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历史第1轮 第4单元第9课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必修2.ppt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453563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4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历史第1轮 第4单元第9课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广东高考历史第1轮 第4单元第9课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广东高考历史第1轮 第4单元第9课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广东高考历史第1轮 第4单元第9课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必修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广东高考历史第1轮 第4单元第9课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必修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历史第1轮 第4单元第9课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必修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历史第1轮 第4单元第9课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必修2.ppt(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必修 经济成长历程 第9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针对训练 针对训练1 2011年海南单科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 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 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 途径 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 二月革命时期B 十月革命时期C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 新经济政策时期 解析 D 抓住关键词 国家资本主义 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 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 自由贸易措施上 故选D项 备选题 2011年南京模拟 某同学在关于苏联 俄 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

2、段材料 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A 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B 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C 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D 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解析 A 根据第一段材料中 需要先进工人进 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 可知 说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排除D 根据第二段材料中 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可知 说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 从而排除B C 并再次否定D 针对训练2 2011年中山二模 有人认为 苏联发明了 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靠人力劳动投资 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这一观点 A 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 较客

3、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 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解析 C 从材料可知此模式为斯大林模式 材料中体现了 迅速 无情 等对此模式的积极 消极评价 较为客观 选择C项 备选题 2011年广州一模 1999年普京指出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 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 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 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 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这里的 苏联式的经济 是指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重点发展农业的政策 解析 C 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的局

4、限性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 普京认为当前的经济和生活困难是由苏联模式造成的 从斯大林时期起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即斯大林模式 重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针对训练3 原创 列宁指出 既然我们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那么我们就 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生产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这里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指的是 A 建立苏维埃政权B 实行粮食税C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实行新经济政策 解析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目的除了保障军事斗争的胜利和巩固国家政权以外 列宁还想借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符合题目中 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

5、 列宁采用了新经济政策 即题目中的 中间环节 故选C 备选题 2011年湛江二模 作为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 A 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B 都由于对农民的剥夺破坏了工农关系C 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D 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解析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而新经济政策不是 排除A B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排除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排除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工农关系 恢复了经济 也起到了巩

6、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 故正确选项为C 针对训练4 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 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 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 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 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 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 社会动荡 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 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 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 与1989年相比 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 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 劳动生产率下降3 对外贸易下降6 9 周尚文等

7、 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 材料二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 根据材料二 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3 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 对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 主要特点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 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 先试点 后推广 由点到面 突破旧体制 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戈尔巴乔夫 经济衰退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 和平演变 战略 3 改革要结合本国的

8、国情 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备选题 原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 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 需要的投资少 资本周转快 获得利润也较容易 所以在那里 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 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 轻工业积累了利润集中于银行 这才轮到重工业 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 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 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 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 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 如果这事做迟了 那就要失败 引自 斯大林选集 下卷 材料二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 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

9、主义工业化时 早就提出过 工业是主导 农业是基础 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 的重要论断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 殖民地 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 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 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 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例如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的稞麦 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 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 则作价93卢布 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 6倍 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 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年内 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饿死了1000万人 引自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分析 工

10、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 2 结合史实 说明苏联采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途径的理由和依据 3 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参考答案 1 先发展轻工业 后发展重工业 2 苏联工业化外部环境不利 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敌视和包围之中 面临法西斯战争的严重威胁 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当时苏联国情 3 苏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重工业畸形发展 农业停滞不前 教训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 正确处理农 轻 重的比例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 2011年全国文综大纲卷 1964年到1982年期间 前苏联 完善社会主义 的提法逐渐取代了

11、 改革 的提法 随之出现的是 A 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 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 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解析 A 根据所学 1964年到1982年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着手进行改革 但改革只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 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执政期间 苏联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 但也出现政治生活僵化 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 社会矛盾丛生等情况 使国家陷入困境 联系本题 符合题意的应是A项 使 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其他各项与所学不符 2 2011年江苏单科

12、 在苏联 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 75公斤砂糖 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 5米印花布 0 9公斤砂糖 1953年 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 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 农副产品质量差 价格低B 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 D 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 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 牺牲农民利益 发展工业 实现工业化 农副产品质量差 农产品过剩 市场经济体制 表述错误 3 2010年辽宁 湖南 宁夏文综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

13、水兵 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 决定 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 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 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解析 B 把题干材料与选项对照 学生很容易做出选B的判断 学生已有的知识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从选项与材料的相关性程度看 选B 4 2011年深圳一模 据张君劢 史泰林治下之苏俄 载 民国十七年春 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 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 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 许租给他们使用 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 共同耕种为条

14、件 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 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B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C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D 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解析 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民国十七年应该是1928年 农场经理要求共同耕种土地说明当时苏俄已经废除新经济政策 实行农业集体化方针 力图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5 2011年南昌一模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 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 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 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 这位政治家的 蛮干 主要表现在 A 实行余粮收集制B 开展种植玉米运动C 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D 废弃部门管理体

15、制 解析 B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赫鲁晓夫不顾具体气候 土壤条件 强求各地扩种玉米 乱指挥 反复折腾 故选B 6 党的纲领 教科书和许多文章中讲到 社会主义阶段就存在商品生产 城乡商品交换 而实际呢 实际上商品生产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被破坏了 没有粮食 那还干活做什么 集体农庄欠我20公担粮食 但一点儿也不给我 全部上交国家 因此人们不愿在集体农庄里干活 上述现象最有可能普遍流行于下列哪个时期 A 戈尔巴乔夫时期B 新经济政策实行期间C 二战期间D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 解析 C 材料反映了经济发展中两个现象 一是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以前存在过但被破坏了 二是集体农庄的组织形式下农民的积极性很低

16、 两个现象在斯大林体制实行以后出现 因此排除B D两项 A项戈尔巴乔夫时期在经济体制方面面进行了根本性改革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因此材料中两种现象不可能普遍流行 故选C 二战期间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体制 7 2011年广州调研 苏联解体十余年来 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3年3月4日 亚历山大 季诺维耶夫 俄罗斯哲学家 社会学家和作家 在 苏维埃俄罗斯报 发文说 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 考虑到人员等情况 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 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 材料二俄国在2007年重新修订的一本教科书中 将斯大林明确定位为 一个确保国家迈入工业社会的体系的开拓者和维护者 一个濒临战争的国家的领袖 吴恩远在 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 中指出 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 但判断这个 放弃 正确与否 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 而要看它是否合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