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心灵的自然居所.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39699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归心灵的自然居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回归心灵的自然居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回归心灵的自然居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归心灵的自然居所.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归心灵的自然居所摘要:生态美学是在生态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思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和与关联性,更把人的“自我实现”纳入到自然世界的范畴中,形成多重审美关系。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最为得意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主人公被困乞力马扎罗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实现了心灵的救赎并最终找到灵魂的寄居地。他身处的生态环境在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利用生态美学的观点,分析小说中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美学效果。关键词:乞力马扎罗的雪;生态美学;自我实现;海明威自从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这一概念以来,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生态学便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生成一种新颖的文艺理

2、论形态。生态美学从浅层意义上讲,就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也就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角度出发,探讨生态审美关系。正如席勒所言:“美是形式,我们可以观照它,同时美又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总之,美既是我们的状态也是我们的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从生态环境中攫取的不仅仅是维持生存的给养,亦或是简单的启示和创作灵感,而是更深层次上的“自我实现”。生态美学家认为“生态现象始终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人自身内外、灵与肉关系的整体协调本质”,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在这个过程中与生态达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文坛上一位不朽的大师,纵观他的一生经历,无一不与自

3、然紧密联结在一起。他一生酷爱狩猎、钓鱼等户外活动,并两度奔赴非洲寻求原始、自然的生活。与自然的无限贴近使他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乞力马扎罗的雪就是其中之一。小说主人公哈里被困乞力马扎罗山,因为腿部受伤产生坏疽,在得不到医治的情况下,慢慢走向死亡。海明威用意识流的描写方式,通过哈里昏迷时的回忆,在文中穿插讲述了主人公一生的经历。作品的寓意除了在于表现人对死亡的态度之外,更是体现了哈里一生在迷茫中惶惶度过,与濒临死亡之际最终找到归宿,实现自我的过程。一、失去自我:精神生态的荒芜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现代社会的一切向前推进和发展,“人类的精神”比以往任何时期对地球生态系统施加了更为巨

4、大的影响。人的信仰、信念、理想、追求、憧憬、感悟、反思和心智等构成了“人类的精神”的基本内涵。精神生态作为生态学众多分支中的一门,专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的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若是不能得到有效的沟通,就会被围困在精神的枷锁之下,找不到疏解情绪的出口,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男女主人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饱尝精神困境的苦恼。在小说中,作家采用意识流的描写方式回忆了哈里人生中的六段经历,这六段经历就是哈里整个人生的缩影,将他一生的经历悉数折射出来。在走近死亡阴影的过程中,哈里回忆起这些事情,实际上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深刻反思。哈里的足迹曾踏遍欧洲的许多国度,所谓

5、的发达文明都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印记。在那些地方他亲眼见到了惨不忍睹的死尸,被土耳其军官持枪追杀。战争与堕落的社会现实交织在他的脑海里,物质上的满足并未有填补他空虚的心灵,反而蒙住了他的心智,进一步加剧精神的迷失和道德的沦丧。战争违背人性,破坏社会伦理与良知,是人类的灵魂变得既野蛮又粗糙,是违背美学的内涵的一种灾难。哈里曾经过残酷的战争,亲眼目睹过惨绝人寰的杀戮给人类和自然造成的无法弥补的创伤。“他记得在很久以前,投弹军官威廉逊那天晚上钻过铁丝网爬回阵地的时候,给一名德国巡逻兵扔过来的一枚手榴弹打中了他的肠子淌了出来,钩在铁丝网上,所以当他们把他抬进来的时候,当时他还活着,他们不得不把他的肠子割

6、断。打死我,哈里。看在上帝的份上,打死我。”如此惨烈的场景如幽灵一般始终萦绕他的心头,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割出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不仅如此,哈里还一直饱受精神空虚的煎熬。尽管他曾是因写作而成名,但是后来却沉迷于金钱和享乐的诱惑,被感官和肉欲的刺激拖入堕落的深渊。海明威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战场上的硝烟滚滚是如何破坏周遭环境的,但是通过间接的回忆场景,还是看出人类的栖息地已经受到熏染,他的“嘴里尽是那股铜腥味”,似乎战场上那令人作呕的气息已经弥漫到生活在这个地方的每个人身上。战争还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重创,亲眼目睹残忍的景象之后,哈里再也不愿意在人前谈论有关战争的任何话题。女主人公海伦虽然没有经历那惨不忍

7、睹的战争景象,但也不能免除心灵的空虚状态。她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试图用不断进行大量消费的方式填补自己对生活的不满足。她把自己的爱情完全物欲化,“她倾心地爱他,把他当作一位作家,当作一个男子汉,当作一个伴侣,当作一份引为骄傲的财产来爱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爱情也不过是她抓在手中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物欲横流的日子已使她茫然若失,爱情成为心中唯一的寄托,若是抓不住自己的丈夫,未来也还是一片迷茫。在这种情况之下,男女主人公都迫切需要寻找到一个精神的突破口,纾解心中的迷茫,而自然便成为他们能否实现自我升华的最佳契机。二、回归自我:心灵的生态居所在自然中回归自我是文学史上自古就有的传统,当现

