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中学2018届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434279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眉山中学2018届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眉山中学2018届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眉山中学2018届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眉山中学2018届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眉山中学2018届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月考地理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回答12题。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北京B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C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江苏D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少的是宁夏2从图中可以看出()A西藏、上海的人口增长呈现较高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B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D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北京低图a为“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05年014岁、1564岁、65岁

2、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图a图b3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B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丙C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4图b为“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示意图”,下列关于图a、图b对应情况判断合理的是()A甲国处于B年份 B乙国处于A年份C丙国处于C年份 D丁国处于D年份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56题具体地区年生产量(万吨)可载人口量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88 60022 000395青海、西藏10 0001

3、 00045、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 ) 光照 地形 土壤 热量A.B.C.D.6、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 ) 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A.B.C. D.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注: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回答78题。7.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据上图,中国“人口机会窗口”达到顶点的时间为()A.1

4、970年前后 B.1990年前后 C.2010年前后 D.2030年前后8.“人口机会窗口”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A.人口老龄化加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B.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C.劳动人口过多,失业率下降D.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9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有()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政策号召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A B C D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1011题。迁出国数量(万人/年)迁入国数量(万人/年)中国30.3美国1

5、10.0墨西哥26.7德国21.1印度22.2加拿大17.3印度尼西亚18.0英国13.6菲律宾14.4澳大利亚8.310.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11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C更高的经济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读右图“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213题。12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A、 B、 C、 D、13据国际移民组织统计,截止到2015年9月10日,去年从地中海地区进入欧洲的难民已超40万。而去年全年难民入境总人数是21万。根据已学内容可推知引发

6、此次难民潮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因素 B战乱 C自然灾害 D宗教 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完成1416题。14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A吉林、安徽、湖北、贵州 B云南、贵州、湖南、江西C福建、江西、湖南、贵州 D广西、湖南、江西、福建15深圳户籍人口中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B自然资源短缺C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 D生态移民较多16大规模人口迁移( )A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B扩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异C调节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 D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17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商业区功能用地 B住

7、宅区功能用地C工业区功能用地 D文化区功能用地1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收入高低 C知名度 D种族和宗教与市中心的距离地租水平商业工业住宅ABC土地利用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完成1920题:19.在竞争环境下,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的: ( )A规模的大小 B重要的程度 C付出租金的高低 D由政府的决策20.土地租金高低取决于下列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土地利用方式 交通通达度 企业的支付能力,其中主要的是 ( )A B C D2008年9月10日,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咸宁市、孝感市、天

8、门市、潜江市、仙桃市九个城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是国内第一个启动综改试点的城市圈。读图,完成以下2122题。21该城市圈中,等级最高的城市是()A黄冈 B红安 C武汉 D大冶22读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等级越高的城市,数目越少B等级越高的城市,服务范围越小C职能越低的城市,数目越少D城市数目越少,该等级的城市相互间距离越近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据此完成2324题。23.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B乙图表示发达国家C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D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24.近年来

9、,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下面该现象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完成2526题25.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B阶段与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C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D到阶段

10、,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26. 影响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回答2728题:27.可知该市()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28.可推测该市()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右图中A、B、C、D可能是大城

11、市、小城市或郊区。读图回答2930题。29.A、B、C、D中最有可能是乡村的是 AA BB CC DD30.图中区域要建设一卫星城,最合适的位置是 A甲B乙 C丙 D丁二、综合题31读“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影响图”,回答问题。(16分)(1)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_(2分),该国主要的人口问题是_(2分),带来的影响_、_(4分),主要解决措施是_(2分)? (2)图中唯一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的国家是_(2分),解释其主要原因_、_(4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1: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

12、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之后,人口更出现了向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的现象。材料2:“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1)有关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2分)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2)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 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4分)(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