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山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书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9433194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妙峰山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妙峰山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妙峰山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妙峰山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妙峰山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妙峰山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妙峰山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妙峰山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书 华侨大学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2002年12月一、妙峰山地理格局分析妙峰山位于南安市仑苍镇,景区山峦环抱,溪流逶迤,山林茂密,交通便捷,虽然由于采石和少量居民建筑以及以种植业、林果业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对景观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地理格局基本完整。妙峰山地形呈莲花形,是一形局好、气场佳,“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周围景观 “山川秀发”、“山明水秀”、“郁草茂林”。妙峰山“雄、秀、幽、奥”,符合理想风水的条件。“雄”,在景观上表现为山体的高大耸拔,指的是祖山发脉处,即祖宗之山有气势。“秀”,即柔美,其景观表现是山峦起伏,屈曲多姿,山体丰满,线条柔美,林木葱郁,生机

2、勃勃。“幽”,即幽深、幽静,所谓“曲径通幽”。妙峰山在地形上是山水环绕的一个小盆地,山林葱郁,绿树掩映,构成了围合、半围合的空间,给人超脱、逸世之感,怡然自得,适合修心养性。风水认为幽境是“藏风聚气”的好场所,后有靠山,左右砂山护卫,前方水口绕朝、案山婉蜒而去;进入风水地的路径常常是沿“水口”屈曲穿行,别有洞天。“奥”在景观上较幽境更为奥深,封闭性更强,且具有神秘性。奥境常为人迹罕至、重峦关锁、林壑深秀的深山之地,以求真正的回归大自然怀抱,感天地之气,得山川之精。因此,宋代大佛选址于妙峰山决不是偶然的,其指导思想就是取风水地利。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学说:“真穴所在,其山必嫩,其

3、面必开,其四势必归,其风必藏,山明水秀,日丽风和,天光发新,别一世界;杂沓中清静,清静中繁华;晤对之而眼开也,坐卧之而心快也。气之所蓄,精之所聚,舍之不能去也。”总之,妙峰山是“山环水抱,重叠关锁”,“精之所聚,气之所蓄”的风水宝地,其自然景观也因“灵气所钟”而显得“山水吉秀”,林壑优美。二、规划理念与设计目标妙峰山景观设计遵从中国传统的佛寺格局,强调“天、地、人”和谐的思想,尊重自然景物的独特个性和灵气,人工建筑服从景区的主题,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用中国传统地理学和传统造园思想,全方位表现宗教文化。研究、继承中国古代寺庙园林在选址、规划、设计、营造、园林等方面的独特思维,结合本区独特的山川

4、灵气和地方优秀文脉加以创新,从自然空间中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建筑艺术空间,进而创造出一种淡雅朴素,与外部大自然和谐一致的旅游景观。协调景区必要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山川形势、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的相互关系,进而考虑建筑物个体、群体、高低主次、比例尺度、阴阳向背、远近景观、园林绿化、拱衬因借、装修色彩等,作出巧妙而合理的安排。使景区内的建筑,与周边山势地形很好地配合,构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状态,互相衬托,同时建筑本身是文化的载体。宋代大佛是妙峰山的最大卖点,因此妙峰山景观设计重点围绕宋代大佛的修复,对周边环境景观加以全面的规划设计,多层面地表现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发展宗教旅游

5、,进而形成一个殿堂巍峨,庭院深深的宗教旅游胜境。为强化大佛的核心地位,采用轴线对称的方法,对称的中心点就是风水穴。通过发展宗教旅游,体现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常建破山寺后禅院的静净意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声。三、大佛复原宋代大佛的复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宋代大佛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惨遭炸毁,仅遗留下三块(头、躯干、右手)较大残体,而且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大佛全身的影像资料,规划小组在对大佛残体进行详细现场考察、拍摄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杭州灵隐寺飞来峰的一尊宋代佛像在风格上比较

6、相似,这尊宋代佛像在造像艺术风格上已经呈现出一些女性化的特征,线条圆润、工艺精湛,堪称大家手笔。在此基础上,规划小组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绘出大佛的复原参考白描图(图)。规划小组为了进一步了解佛像雕刻的工艺,地方材料等,前往泉州市洛阳镇多家石雕厂考察,认为按照1:1的比例恢复宋代大佛的艺术风采在工艺技术上是完全可能的。四、总体布局构思轴线对称与院落式群体布局以传统的围合式独立封闭的院落作为寺庙建筑布局的特色,把自然环境园林化和建筑化。梵王寺建在自南向北逐渐升高的山坡上,形成以大佛为制高点的升高的中轴线格局,沿中轴线布局层层院落,使人沿轴线运动时,感受到极为丰富的景观空间和心理氛围。轴线从山门开始

