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2937558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 平凉市卫生监督所朱正廉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 常造成传染病流行 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经济建设有极大危害性 传染病学是研究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所致传染病在人体发生 发展 转归的原因与规律 以及不断研究正确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促使患者恢复健康 并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的一门临床学科 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及研究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和对策的科学 两门学科虽研究对象和任务各异 但彼此关系密切 传染 病原体侵入机体 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 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

2、 称为传染 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 传染在机体内的发生 发展与转归的过程 称为传染过程 构成传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 即病原体的致病性 机体的反应性 外界环境的影响 传染过程的表现 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所发生无数次感性 每一次病原体侵入机体 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 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 可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在入侵部位被消灭 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胃酸的杀菌作用 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的溶菌作用 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 病原体从呼吸道 肠道或泌尿道排出体外 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 病原携带状态 包括带菌 带病毒及带虫状态 这些病原体侵

3、入机体后 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 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 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 病原携带有两种状态 一是无症状携带 即客观上不易察觉的有或无轻微临床表现的携带状态 二是恢复期携带 亦称病后携带 一般临床症状已消失 症理损伤得到修复 而病原体仍暂时或持续寄生于体内 由于携带者向外排出病原体 成为具有传染性的重要传染源 3 隐性感染 亦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机体被病原侵袭后 仅出现轻微病理损害 而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 只能通过免疫检测方能发现的一种感染过程 流行性乙型脑炎 脊髓灰质炎 登革热 乙型肝炎等均有大量隐性感染的存在 4 潜在性感染 是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 潜伏一定部位 不出现临床表现 病

4、原体也不被向外排出 只有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 病原体则乘机活跃增殖引起发病 疟疾 结核有此等表现 麻疹后 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中枢神经系统 数年后发病 成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5 显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因免疫功能的改变 致使病原体不断繁殖 并产生毒素 导致机体出现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 临床出现传染病特有的临床表现 则为传染病发作 病原体的致病性 传染过程中 病原体起重要作用 它的致病作用表现如下几方面 1 病原体的毒力 病原体的毒力是指病原体的侵袭力 即是病原体在机体内生长 繁殖 蔓延扩散的能力 有的通过细菌的酶如金葡球浆凝固酶 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 产气荚膜杆菌的胶原酶等起作用 有的通过荚膜阻止

5、吞噬细胞的吞噬 有的通过菌毛粘附宿主组织 病原体产生内外两种毒素 通过毒素产生杀伤作用 外毒素包括神经毒如破伤风毒素 肉毒素 细胞毒素如白喉毒素 肠毒素如霍乱毒素 葡萄球菌毒素 内毒素是菌体裂解后产生的脂多糖中类脂A 可致机体发热反应 中毒性休克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施瓦茨曼反应 2 病原体的数量病原体入侵和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 侵入的数量越多 引起的传染性越大 潜伏期可能越短 病情也就越严重 3 病原体的定位与扩散形式病原体在人体内寄生有一定的特异的定居部位 特异的定位由特异的侵入门户与传入途径所决定的 特异性定位又决定着病原体排出途径 伤寒杆菌经口传入 定位于肠道网状内皮系统 借助粪便排出体

6、外 白喉杆菌经鼻咽部侵入 定位于鼻咽部 借助鼻咽分泌物排出体外 不同病原体有其不同的特异性定位 病原体在体内的扩散通过三种形式 直接扩散 病原由原入侵部位直接向近处或远处组织细胞扩散 血流扩散 大部分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通过血液扩散 脊髓灰质炎病毒先进入血流再经外周神经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麻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通过吸附在白细胞或细胞内扩散 布鲁氏菌进入单核细胞扩散 流感病毒吸附于红细胞表面 疟原虫侵入红细胞内 淋巴管扩散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借助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 再由淋巴结进入血流 扩散于各组织细胞 绝大部分病原体通过此种形式 4病原体的变异性 病原性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受各种环境的影响

7、当外环境改变影响遗传信息时 引起一系列代谢上的变化 其结构形态 生理特性均发生改变 传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反应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通过识别和排除病原体和抗原性异物 达到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 传染过程中 人体的免疫反应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两种 1 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 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反应应答 有种的差异 具有稳定性 可遗传给子代 主要表现三方面的功能 1 免疫屏障包括皮肤粘膜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健康皮肤粘膜除通过机械阻挡病原体的入侵外 还可通过分泌的汗腺液 乳酸 脂肪酸以及不同部位粘膜分泌的溶菌酶 粘多糖 胃酸 蛋白酶等对病原体发挥杀灭作用 病原体

8、由血液进入脑组织时 血脑屏障可起阻挡与保护作用 婴幼儿血脑屏障不健全 病原体可侵入脑组织 胎血屏障易阻挡母体内病原体侵入胎儿 妊娠三个月内 胎血屏障尚未健全 母体感染风疹病后 易通过尚未健全的胎血屏障引起胎儿感染 2 吞噬作用在肝脏 脾脏 骨髓 淋巴结 肺泡及血管内皮有固定的吞噬细胞谓之巨噬细胞 在血液中游动的细胞名为单核细胞 以及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 均具有强大的吞噬作用 包括趋化 吞入 调理 杀灭等过程 结核杆菌 布氏杆菌 伤寒杆菌等被吞入后可不被杀灭 可在细胞内存活和繁殖 3 体液作用血液 各种分泌液与组织液含有补体 溶菌酶 备解素 干扰素等杀伤物质 补体 是存在于人体内血清中的一组球蛋白

