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高三历史一模考试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44891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十堰高三历史一模考试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北十堰高三历史一模考试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北十堰高三历史一模考试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十堰高三历史一模考试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十堰高三历史一模考试 1.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十堰市2019届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与试卷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

2、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认为“人之性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A. 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B. 儒家民本思想得以发展C. 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D. 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目材料可知,孟子与荀子对于儒家君民关系思想是不同的,是各自对儒家民本思想不同的主张,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丰富,故B项正确。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题目没有涉及皇帝权力的来源,故A项错误。孟子

3、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尊君爱民”,没有主张君民平等,故C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2.下表是后汉书中关于东汉时期田庄主的行为记述(部分)。据此可推知,当时记述出处“世善农稼,好货殖”樊宏传“世以货殖著称”李通传“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仲长统传A. 土地兼并现象比较严重B. 田庄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C. 田庄经济形成完整体系D.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落实【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东汉田庄经济,材料“世善农稼,好货殖”“世以货殖著称”“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反映了东汉时期田庄主在农业、商业等方面的措施,尤其突出其对商业的重视,这促进了商

4、品经济发展,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故A排除;材料信息也没有反映田庄经济形成完整体系,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好货殖、世以货殖著称、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3.唐代进士科举不仅依据试卷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据此可推知,通榜公荐法A. 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B. 旨在增加下层读书人人仕渠道C. 有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D. 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答案】A

5、【解析】【详解】材料“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反映了在科举制之外存在着通榜公荐法,这为推荐者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故A正确;通榜公荐法不一定推荐下层读书人,故B排除;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人才,没有统一客观和公正的依据,这不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故C排除;通榜公荐法与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无关,故D排除。4.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A. 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B. 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C.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D. 文学作品承载

6、社会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宋代包拯、明代况钟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可以看出民众对清官能吏的期盼,而明代有关包拯和况钟的话本则回应了民众的这种精神需求,显示出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的作用,故答案为D项。“三言”中的作品是小说,不是历史典籍,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话本小说只是诸多文学形式之一,不是明代主流文学形式,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5.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这反映出康有为A. 积极策划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B. 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C. 未能摆脱

7、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D. 倡导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康有为维新思想,材料“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反映了康有为主张通过付权于民来巩固清朝统治,说明他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而是强调巩固清朝统治,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其它制度与君主立宪制作比较,不能说明康有为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故B排除;“付权于民”并不等于分权政治体制,故D排除。6.1906年7月,中国福兴汽水公司特别刊登声明:“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常用本公司汽水樽装水出卖,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故此特行出示声明。此后若再冒用本公

8、司汽水樽者,本公司不能再为容忍,必须与彼等相见于法庭之上。”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A. 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B. 民族企业面临外国企业压制C. 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D. 恶性竞争导致民族经济破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从侧面说明当时汽水在社会上销量较大,也从侧面说明当时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故A正确;“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并不能说明其就是外国企业,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故C排除;材料中的福兴汽水公司并没有破产,故D错误。7.针对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订禁核条约,1964年中国核试验成功后,亚非国家和英、法的舆

9、论普遍认为,联合国没有中国参加、禁核的努力没有中国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据此可知,中国核试验的成功有助于A. 中国在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B. 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C.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D. 实现两大阵营间的力量均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联合国没有中国参加、禁核的努力没有中国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可知,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有助于改善中国外部环境,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核试验的成功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尚未涉及中国在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两大阵营的信息,且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10、受到削弱,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格局的信息,无法推断出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且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故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联合国没有中国参加、禁核的努力没有中国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新中国的科技成就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8.承包制深得企业拥护,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变得十分简单,仅是一个交租的关系,国企成为租赁工厂。据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到1986年底,预算内工业企业的承包比例已达78%,大中型企业已达80%。企业承包制A. 明确了国企改革的方向B. 推

11、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 拓展了市场经济的空间D. 增加了私营工商业的比重【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包制的核心是增加企业的自主权,明显拓展了市场经济的空间,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明确体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故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故排除B;题干涉及的是“国企”而不是私营工商业,排除D。【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9.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人必

12、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人作为宇宙存在之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理性思考,(使)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这反映出古希腊A. 忽视了道德的作用B. 对白由的重视C. 对理性主义的追求D. 强调人的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人作为宇宙存在之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理性思考自然区别开来”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知识作用,重视人作为宇宙存在的价值,故D项正确。材料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崇尚道德,故排除A。材料未体现对自由的重视,故排除B。理性主义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故排除C。10.列宁说:“7月3日4日的运动是用游行的方式促使苏维埃掌握政权的最后

13、一次尝试。从那时起,也就是在苏维埃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实际上把政权交给了反革命。”这表明当时的俄国A. 改变斗争的策略势在必行B. 革命对象主要是妥协主义者C. 武装起义的方针已经确定D. 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开始具备【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和平夺权的手段已经不能实现,所以改变斗争策略势在必行,故A正确。 材料看不出妥协主义者的信息,故排除B。 武装起义的方针政策是在7月流血事件以后,材料看不出来,故排除C。 材料不是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而是强调革命手段要改变,故排除D。11.罗斯福新政期间,有人绘制了下边漫画(罗斯福总统带着国会护士给山姆大叔看病)。表明罗斯福

14、新政A. 挽救了美国的民主政体B. 保障了经济的良好运行C. 打破了三权分立体制D. 期间行政权有所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图片可以总统是医生,国会是护士,总统权力大于国会,说明新政期间行政权有所扩大,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和作用,故排除AB;材料中能够看到总统此时权力大于国会,但是国会仍然可以制约总统,不能说打破了三权分立,故排除C。12.19611971年,瑞典国民经济与社会福利开支增长速度的对比为1:1.37。同一时期,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丹麦的这一对比分别为l:1.28、1:1.41、1:1.96、1:2.02、1:2.17。据此判断,这一时

15、期西欧A. 贫富差距已逐渐缩小B. 福利制度加重了政府负担C. 国家干预的成效明显D. 经济增长速度比较接近【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欧洲各国国民经济低于与社会福利开支增长速度,社会福利开支加大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众的收入的变化,故排除A;材料中无法判断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故排除CD。第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枃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材料二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受控制人口迁移的城市化道路和忽略市场经济自发调节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