7、,串起四进四个大殿,最后至大佛收尾(图)。中轴线上的几进院落大小有别、高低有序、对称严谨,或封闭、或通透、或幽曲、或空旷、或畅通,各具特色。主体建筑(大殿)布局在每座院落中心,既相对独立,又与周围景观相互渗透。不同院落采用不同的构图手法,以正面主殿为中心,周围配殿或墙垣,点缀以亭、廊、牌坊、经幢、桥、水池等景点,打破了封闭沉闷的感觉。这些主体建筑和轴线上的附属建筑连在一起,形成了梵王寺鲜明优美、层叠巍峨的轮廓线。主体建筑带有宗教神圣气氛的肃穆森严,与周围环境和山中佳致、碧水静心两处以水面为中心的寺庙园林相配合,形成气势雄伟、规模巨大的梵王寺建筑空间群体,可望成为闽东知名的很有特色的一处伽蓝胜境

8、。寺依明堂的山脊而建,轮廓层叠错落,雄伟壮观。明堂两侧有沟壑,景致秀丽。从高耸的金刚宝座上眺望,令人心旷神怡,如人间仙境。在充分认识和严格保护景区地理格局的基础上,开池叠山、凿山筑台,应用虚与实、高与低等对立统一的设计手法,形成景观的立体设计,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景观设计要点:1、顺应地形,依山就势重叠构筑,借山之阳面的缓坡地布局寺庙,沿斜坡层层筑坪,将人工景物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美丽多姿的景观,体现中国传统园林构景的艺术特点。2、寺庙与园林结合,“尽山林之美”,一方面为宗教服务,同时面向广大香客、游人,带有公共游览性质。是一组景观丰富、序列完整的宗教旅游建筑群体。

9、3、控制建筑体量尺度,掌握合宜体量,运用质朴的材料、素净的色彩,造就素雅的建筑格调,运用园林小品,对景象进行组织剪辑,深化景观意蕴等。4、景观设计应用中国本土地理学(风水)思想,十分重视景区地理格局的保护,人工建筑因山就势,与周边景观极为和谐,营造一种异常和谐宁簿的气氛,荡怀涤尘,消减俗念,使旅游者和香客若有禅悟,有遁世之想,身心和大自然浑然融为一体。五、妙峰山八景构思1、文笔耸秀在水口附近的山上,建一文笔塔(图),构成“文笔耸秀”,起到关锁风水、增势、昌文运的作用,它是整个景区周围地带视觉的中心,可以从心理上吸引周边的居民,同时起到引导和暗示景观的作用。2、“梵王钟鼓”恢复历史上的梵王宫,选

10、址于明堂之上,作为大佛的前景和依托,使大佛成为“镇寺之宝”。寺庙的格局遵循传统规制,空间上富有变化,结合本地的地形,层层递进,步步高升。使梵王寺规模宏大,建制严谨,造型超脱,不同于一般俗信层次的寺庙。梵王寺采用中国传统的佛寺布局形式,即沿一条中轴线,顺自然山势纵向层层展开的院落式布局。从山门起,在轴线上依次布置天王殿、弥勒菩萨殿、大雄宝殿和观音阁四座殿堂,各殿坐北朝南略偏东,整齐笔直又严谨对称。四座殿堂和周围配殿廊庑等,形成渐行渐高、层层深人、引人入胜的四进院落。一进院建天王殿,是轴线上院落序列的开始,面阔三开间,游人通过明间,二天王(哼哈二将)占次间,室内阴暗森严,二将威武摄人。二进院建弥勒

11、菩萨殿和钟鼓楼。三进院是寺庙主院,是整个序列中的重要院落,面积大且装饰物多。在全寺的中心位置上建主殿大雄宝殿(释迦牟尼殿),殿前树墀台放置香炉。院中央是一方形水池,内植荷花,蓄养金鱼。池上正中架飞梁可通行人,石桥两侧喷水兽头;大雄宝殿装饰风格雄伟、庄严、华丽。左右两侧有配殿围合。大殿前两侧设雕刻精美的经幢,配以周围花草树木,使森严神圣的宗教环境添自由活泼。四进院建观音阁,两侧左右有围合的配殿。院内安静肃穆,殿前有一八角碑亭,碑文记述梵王寺的历史和扩建的目的和经过。主轴线两侧各有一个院落,一为僧房,一为信众香客食斋住宿之用。从整体上看,功能不同,但布局恰当均衡。这样,将梵王寺的宗教活动区划分为不

