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自说 2011年第11期.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433195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画自说 2011年第11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自画自说 2011年第11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画自说 2011年第11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画自说 2011年第11期.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画自说 2011年第11期传统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近乎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整个20世纪,传统在中国画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大多数学者皆认为,近代中国所面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肇端于19世纪中叶的中西接触,政治、经济、军事如此,思想文化方面亦复如是。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中国知识分子由此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由“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后来的“全盘西化”,一系列口号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先进的外来文化思潮冲击下耐人寻味的心路历程。以“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即是中国知识分子面临巨大外来冲击之下所表现出的高度文化自觉。在这种全面的文化

2、反思中,经历了上千年发展,已形成了完备严密笔墨程式的中国传统绘画,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危机,于是康有为、陈独秀等人过激言论的出现,几乎是一种必然。尽管他们的言论在当时并无多大反响,在传统基础上的传承与演进仍然是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画改造中,仅见其“出新”而未见“推陈”。改革开放之后兴起了“八五新潮”,国门外涌入的新观念、新形式“乱花渐欲迷人眼”,当中国画连存在的合理性都遭到质疑的时候,“传统”又将被置于何地?时过境迁,冷静地回顾这段历史,“八五新潮”对中国美术的推动与促进自不待言,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进入新世纪后,持续多年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大大提

3、高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传统终于被推到了尊崇的地位,在国画界,以“现代”为名,盲目逐新求洋的风气有所收敛,然而,学习传统出现“食古不化”的偏颇却时有可见,与此同时,以偏概全,以明清文人写意传统替代全部中国画传统的倾向也在干扰着中国画的健康发展。传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在张彦远的眼中,自六朝到初唐的绘画已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变革,更无论在此之后的中国画发展。因此,对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及其严格的笔墨程式,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文人水墨只是传统的组成部分,而绝非传统的全部,在此之外,四家样、唐代二李、墓室壁画、敦煌壁画等等,皆为我们弥足珍贵的传统。

4、20世纪初,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的巨大影响已为我们大多数人所认识,但在此之前,公元1世纪,佛教进入中国给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绘画带来深刻变化的事实却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其实,佛教美术对本土绘画的影响之大是无与伦比的,新的观念、新的技法、新的题材、新的材料的涌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本土绘画的变革,新的样式、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亦由此而产生,一个十分明显的例证是:外来色彩观念和本土文化中对自然山水崇尚的结合,促进了青绿山水这一独特表现形式的产生,经历从顾恺之之后近四百年的发展,最终成就于二李的金碧山水,将色彩的表现力推向了极致。但是宋代之后文人水墨大兴,这一视觉效果强烈的艺术形式因不合于文人的审美取向而步入衰微,最终被改造为水墨化的小青绿山水。色彩的缺失无疑是中国画的悲哀。尽管“墨分五色”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特性,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此画地为牢,无视于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我坚信,传统永远是艺术创新的源泉,而在文人水墨之外,尚有大量的传统有待于我们的继承与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