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每次观测宜形成闭合或附合观测路线,同时工作中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各限差要求进行测量,并符合国家二等水准的各项精度要求;平面位移观测采用小角度法。4.3围护墙体测斜监测点的布设测斜监测布设20点,编号CX01CX20埋设:根据基坑分段开挖的原则24米左右布设1孔。在围护墙体施工前,将埋设位置具体细化到施工图上。在施工到

15、相应的围护墙体位置时,将测斜管逐节绑扎在钢筋笼上。管间用管套衔接,自攻螺丝固定并密封。测斜管的顶底两端头用布料堵塞,盖好管盖;检查测斜管内壁的一组导槽,使其与基坑开挖方向基本垂直;测斜管内注入清水,防止其上浮;测斜管口高度与围檩设计高度相当,管长度与地下连续墙体同长。4.4立柱沉降监测点的布设立柱监测布设42点,编号L1L42埋设方法:在格构柱对应的支撑的顶面用射钉枪打入射钉标明点号即可。4.5支撑轴力监测点的布设轴力监测第一道支撑为砼支撑布设6点,标准段设为4道支撑,其中24道为钢支撑布设12点,两端端头井设为5道支撑,其中25道为钢支撑布设8点,共布设26点。编号ZL01ZL06水位孔埋设意图回填泥球透水段PVC管回填黄砂埋设、测量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