12、同功能和不同外观形象的以殿堂为核心的庭院,且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密切配合,相得益彰。3、“佛法无边”在进入寺庙前的中轴道路两侧对称的建十八尊高约两米左右的佛,构成“佛法无边”。它是中国佛像造像艺术的历史走廊,浓缩汇聚了自秦汉直至明清各个时代的典型的佛像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文化“慈悲为怀”,济世为心;佛法无边,空诸色相的精髓。九为老阳之数,二九十八,代表天人合一。4、柳堤荷香借鉴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的手法,由水口进入景区的道路宜蜿蜒弯曲,水口一带的景观设计要点就是关锁,使气不外泄,从水口之外不能一眼看见明堂,因此,景区大门用三开间的牌楼形式,但视线不通透,另外,在长约百米的堤上仿颐和园建一个桥亭,考虑到

13、泄洪的需要,桥孔距适当放大。在堤上密植柳树,这样大门、桥亭和柳树共同构成一道视觉的屏障,对外人产生一种神秘的吸引。在人工湖上种一些荷花,形成妙峰山景区八景之一柳堤荷香。5、山中佳致整治梵王寺东侧基本废弃的小水塘,对堤坝和池底进行防渗处理,经护岸整治,蓄水成水塘,作为梵王寺的放生池,兼做生活、园林、防火水源之一。水塘经护岸处理,岸边堆砌假山石,池水清静,内养金鱼。主要建筑包括祖师洞、洗心斋、龙王庙等。龙王庙依墙在半山建,庙临水塘,可以俯望整个园中景物。塘中有清静亭,隔水相望洗心斋,互为对景。集水跌落而下,又构成跌水景观,动静相宜。围绕水塘建一寺庙园林山中佳致以收春色,通过月亮门和寺院相连,内植竹

14、、梅、松等,景致优美、浓荫拥翠,富于自然情趣,树荫下安放坐椅、石墩,是游憩的绝好境地。并引水至大雄宝殿前水池内。山中佳致自然质朴、风格自由、小巧紧凑、明朗清幽。内有湖石假山、水塘、亭、庙、洞等作为造园基础,植翠竹苍松,园林虽小却层次丰富、疏密相间、曲折幽深,是寺庙与园林完美结合,与主轴线上森严肃穆的院落产生了鲜明对比,以调和、冲淡梵王寺的宗教氛围。6、佛光普照修复或仿真重建宋代大佛,高约8米,连同下面的金刚宝座总高度约25米。选址于原址附近山峦环抱之中气场特佳的风水穴上,地势较高,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大佛重建显灵是本景区成败的关键。大佛修建共两方案:方案一是将原佛像的残体拼接,此方案的技术难度

15、较大,因为残块破旧不堪,拼接起来效果可能不佳。但由于此佛是八百年的宋代古佛,历史悠久,文脉延续,比较灵验,对信徒香客的吸引力较大,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较高;方案二是将宋代大佛的现场作为文物和遗址园保护起来,显示一种残缺美,残破的大佛彷佛在无声地诉说自其诞生以来八百多年的沧桑,历史的魅力在于真实,文革的历史毕竟无法回避。大佛是景区主体核心景观建筑和镇寺之宝。注重其建筑造型和立体轮廓的处理,使其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图)。为突出大佛,表达其非凡性格,设计了高度达20米金刚宝座,使其虎踞莲花形围合地形的明堂最高处,形成了全寺制高点和视觉中心,更加雄伟壮观。围绕大佛和金刚宝座,为一完整空旷大院落,以衬出大佛

16、的雄伟气魄。大佛所在院落和梵王寺之间,在景观序列处理上采取了一些独特手法。即适当拉开大佛和寺院间距离,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大佛和寺院中间布置缓冲空间,通过台阶、门、石牌楼、牌坊、石亭、石兽等一系列衬托性建筑的渲染铺垫、预示引导,使景观空间沿轴线徐徐展开,经过长时间的曲折转换,最后豁然开朗,看到了雄浑壮丽的大佛,突兀有力,震撼人心。缓冲空间连同衬托性建筑继续沿用院落层叠布置,延长了院落空间的景深,是高潮的序奏。金刚宝座用白色大理石材料,通身洁白,体格雄伟,尺度浩大,超凡脱俗,和下面寺庙建筑群的绮丽风格,形成鲜明对比。7、三亭吉运案山要求山形秀气,植被繁茂。但是,目前案山已经建造了若干民居楼房,其中有几座楼房是白色的,与环境很不协调,而且植被较差,今后要严加保护。景区主轴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