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赣、苏、皖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32.79KB
约20页
文档ID:12935409
第四章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赣、苏、皖_第1页
1/20

1 区域历史地理网上讲义之四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赣、苏、皖纲目:1. “ 九曲回肠 ” 与 “ 吴头楚尾 ” :自然地理与地缘政治2. “ 南襄隘道 ” 与 “ 义阳三关 ” :中原通江南之路3.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4.经济与文化的重合:富庶与人才第一节 “九曲回肠”与“吴头楚尾” ---- 自然地理与地缘政治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华中区,大致位于秦岭和南岭之间,西起巫山、雪峰山东侧,东际于海地跨北纬 24~ 34° 、东经 103~ 123° 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降水量比较丰沛,自南向北递减长江为区域内主要水系,支流发育繁茂,干支流水量均很丰富长江干流自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游段,自江西湖口至长江口为下游段长江从宜昌脱离山峡之后,水面落差减小,水流缓慢,江面宽阔( 2000~ 650 米不等) ,河道分叉曲折,摆荡不定,构成典型的陆上三角洲地貌景观上起湖北枝江下至湖南城陵矶一段,古称荆江,荆江河道尤其婉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流速缓慢,泥沙淤积多,每当汛期来临,极易造成溃堤泛滥灾害,自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

类似的分叉弯曲河道还出现在长江武穴至湖口江段,由于受两岸山地丘陵的夹峙,下陷新地质构造的影响,自龙坪长江发育出第二个陆上三角洲地貌,即九江冲积扇长江中游的这两个陆上三角洲冲积扇导致类似的鹅颈式分汊河道,长江主河道自北向南的偏转,地貌上分别在长江北岸出现过两个古湖泊:云梦泽和彭蠡泽,又相继消失由于同样的河床演变,又导致长江南侧的湘、赣北部先后出现了洞庭湖与鄱阳湖从而影响了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活动总体来看,整个长江中下游江段,河道的特征为叉流多,曲流多,沙洲多;两岸的湖泊多,矶头多,给长江行船、津渡、码头的选位既有利也有不便湖泊在汛期起则起着容蓄调洪的作用受地质条件与湿热气候影响,华中地区的土壤以黄棕壤和红壤为主黄棕壤分布于江北及鄂北、陕南及豫西南的丘陵低山,红壤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的低山、丘陵区,气候与土壌性质对历史时期的农业经济的作物品种和经营方式的改变,有所影响湖北省地势湖北省地跨长江,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形成这样一个地域空间的历史并不很长,大约从北宋以后逐步完成本省地势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被山地和丘陵环绕,中南部为低湿平原,略成盆地之势大致以光化(老河口)经南漳到宜昌一线为界分为鄂东、鄂西两大部分。

西部为鄂西山地,其中又以长江为界,分为由秦岭东段、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北山地, 由巫山、 武陵山、 大娄山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南山原 鄂西北山地群峰耸立, 海拔均在 1000米以上,森林密布;鄂西南山原山高谷深,一般海拔虽然也在 1500 米左右,但是山顶平广,具有高原性山地特征,适合于旱作农业的经营鄂省东部是以长江、汉水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为主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交织,湖泊2 密布,堤垸纵横,历史时期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富庶之地江汉平原的东部因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在与河南、安徽两省之间由大洪山和大别山组成鄂东北丘陵地区,在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有幕阜山构成的鄂东南丘陵湖北省水系以长江为骨干, 受地形影响, 武汉以上各支流从两侧汇注, 构成向心状的长江水系长江干流自湖北宜昌脱离峡谷,水流减缓,在枝江至城陵矶之间形成荆江河曲,有如 “ 九曲回肠 ” ,历史上多次发生裁弯取直, 新旧河道变迁不定, 也影响了这一段长江的津渡 汉水从陕南流入本省,自宜城进入江汉平原,水势同样减缓形成曲流,故有 “ 曲莫如汉 ” 之称湖北是全国湖泊最多的一个省份, 而且集中在江汉平原, 总数超过 1000 个。

