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三生物第二次月考.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473213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高三生物第二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西高三生物第二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高三生物第二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高三生物第二次月考.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南昌二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生 物 试 题一、选择题:(有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物质在元素组成上最相似的组是( )AATP、DNA、RNA B生长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性激素C核糖、核糖核苷酸、核糖核酸 D淀粉、淀粉酶、控制淀粉酶合成的基因2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和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凝集素 维生素 性激素 抗毒素 青霉素 生长激素ABCD3下列物质基本组成单位相同的一组是 ( )A细菌的质粒和人的基因 B动物的糖原和抗原C人的胰岛素和性激素 D植物的纤维素和维生素4浒苔是一种绿藻,奥

2、运前大量出现在青岛奥帆赛水域,而去年引起太湖水华的是蓝藻。下列有关绿藻和蓝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者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 B它们都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有基因C两者均含有叶绿素,但后者没有叶绿体D绿藻是好氧藻类,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5下列各图分别表示两个自变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除各图中所示的因素外,其他环境因素均控制在最适范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图中a点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酶的数量B乙图中d比c点在相同时间内叶肉细胞中生成C5的速率快CM、N点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P点的限制因素是温度D丙图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曲线走势将稳定不变6据研究,在人脑中有一种与人的痛觉和

3、学习记忆有关的物质,叫脑啡呔。其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脑啡呔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脑啡呔水解后可产生5种氨基酸 B脑啡呔属于5肽化合物,含有4个肽键C脑啡呔在核糖体上合成 D脑啡呔合成及分泌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时间细胞内浓度细胞外浓度abnm甲乙7将某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营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测得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右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组织的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B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数量多 C两种离子均只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

4、 D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两种离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了细胞的吸收8右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组成的 B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再进入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9下面关于人体稳态的调节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下丘脑对水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血糖稳态都有调节作用B正常人发高烧时,失水多于失盐,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减少C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增加D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都与人体皮肤有关10下列有关酿脓链球菌的叙述,正

5、确的是( )A含有DNA或RNA,其中贮存着它的遗传信息B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可导致自身免疫病C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肉眼可见链状排列的球菌D侵入心脏瓣膜引起化脓性炎症,导致风湿性心脏病11下列有关植物叶绿体成分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吸收光的色素位于基粒上,转化光能的色素位于基质中B得到电子后的某些叶绿素a即成为强氧化剂,能使NADP+转变成NADPHC分解水的部位在基粒,利用ATP和NADPH的部位在基质D光能转化为电能后,能使某些叶绿素b不断得到电子和失去电子12关于生物固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如果对豆科植物进行根瘤菌拌种,那么就不用施肥了B圆褐固氮菌不仅能固氮,而

6、且还能分泌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C固氮微生物把植物落叶中的含氮化合物首先转化成硝酸盐D分解者能够直接把含氮有机物中的氮转变为氮气13下图为C3、C4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外界CO2浓度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的是C4植物,曲线B代表的是C3植物BC4植物能利用低浓度的CO2,是因为有与CO2亲和力很强的酶CC4植物比C3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D高CO2浓度下,限制C4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是光反应14下列关于C3植物和C4植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C3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进行BC4植物首先固定CO2形成C4化合物,C4化合物直接参与C3途径形成葡萄糖CC4植物的花

7、环型结构中,C3途径只发生在维管束鞘细胞DC4植物的叶肉细胞只进行光反应,C3植物维管束鞘细胞只进行暗反应15要使目的基因与对应的载体重组,所需的两种酶是 (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连接酶DNA解旋酶 RNA聚合酶ABCD16下列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中需要模板链的是( )从细胞中获取目的基因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反转录法通过DNA合成仪利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ABCD17下列关于基因结构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小麦细胞基因的编码区中存在非编码序列B花生细胞基因结构中内含子存在于编码区中,是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C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与RNA聚合酶结合位点位于编码区的下游D乳酸菌与酵母菌基因结构

8、中,都存在外显子和内含子 18下图为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与在组成上相同的化学基团有磷酸基和胞嘧啶碱基B为启动上述过程必需的有机物,其名称RNA聚合酶,移动的方向从右向左C上述过程还可发生在根尖细胞的线粒体中D转录完成后,需通过两层生物膜才能与核糖体结合19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用于分散细胞的酶通常是( )A胰蛋白酶 B胃蛋白酶 C肠肽酶 D纤维素酶20下列何种方法培养的新个体,只具有一个亲本的遗传特性( )A动物克隆 B基因工程 C细胞融合 D植物组织培养21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能以NH3作为氮源和能源物质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固定CO

9、2合成有机物C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充的营养物质D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签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22下列微生物的产物中没有菌种特异性的一组是( )A氨基酸、核苷酸、多糖、毒素、激素B核苷酸、维生素、多糖、脂类、氨基酸C多糖、脂类、维生素、抗生素、氨基酸D氨基酸、多糖、维生素、色素、抗生素23下列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及其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由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组成 B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衣壳是利用宿主的氨基酸合成的 C可用含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无机盐的培养基培养禽流感病毒D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原因是

10、直接获得了该病毒的抗体24下列四组细胞及对应分泌物的配对,不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一白细胞介素 B效应B淋巴细胞一抗体 C垂体后叶细胞一抗利尿激素D胰岛A细胞一胰高血糖素25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生物的细胞壁都可以通过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把它分解B在植物叶肉细胞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线粒体和叶绿体C叶绿体中的基因在遗传上表现为母系遗传,不出现性状分离D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与甲状腺细胞接触,是由于甲状腺细胞具有特定的糖蛋白26下图表示某些细菌合成精氨酸的途径,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这些细菌是通过调节酶活性来调节精氨酸合成的B这些细菌其精氨酸的合成是由3对等

11、位基因共同控制的C若产生了依赖中间产物的突变型细菌,则很可能是酶1基因发生突变D若酶1基因不表达,则酶2基因和酶3基因也不表达27用实验检测某一菌株,结果如下: (1)有氧条件下,菌株正常生长,但检测不出乳酸和酒精 (2)无氧条件下,乳酸含量增加明显,但检测不出酒精 (3)无氧条件下,培养液中半乳糖的消耗量与乳酸的生成量成正比由上述结果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此菌能在弱酸性条件下生活 B此菌中存在催化乳酸形成的酶C此菌为厌氧菌 D半乳糖也可成为此菌的营养物质28在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下列灭菌处理没有必要或错误的是( )A培养基配制前,将待用的营养物质灭菌 B接种前,将欲使用的

12、培养基灭菌 C接种前,将欲使用的接种环灭菌 D实验结束后,将使用过的培养基灭菌29用DNA连接酶把被限制酶(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切割过的运载体和被限制酶(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切割过的目的基因连接起来后,该重组DNA分子能够再被限制酶切割开的概率是:( )A1/2 B7/16 C1/16 D1/430用不同的化学试剂可以鉴定某些物质,医学上常用一些化学试剂进行疾病的辅助诊断。下列关于一些试剂辅助诊断疾病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化学试剂诊断疾病检测原理检测对象A基因探针白血病DNA分子杂交血液癌细胞B班氏试剂糖尿病与班氏试剂的显色反应尿液葡萄糖C双缩脲试剂肾炎与双缩脲试剂的显色反应尿液蛋白质D单克隆抗体乙型肝炎抗体与抗原基因特异性结合血液乙肝病毒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42分31(8分)如图表示不同细胞及细胞内不同类型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与含量。请据图回答问题。 (1)根据上图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