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与改革.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367162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与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与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与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与改革.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与改革中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西方包豪斯学院办学模式对我国设计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素描、色彩、速写、图案、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依然是现在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基础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些观念和思维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型设计人才。但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从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也向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提出了新要求。 一、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 构成设计课程的狭隘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高校在设计基础教学上

2、仍延续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图案教学,以写生变化和临摹古代纹样为主要内容。这一方法是源自欧洲和日本二、三十年代的图案教学法,并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临摹手段,取得过较好的成效,已经形成了一套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但是八十年代后期面对西方现代设计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一体系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足和陈旧。构成设计由此出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的教学体系产生了冲击,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从日本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占据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基础课的主体地位。这种构成课程体系是日本设计界在二战前德国“包豪斯”所首创的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整理而来。可以说,构成教学的引进从某种程度上冲击了我国日趋僵化的工

3、艺美术教学体系,取代了以图案课程作为设计基础课的地位。构成教学体现出科学理性思维,具有进步性。然而,这种构成教学方式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片面夸大“三大构成”的科学性、哲理性和时代性,使德国包豪斯本来较为灵活的教学试验变成机械、教条、形式主义的教学。错误地认为构成艺术能解决一切设计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设计院校放弃图案教学,以构成设计取而代之。也使人们对西方设计特别是包豪斯的基础教学认识模糊,甚至误解。更为严重的是,构成教学过分强调理想主义和抽象概念,使之脱离于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脱离民族性、本土性和传统性,最后导致艺术设计教育远离民族传统,缺乏文化内涵。 (二)传统绘画的教学模

4、式的制约 就目前而言,很多高校的设计专业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没有做针对性研究,基础课程从体系结构到教学内容设置均雷同,导致课程目标单一,结构松散,造成学生毕业后就业和专业发展上的后续问题。高校入学考试基本以素描、色彩、速写或者图案为主,这种僵化的人才选拔方式导致学生设计意识薄弱,设计艺术综合素质相对低下。高校急于扩充生源,在学校硬件和软件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强行开设设计类新专业,专业课程设置、学科规划、新专业设立结构不合理不科学,长期以来艺术设计教育方向不明确,教学大纲千篇一律。低年级专业素描、色彩基础课练习基本延续高考状态,基础绘画同构成课相对脱节,没有学科延续性。设计基础

5、课不同于造型艺术基础课,造型艺术更加强调空间层次、质感表现,强调真实地再现等绘画技术问题;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不再是简单地追求再现客观,而是把研究客观物象作为起点,把握自然物象的内在本质,从而超越外在表象,进行主动认知和大胆创造,强调画面的构成感、归纳性和形式美感。对自然物象进行提炼、概括,再创造,使学生从自然形态中归纳出艺术形态的秩序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无法达到这些要求。 二、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创新教学改革策略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优化整合 传统的素描、色彩等课程使学生在认识上觉得技巧、方法比创造能力更重要,从而忽视个人灵感体验和自由探究能力的培养。

6、为改变这一情形,我们强调基础课程应从最为基本的视觉形式着手,强调新视觉语言的构建,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引入现代艺术对新形式、新方法和新概念的积极探索,强调学生对抽象形式的感悟和体验,在获得造型表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方式方法。在课程设置上,改变传统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课程,以形态分析、构成、综合表现三大系列为主。如传统造型课可以调整为形态分析与表现课。形态分析与表现分为写实形态、抽象形态、材料质感、媒体实践以及自然形态联想与表现。提高画面架构认识,形态解析与重组,借助现代绘画的抽象形式体验不同绘画媒介,借助绘画活动认识体验设计,善于发现,形成一个发现体验分析表现的过程。强调多角度、多方面表现事物本

7、质,强调不同门类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从课程设置上淡化传统素描、色彩和构成的概念,直接将创意元素融入教学中,将形态分析、构成、综合表现的课程知识链接在一起,前后铺垫,环环相扣,解决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兼顾平面与空间问题。同时在每一学期的最后设置综合表现课程,将整个学期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分析,融会贯通,避免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的分离与脱节。 在课题设计上,形态分析与表现强调表现技巧的多样性,拓展发散思维,要求建立画面构成和组织概念,加强由具象到意象再到抽象思维过程的形象化训练,注重表现能力及造型结构分析能力培养。如具象构成素描练习,要求以具体的形象描绘并结合构成意识,在充分建立和形成画面构成基

8、础上深入描绘对象,主题以静物器皿为主。抽象构成意识训练,要求打破传统造型束缚,完成抽象形态造型,创造具有较强构成关系的画面,对画面进行归纳分析,强调形式美感。采用不同工具材料,尝试不同表现方式,建立意识表现的基本概念和综合表达。 (二)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结合课堂实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信息资源积极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课程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加强引导。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互动式教学,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交流、讨论和设计竞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取项目教学法,巧妙地将造型、设计、绘制等技能的培养和项目学习联系起来,把学习和现实

9、生活联系起来。围绕所选项目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分工协作,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参与设计制作,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掌握知识和市场,并体会设计专业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同时结合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思考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设计的价值在于独特的个性,不同的人认识方式不同,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创意思维的培养。尊重个性发展,并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也是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 三、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模式的选择和内容建设上,必须跟随市场需求不断更新,这样才能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基础课程体系内容的整合与改革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 责任编辑:尹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