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全套教案.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354692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全套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二生物全套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全套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全套教案.doc(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生物全套教案学案一 探索细胞膜的结构探索材料学生自主探索活动早在1895年,奥弗顿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通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穿透十分缓慢,继而发现在其它类型细胞中也存在这种现象。猜想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推测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验证你能验证这个猜想吗?在1925年,高特和戈来德尔用丙酮提取红细胞的脂类,并把脂类在水空气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面积几乎是从中提取出的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猜想你认为脂类分子在细胞膜中的分布有何特点?根据磷脂分子的理化特性:有一个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尾部推测 磷脂分子水空气界面上的排列以及在细胞膜上的排列:根据同样的原理,如果让

2、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受到激烈震荡时,有可能形成怎样的结构?把你的想法用示意图形式表达出来:后来,科学家通过改变溶液的酸碱度、离子强度、去污剂、有机容剂或降解酶破坏细胞膜结构等方法又分离出来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并测定出了它们的含量(见下表一),并进行了多种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分析(见下表二)。仔细分析这两表中的数据,你从中得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化学成分 质量分数 磷 脂 55-57 蛋白质 约40 糖 类 2-10 类别 蛋白质 磷脂人的神经髓鞘 20 79牛的神经髓鞘 23 76人的红细胞 60 40大鼠骨胳肌细胞 65 35大鼠的肝细胞 60 40这些物质是如何构成细胞膜的呢?1935年,英国生

3、物学家J.F.丹尼利和H.戴维桑表明,细胞表面张力显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加入蛋白质后可以降低表面张力。更接近细胞膜的性质。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膜的三层结构:“暗-明暗”,即在膜的靠内、外两侧各有一条厚约2.5nm的电子致密带,中间夹有一条厚约3nm的透明带,总厚度约8 nm左右。(后来发现这种结构不仅见于各种细胞膜,亦见于各种细胞器的膜结构。)猜想细胞膜的结构:科学家的细胞膜分子结构模型假说第一个结构模型:“三夹板”模型;1959年,美国物理学家J.D.罗伯逊修改完善了“三夹板”结构模型,提出“单位膜”结构模型假说。这种静态的模型强调了膜功能中磷脂比蛋白质更重要。在以后的几年中,实

4、验技术又取得了几项重大的突破:荧光染料标记技术:1970年,科学家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把人细胞和鼠细胞融合,融合后的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融合后的细胞在37下培养40分钟,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均匀分布在融合后的细胞表面。激光漂白荧光恢复技术:细胞膜先被荧光物质染色,然后用激光把一个区域漂白,经过一段时间后被漂白区域逐渐散开、淡化,最后恢复成漂白前状态。根据上述几项实验技术,你认为哪些方面对“单位膜”结构模型提出了挑战?能否根据实验现象修正“单位膜”结构模型?思考、讨论,总结出细胞膜的结构特征:1972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了“

5、液态镶嵌”模型。你能说出它的内容吗?科学家在研究小肠的吸收功能时发现:小肠绒毛柱状上皮细胞朝向肠腔的那一面的细胞膜中,特定蛋白质的含量远多于细胞膜的其它部位。细胞膜的“液态镶嵌”模型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对细胞膜结构的研究还没有结束,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改。学案二 细胞增殖探索材料学生自主探索活动教材P35中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细胞周期的时间表。根据表中数据,你的结论是:(播放)观看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着重观察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色质)的形态、数目和位置的变化。写出染色体的变化染色体的形态变化: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染色体的位置变化:对于你所观察到的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色质)的形态、数目和位置变化

6、的特点,提出你认为之所以这样变化的理由。推测: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色质)的形态、数目和位置变化中,你可以发现什么现象?你所发现的现象: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的DNA含量如何变化?染色体的变化和DNA含量的变化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归纳出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根据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在坐标图上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曲线。学案三 探索影响观察植物根尖有丝分裂的关键因素探索材料(实验变量)学生自主探索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以往的实验情况看,此实验不容易成功。本实验主要围绕四个基本步骤的可控范围

7、进行探讨(取材、解离、漂洗、染色等)。思考: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1取材:供选择的材料有洋葱、葱、大蒜、小麦豆芽等。思考:为什么要选用根尖作实验材料?你的选材是:2解离:解离液的不同浓度与时间(HCl的浓度在1015中选择,时间在515分钟之间考虑)。思考:解离的目的是什么?你所用的解离液浓度和时间分别是:3漂洗:(用清水)思考:漂洗的目的是什么?你所用的时间是:4染色:染色的不同时间、温度、染色液的浓度等(时间可以从15分钟;温度可以是室温也可以在酒精灯火焰上过一下;染色液的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思考: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作用是什么?你所

