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萧山六中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导学训练之一 浙教.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471590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杭州萧山六中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导学训练之一 浙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浙江杭州萧山六中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导学训练之一 浙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浙江杭州萧山六中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导学训练之一 浙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杭州萧山六中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导学训练之一 浙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杭州萧山六中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导学训练之一 浙教.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六中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导学训练之一一、选择题:1、原始社会时期,有屠杀战俘的习俗;商朝时,有“人牲”、“人殉”制度,两者从根本上反映了( A )A、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B、奴隶制度更具野蛮性和残酷性C、社会观念上出现了倒退 D、战俘和努力都是私有财产的一部分2、下列对“国人暴动”的正确理解是( D )A、西周末年全国人民的暴动 B、西周末年的奴隶起义C、西周后期的平民暴动 D、西周后期镐京的平民和奴隶暴动3、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B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

2、数民族4、商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C )A、当时的牲畜太少 B、奴隶主极其残忍C、当时的工具和技术落后 D、青铜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5、西周分封制核心内容是( A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规定义务 D、规定贡赋6、诗经小雅北山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 )A、 井田制 B、占田制 C、屯田制 D、均田制单元导学训练之二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都城发展成为新兴城市,主要是由于( B )A、人口的增长和工商业的发展 B、封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C、都城处于政治中心的有利地位 D、诸侯国摆脱了周王室

3、的控制2、能够反映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是( D )A、出现了郡、县 B、农民广泛使用铁制工具C、出现初步繁荣的封建城市 D、逃亡者“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伍”3、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此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C )A、春秋时期使用铁器和牛耕 B、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C、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井田制遭到破坏4、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B )A、井田制的瓦解 B、分封制的崩溃 C、大国崛起 D、诸侯野心大5、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其实质是( C )A、奴隶主贵族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 B、新兴地主阶级之间争权夺势

4、的斗争C、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D、统治阶级与平民之间的斗争二、材料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国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指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2: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

5、,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时,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请回答:(1)概括材料1中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2)材料2中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答案:(1)现象: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原因:当时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劳动者的人身较为自由,

6、统治者无法加强控制;当时商业发展,工商业利润较为丰厚,影响了资本的流向。(2)特点:以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生产方式(封建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奴隶式)并存。反映了当时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时期,新旧生产方式并存的复杂性。(3)影响了劳动力的流向;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对当时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甚至国家政治也产生了影响。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制其民也,参(三)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以为民纪而百姓可御矣。” 管子小匡材料二 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cu,等差分级)征,则民不移”国语齐语材料三 卒伍政定于里,军旅政定于郊,内教既成,令不得迁徙。故卒伍

7、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畴,少相句,长相游是故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国语齐语材料四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回答:(1)上述四则材料主要是对什么历史事件作出的述评? (2)依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管子的治国方针与主要措施,并评析其影响。(3)材料四的评议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与齐桓公称霸。(2)管仲的治国方针:根据齐国的现实状况,进行改革。主要措施:定民之居,并且不得任意迁徙,固定社会成员的生产活动,保证社会生产;军民合一,把齐国的军民组织与军队编制统一起来,这样,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统治,而且作战时,士兵相互熟悉,生

8、死与共,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相地而衰征”,就是视土地的具体情况,有差别的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促进了社会进步。管仲改革使齐国富强,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确立。(3)孔子赞许齐桓公称霸,但他认为齐桓公不采用武力征伐就建立了霸业,是“仁”的思想的体现。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实际上,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为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混站。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多次征伐,才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单元导学训练之三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因素是( A )A、治经济状况决定着文化的发展B、

9、诸侯割据使各国文化都得到发展C、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D )A、频繁的兼养战争 B、井田制的瓦解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社会大变革3、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制”“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B )A、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单元导学训练之四一、选择题:1、古籍尚书称商王国为中国,主要是因为商在各小国中( A )A、政治文化比较发达 B、居于各国的中央C、商是华夏族的继承者 D、军力强大征服了各国2、齐桓公“尊王攘夷

10、”的夷在当时的含义是( B )A、指东方少数民族 B、泛指各少数民族C、指东南少数民族 D、指北方少数民族3、东周时中原华夏族各国与四方蛮夷诸侯经常因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发生战争,战争的结果导致各族的融合。这种融合的实质是( A )A、华夏文化的扩大 B、华夏族开始形成C、华夏族战胜蛮夷 D、封建生产方式扩展4、对西周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正确的理解是( C )A、分封制决定井田制 B、井田制影响分封制C、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反作用于井田制D、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5、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反映了( A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上层建筑反作

11、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6、春秋时期,促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C )A、各国的变法活动 B、井田制的瓦解C、铁骑和牛耕的使用 D、各国推行的收税方法7、下列现象最能体现春秋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C )A、周王室势力衰微 B、铁器牛耕用于农业生产C、公田转化为私田 D、少数民族进攻华夏小国8、史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这反映了( B )A、文化教育被儒墨垄断 B、民间私人办学增多C、学校教育开始出现 D、各诸侯国重视教育9、西周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实质上是( B )A、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的需要 B、西周的地方行政机构C、由中央

12、直辖的地方行政单位 D、拱卫中央的藩属国10、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其主要标志是( D )A、使用铁器和牛耕 B、井田制在各国瓦解C、各国进行了行政改革 D、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二、材料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扔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引自论语颜渊和论语季氏材料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引自论语材料3: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帮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引自韩非子材料4:“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

13、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相对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引自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请回答:(1)材料1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2)根据1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3)概括材料2、3,指出两种主张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4)材料4说明了什么?答案:(1)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州统治的道德规范)。(2)维护奴隶制度。(3)相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不同: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重刑,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4)鲁迅指出无论儒家思想还法家思想都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单

14、元导学训练之五一、选择题:1、秦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D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2、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 C )A、统治者的权欲 B、地方阶级的要求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启示二、材料题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封诸侯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材料二 孟子记载周分封的情况是“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军队)移之”。材料三 汉书记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自身)以大,末流(不良习气)滥已致滥,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分离)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材料四 汉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武帝)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