9、 在抗体存在下 参与灭活病毒 杀灭与溶解细菌 促进吞噬细胞吞噬与消化病原体 抗原体复合物能激活补体系统 加强对病原体的杀伤作用 过强时可起免疫病理损伤 溶菌酶 是一种低分子量不耐热的蛋白质 存在于组织与体液中 主要对革氏阴性菌起溶菌作用 备解素 是一种糖蛋白 能激活C3 在镁离子的参与下 能杀灭各种革氏阳性细菌 并可中和某些病毒 干扰素 是由病毒作用于易感细胞产生的大分子糖蛋白 细菌 立克次体 真菌 原虫 植物血凝素 人工合成的核苷酸多聚化合物 均可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 对病毒性肝炎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带状疱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 以及流感 腺病毒均有抑制其复制作用 白细胞介素 2 是具有生物功能的

10、小分子蛋白 是在促有丝分裂素或特异性抗原刺激下 由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淋巴因子 其功能是通过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LAK细胞 NK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从而杀伤病毒和肿瘤细胞以及细菌等 并能促进和诱导r干扰素产生 2 特异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 具有特异性 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 不能遗传 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1 细胞免疫T细胞是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 受到抗原刺激后 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 并表现出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只能通过致敏淋巴细胞传递 故称细胞免疫 免疫过程通过感应 反应 效应三个阶段 在反应阶段致敏淋巴细胞再次与抗原接触时 便释放出多种淋巴因子 转移因子 移

11、动抑制因子 激活因子 皮肤反应因子 淋巴毒 干扰素 与巨噬细胞 杀伤性T细胞协同发挥免疫功能 细胞免疫主要通过抗感染 免疫监视 移植排斥 参与迟发型变态反应起作用 其次辅助性T细胞与抑制性T细胞还参与体液免疫的调节 2 体液免疫B细胞是参与体液免疫的致敏B细胞 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 合成免疫球蛋白 能与靶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即为抗体 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 IgG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具有抗菌 抗病毒 抗毒素等特性 对毒性产物起中和 沉淀 补体结合作用 临床上所用丙种球蛋白即为IgG 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 是个体发育中最先合成的抗体 因为它是一种巨球蛋白

12、 故不能通过胎盘 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 作为传染病早期诊断的标志 揭示新近感染或持续感染 具有调理 杀菌 凝集作用 IgA有两型即分泌与血清型 分泌型IgA存在于鼻 支气管分泌物 唾液 胃肠液及初乳中 其作用是将病原体粘附于粘膜表面 阻止扩散 血清型IgA 免疫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IgE是出现最晚的免疫球蛋白 可致敏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 使之脱颗粒 释放组织胺 寄生虫感染 血清IgE含量增高 IgD其免疫功能不清 3 变态反应 抗原抗体在体内的相互作用中 转变为对人体不利表现 出现异常免疫反应 即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分为四型 1 第 型变态反应 速发型 如血清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过敏反应 寄生虫

13、感染时的过敏反应 2 第 型变态反应 细胞溶解型 如输血反应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 3 第 型变态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如出血热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4 第 型变态反应 迟发型 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性疾病如结核病 布氏杆菌病 某些真菌感染等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 传播和终止的过程 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 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 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 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新的传染不会发生 不可能形成流行 1 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 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1 病人在大多数传染中 是重

14、要传染源 然而在不同病期的病人 传染性的强弱有所不同 尤其在发病期其传染最强 2 病原携带者包括病后病原携带和无症状病原携带 病后病原携带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3个月内排菌的为暂时病原携带 超过3个月的为慢性病原携带 病原携带不易发现 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 受染动物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 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 称为动物性传染病 如狂犬病 布鲁氏菌病等 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 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如鼠疫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性出血热等病 2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 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 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 谓之传播途径 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 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

15、出体外 污染水和食物 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 菌痢 伤寒 霍乱 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 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 喷嚏 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 使易感者吸入受染 流脑 猩红热 百日咳 流感 麻疹等病 通过此方式传播 3 虫媒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 完成其生活周期 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 蚊 蚤 蜱 恙虫 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 如蚊传疟疾 丝虫病 乙型脑炎 蜱传回归热 虱传斑疹伤寒 蚤传鼠疫 恙虫传恙虫病 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 故称生物传播 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 如菌痢 伤寒等 4 接触传播

16、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 如皮肤炭疽 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 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 血吸虫病 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 均为直接接触传播 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 谓之间接传播 3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 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 部队的新兵入伍 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病后获得免疫 人群隐性感染 人工免疫 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 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二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 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 大部分虫媒传杂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有较严格的地区和季节性 与水网地区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草木丛生适宜于储存宿主 啮齿动物 节肢动物的生存繁衍 活动有关 寒冷季节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 夏秋季节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 2 社会因素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预防普及密切相关 生活水平低工作与卫生条件差 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 无疑增加感染的机会 亦是构成传染病流行的条件之一 三 流行特征1 强度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中可呈散发 暴发 流行及大流行 2 地区特征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只限于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发生 自然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