这些湖泊也有过历史变迁, 最著名者为“云梦泽”春秋时期的文献《国语》 、 《左传》分别记载楚国有楚王狩猎之区:云梦,狩猎区内的湖沼泽薮为云梦泽一千多年来,古人常常错将云梦指为云梦泽,并与洞庭湖混为一谈经历史地理学者研究证实:云梦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沼的多种地貌形态的综合体,面积广阔几乎覆盖整个江汉平原而云梦泽仅指云梦狩猎区内的部分湖沼泽薮景观,面积并没有大得能跨越长江公元四世纪以来, 由于长江、 汉水带来的泥沙沉积, 云梦泽逐渐消亡成陆, 而留下以洪湖为首的众多小湖群早期长江荆江河段曾经以分流的形式穿过古云梦泽地区,随着北面淤高,云梦泽消失,江水向南汇流,终于发育成典型的曲流河床所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床形态的形成,与云梦泽的历史演变有密切的关系这个自然地理的历史变迁也影响了江陵荆州地区长江津渡的盛衰湖南省地势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以南,北宋置荆湖南、北路,以汨罗江、洞庭湖、雪峰山为界,南路简称湖南元、明实行行省制,湖南绝大部分地区属湖广行省清康熙三年( 1664) ,分湖广右布政使驻长沙, 并移偏沅巡抚驻长沙, 为湖南建省之始; 雍正元年 ( 1723) 改为湖南布政使司、 湖南巡抚,湖南省正式成为一级政区建制。

因省内最大的河流湘江贯穿南北,又简称湘湖南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湘西为海拔 1000~ 1500 米之间山势雄伟的武陵山、雪峰山脉,是进入贵州高原的屏障雪峰山是资水和沅水的分水岭,也是湖南省湘东、湘西两大自然地理区域的分界线湘南有南岭山脉,呈东西方向延伸,是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多山间盆地,历史上很早就形成南北交通孔道湘东的幕阜、连云、九岭、武功、万洋、 诸广等山, 均为东北 —— 西南走向, 既将湖南与江西两省分隔, 山脉的走势又未使两省封闭湘中为丘陵与盆地相间的湘江河谷与冲积平原湘北主要为湘、资、沅、澧四水尾闾汇入的洞庭湖湖积平原,地势平坦,堤垸纵横,河港交织,湖塘众多湖南全省东、西、南三面山地环绕,逐渐向中部及东北部倾斜,与江西省地势相似湖南省水系主要是湘、 资、 沅、 澧四水与洞庭湖 虽然全省河流纵横密布, 但是受省内地形东、南、西三面高而北部低的影响,所有干支河流最终都汇入洞庭湖,形成树支状扇形水系全省大多数城镇都是沿着这些河流的干支流域而逐渐发展起来 湘江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东海洋山西麓,与桂江上源之间有秦代开凿的灵渠相通,湘江纵贯省境,为荆湘与粤桂的交通提供了条件。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属构造湖由于地壳升降,泥沙淤积,经历了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 《庄子·天运》 :“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山海经·中山经》记有“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说明先秦时期,今洞庭湖区还是一个河网割切的平原景观直道秦汉时期,湘、资、沅、澧四水也分别流入长江 1从公元 4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受地质沉降作用与长江荆江段筑堤的影响,长江分流之水汇入洞庭平原,原来的沼泽平原形态演变成浩渺的湖泊据历史记载东晋开始筑堤防水,洞庭湖区正处在沉降时期,形成湘、资、沅、澧四水入湖的局面唐宋至清朝中叶,是洞庭湖扩展的全盛期,汛期湖水面积约为现今湖面的 2.3 倍,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逐步形成和扩大 19 世纪中叶以后是洞庭湖的淤塞萎缩期清末至民国初年,形成了长江虎渡、调弦、藕池、松滋四口分流入湖的局面,由于藕池、松滋两口流量大,输沙多,荆江入湖泥沙剧增,1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 年3 淤洲加速扩展, 湖面缩减为前一时期的 90%左右 民国初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一个世纪中,泥沙淤积更为迅速,围垸造田之势愈来愈盛,洞庭湖水面越来越小。

