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安溪一中、、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四校高一历史期中.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354965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晋江安溪一中、、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四校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福建晋江安溪一中、、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四校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晋江安溪一中、、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四校高一历史期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晋江安溪一中、、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四校高一历史期中.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晋江市(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第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必须认真检查试卷的页码和题目是否完整。2.答卷前,考生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3.第一卷是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4.第二卷主观题部分,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不准使用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5.考试结束后考生只需交上答题卡。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2、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D. 世袭制2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察举制 D. 宗法制3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

3、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C秦王赢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4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郡36(后增至41),设县约1000左右。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以此可见,郡县制与周代“封士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A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B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C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5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相权不断削弱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C皇

4、权不断加强D中枢机构不断完善6下图所示的制度( )A. 造成了君主权力旁落 B. 消除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 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7 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 尚书省 B. 参知政事 C. 枢密院 D. 军机处8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君主如主动下诏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诏令“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

5、料反映出明代( )A.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9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设立后,使清朝“不至有权臣”的主要原因是()A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B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D军机大臣奉公守法10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最主要作用()A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

6、力1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B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C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D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12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 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D使中

7、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13有学者统计,北宋载入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C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D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14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受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他主张()A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养B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C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D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15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描述:“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以后第一件重大的改革就是拔除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

8、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保障小块农地的水源;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因债务流落异邦的人,也都回来了。”材料中的“他”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贡献是()A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B雅典民主政治确立C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D首创了陶片放逐法16古代雅典法律制度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B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C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D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17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

9、此可知,在当时雅典()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18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暴动19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平民的胜利,其依据主要在于,该法()A清除了习惯法的痕迹B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C化解了贸易及财产纠纷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20对于罗马人来说,法律是社会的基

10、石,它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和基础,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这种法律形式“民法尤胜于刑法”一直都很重要。这里主要强调罗马法()A内容丰富详实,应用性强B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益C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D侧重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21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 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22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材料所要表明的观点是()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

11、基础C罗马法实现了真正的人人平等D罗马法为今天欧美国家直接使用23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 24从1692年起,英国下院多次提出任职法案,力图将那些由国王任命并接受俸禄的官员排挤出下院,但结果几乎都是被听命于国王的上院所否决。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B. 国王完全控制了议会C. 上院在议会有决定作用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25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内阁

12、首相,他因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支持而被追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这说明英国()A内阁与首相共进退B内阁对议会负责C下院拥有最高权力D国王“统而不治”26有关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由多数党领袖组阁掌握司法权首相有权解散议会实际上对议会负责A B C D 27“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28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当时英国首相艾登联合法国、以色列,准备用武力赶走纳赛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不支持动武,但她只是问:“你们确定这样做明智吗?”最终,英国还是卷入了战争。这说明英国女王()A可制约首相B拥有外交大权C“统而不治”D主张和平外交29“两个魔鬼胜过以为圣人”是一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