8、实世界令人无法容忍时,人们往往寄情于山水,徜徉在自然的怀抱中,获取心灵的依托,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亦是如此。“生态批评不仅要解放大自然;而且还倡导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还人性以自然状态,建设人的精神生态,从而解决人的异化问题,提倡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它不仅要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观和生活方式,还要建构一种以生态整体利益为宗旨的自然的、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重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现代化的城市文明史人类工业化进程所取得的重要果实,它促进了经济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但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束缚,导致人类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异化,失去自我。作者要打破这种束缚,于是将小说的场景直

9、接设置在自然环境中。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就借助景物描写的文字,直接把读者引入一派自然环境中:“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此时的雪山便以圣洁神秘的形象走入读者的心中,风干的豹子尸体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中并未显得突兀,反倒是与周围的氛围和谐的融在一起。豹子的意象作为一个哈里精神的象征,在一开头就预示着这里将是他的最终归属地。除此之外,海明威还用一段直接描写表达出主人公哈里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的惬意,“他

10、静静地躺了一会儿,接着越过那片灼热而炫目的平原,眺望灌木丛的边缘。在黄色的平原上,有几只野羊显得又小又白,在远处,他看见一群斑马,映衬着葱绿的灌木丛,显得白花花的。这是一个舒适宜人的营地,大树遮荫,背倚山岭,有清洌的水。附近有一个几乎已经干涸的水穴,每当清晨时分,沙松鸡就在那儿飞翔。”神秘的非洲大陆成为哈里心中一块宁谧的疗伤所,无论是山川草原,还是各种生物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令人心驰神往。置身在这样的环境里,尽管哈里已经濒临死亡,但是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消极绝望的态度。可以说,是这雪山、森林,以及野生动物带给他面对死神的勇气。相比之前他在物质生活中得到的浅层满足感,这里的一切似乎才是真正能够抚慰

11、他心灵的慰藉物。 在文章的结尾,同样还出现了一大段直接的景物描写,“山边的那个帐篷现在显得扁扁的,平原展开着,一簇簇的树林,那片灌木丛也显得扁扁的,那一条条野兽出没的小道,现在似乎都平坦坦地通向那些干涸的水穴,有一处新发现的水,这是他过去从来不知道的。斑马,现在只看到它们那圆圆的隆起的背脊了。大羚羊象长手指头那么大,它们越过平原时,仿佛是大头的黑点在地上爬行,现在当飞机的影子向它们逼近时,都四散奔跑了,它们现在显得更小了,动作也看不出是在奔驰了。你极目望去,现在平原是一片灰黄色,前面是老康普顿的花呢茄克的背影和那顶棕色的毡帽。接着他们飞过了第一批群山,大羚羊正往山上跑去,接着他们又飞越高峻的山

12、岭,陡峭的深谷里斜生着浓绿的森林,还有那生长着茁壮的竹林的山坡,接着又是一大片茂密的森林,他们又飞过森林,穿越一座座尖峰和山谷。山岭渐渐低斜,接着又是一片平原,现在天热起来了,大地显出一片紫棕色。”此时,死神已降临在哈里身上,令他几乎无法呼吸,眼前产生被拯救的错觉。他看到自己坐在飞机上,飞向乞力马扎罗的山巅,心中感受到的是无限的宁静,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冥冥之中牵引着他,让他淡然地走入死亡。在这里,人类生命的消逝不再是痛苦,相反,似乎哈里通过死亡真正融入了自然。此刻的他,可以飞向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与自然和生态融合在一起,饱受创伤的心灵终于找到归属地。反观女主人公海伦,她把自然简单地当成是一个提供

13、消遣娱乐,并满足征服心理的场所。同男主人公不同,她去非洲旅行的目的并非欣赏自然风光,而是为寻求刺激“借此变化一下环境”,对她来说这只不过是一场刺激、痛快的游戏罢了。由于她未能与自然达成心灵上的交融,因此她的灵魂仍旧处于空虚状态。在小说的结尾处,她听到“帐篷外,鬣狗还在发出那种奇怪的叫声,她就是给那种叫声惊醒的。但是因为她的心在怦怦跳着,她听不见鬣狗的哭叫声了。”她的心不过是处于麻木、机械的跳动,听不到“鬃狗的哭叫声”也就意味着她只能继续迷茫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失去自己的丈夫之后,她的心灵注定更加空虚,仅有的一点指望也随之消失殆尽。乞力马扎罗的雪这篇小说,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态的因子,主人公回归心

14、灵的自然居所的整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追寻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的历程。通过对哈里意识的详细描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关联和人对自然的依存性,以及人在追求自我实现,找到自我价值的旅途中,所渗透出来的强烈生命意识和美学效果。注释: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 公司,1984年,第103页王得胜.亲和的美学关于审美生态观的思考J陕 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本文关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引文都出自海明威著, 汤永宽译.乞力马扎罗的雪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2003年陈茂林.质疑和解构人类中心主义论生态批评在文 学实践中的策略J 当代文坛,2004,4作者简介:怀蒙,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