8、用的染色时间、温度和染色液及浓度分别是:1 压片:(手指不能旋转)6镜检:先在低倍镜视野下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然后换高倍镜观察,辨认不同时期的细胞。思考:压片的目的是什么?手为什么指不能旋转?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什么?一个视野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数目最多?为什么?你组的实验变量是:总结:将制成的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后,选出最成功(染色体最清楚)的装片,记录有关数据,总结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学案四 癌症探秘教学材料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材料一:通常细胞分裂是在严格的控制之下,形成一定数量的新细胞,当一个细胞分裂一定次数后,就不再分裂了。有时,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细胞分裂就无法控制。很幸运,但这种情况并不

9、是经常发生。但是,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便会形成一群异常的细胞。这些异常细胞不能分化成各种组织细胞,如肌肉细胞、皮肤细胞或血细胞,而是比正常细胞更快地进行分裂,形成一个肿块,称之为“肿瘤”。有些肿瘤是良性的,肿瘤细胞并不向周围的正常细胞扩散。另一些肿瘤是恶性的,称之为“癌”。癌细胞能向周围细胞扩散,最终达到血管和淋巴管,少量细胞可以从肿瘤上脱落,然后由血液或淋巴液携带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形成第二个癌,这个过程叫做“转移”。我们的体内有许多不同的组织,各种组织中细胞分裂都在进行,这样,许多部位的细胞在分裂时可能发生错误,这就意味着由于肿瘤开始生长的部位不同,也就有数以百计的不同种类。不同癌症的病因和作

10、用是很不相同的,因而对待它们也需要有不同的处治方法。肯定存在着某些“激发物”使细胞分裂时发生异常,这个激发物被称作致癌物。致癌物作用的方式并不简单。往往在接触致癌物与形成癌之间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且致癌物不能单独地起作用。有些人似乎更容易患某种特定的癌。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这些人有些共同之处,以此为依据来寻找致癌物。然后,通过阻断他们与致癌物的接触来减少癌病发生的危险。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 么人的一生中,体内的细胞一直在分裂?2失控的细胞分裂产生异常的细胞,异常的细胞与正常的细胞有什么不同?1 性肿瘤的主要原区别是什么?4为什么确定癌的病因如此困难?5什么信息有时能给研究者提供发现某些

11、癌症的第一个线索?6举例说明已被确认为致癌的物质,正在被我们尽可能地从环境中清除。材料二:“林县是我国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比周围地区高出几十倍乃至上百倍,这种情况已持续几个世纪了。为了探明发病原因,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小分队奔赴该地进行了考察。以下是科学家经过考察后获得的证据:化验分析表明林县山区的土壤缺少元素钼(Mo)。发现林县山区饮水中的化学物质亚硝酸盐含量高。林县人民爱吃发霉的食物。他们吃发霉的馒头,在水中腐败的酸菜以及保存于麦麸中的柿饼。林县山区食管癌的高发地区,鸡的食管癌也具高发率。林县人体内亚硝酸盐的水平高,维生素C的水平低。你们认为林县地区食管癌发病率高的原因是什么?林县人和他

12、们的鸡禽,普遍患什么病?为什么?在缺钼的土壤上种植的作物中,有哪两种物质异常?在发霉的馒头、酸菜以及发霉的水果中能形成哪两种化学物质?林县人的饮用水中,什么化学物质含量高?这个事实说明这种物质有害吗?维生素C有什么作用?根据你的研究,你应该给当地居民提什么样的建议?(4-5条)学案五 新陈代谢与酶探索材料(实验设计方案)学生自主探索活动材料一: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扎尼将肉块放入小的金属笼内,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于是他推断胃液中一定有消化肉块的物质。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后来知道是胃蛋白酶)。192

13、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是一种蛋白质。到了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且指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1 斯巴兰扎尼的实验设计巧妙在何处?2 该实验说明了什么?3 分析这些材料后,讲讲什么叫酶?材料二:1981年,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26SrRNA前体具有自我剪切功能,提出了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到此时,什么叫酶?材料三:1995年,Cuenoud等发现了具有催化活性的DNA分子。至此,又什么叫酶?给酶下一个定义:请用反应式表示出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的生理功能:上述反应都需要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进行,而这些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就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从细胞水平讲,新陈代谢是 的总称。材料四:用碘液检验一块面包,面包变成了蓝色。然后嚼碎一块面包,并用斐林试剂检验之,碎面包屑变成了砖红色;用手弄碎另一块面包,并用斐林试剂检验之,碎面包屑并没有变成砖红色。思考:从实验可知,唾液的作用是什么?这种作用有何特点?方案一:9支试管同时进行实验试管号试管内容物条件检测12ml浆糊+2ml纯唾液浴热37 10min3滴碘液22ml浆糊+2ml蒸馏水浴热37 10min3滴碘液32ml浆糊+2ml稀释10倍唾液浴热37 10min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