根据湖南省山地、丘陵、河谷、盆地的分布与环境分异,全省可以划分为 7 个自然地理区:湘北洞庭湖平原区、湘东平行岭谷区、湘江中下游红岩丘陵盆地区、涟邵石灰岩丘陵与盆地区、南岭山地区、湘西山地区和湘西北山原区在历史时期,湖南的自然地理势对地方行政区与文化区的划分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两湖地缘政治结构长江中游南北的江汉与洞庭平原, 历史上曾整合为一体, 号曰: 两湖、 湖广 虽与后世的湖北、湖南两省并不完全重合,却大致相当上古时代属于《尚书·禹贡》九州分野的荆州之域,大体仍处于“蛮夷”所居的“荒服”之列西周春秋之际,活跃于荆山(今湖北南漳县境)一带群蛮之一的楚人,吞并诸群蛮部落而立国其疆域北抵汉水以北,南不过洞庭,建都江汉平原,故,当地又称:荆楚楚都几经迁移,最终形成以郢都(今荆州市北纪南城)为中心,掩有江汉的楚国随后,楚国的触角伸向长江以南的洞庭,但当时楚人整个目光都盯住中原,未在长江以南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战国时,楚国完成了对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的征服,为加强统治和管理,设立黔中郡以辖之,郡治在今常德市楚国前期的疆域,覆盖了长江与汉水中游的广大地区,将襄汉、荆湘整合为一体秦昭王二十七年(前 280) ,派司马错发兵伐楚,攻占楚黔中郡地。

二十九年(前 278) ,秦将白起拔郢,以为南郡,楚国被迫东迁淮河流域三十年(前 277) ,秦国重设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县,辖地已大于楚之黔中郡地,囊括今湖南省大部,远达川东、鄂西、黔东部分地区,中心在沅水的中下游秦统一六国之后,于始皇二十五年(前 222)湘水流域置长沙郡,湘、沅二水流域有不同属之倾向西汉置 13 部刺史,荆州刺史,奉诏六条察巡地域跨大江南北,后汉、孙吴荆州为一级行政建制,地域又似整合以后东晋南朝隋唐宋元历代,洞庭湖南北长期没有成为一个整合的行政地域,只有元朝平南宋后的至元年间以及明朝设置湖广行省,两湖曾是完整的行政地域在两湖地域发展史中,曾经有过几个区域中心,先是,江陵(今荆州市)一支独秀, “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 ;继之襄阳、鄂州(今武昌)崛起,出现三个中心分领荆南、山南东、鄂岳三镇的局面此地缘政治结构的形成基于长江中游究竟以荆州渡口为便,还是以武昌渡江为便湖湘则出现潭州(今长沙) 、鼎州(今常德)分镇东西的局面,此形势的出现也是由于长江中游不同的津渡点及其所联系的交通方向所决定这一分划不但影响了地缘政治结构,而且导致湖南省的方言有了湘语与北方官话之别两湖地区, “东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岭,北连襄汉” ,既处于中国地理大势的结合部,也必然成为连通两翼宏观大区的通道。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五湖广方舆纪要序云:“ 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荆州也?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强,及鄢、郢亡而国无以立矣……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东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何言乎重在襄阳也?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 ”顾氏纵论湖广形势,说得再透彻不过了江西省地势江西省的地势,东、南、西三面山峦起伏,中部为河谷丘陵,北部为鄱阳湖平原,总地势是南部及东西两侧较高,中部和北部比较平坦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 70%省境东北部为东北 ——西南走向,近乎平行排列的黄山余脉、怀玉山和武夷山脉,怀玉山,是鄱阳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武夷山是赣、闽两省的界山,古代东西方向的交通都曾利用了赣东北山脉的走势南部为南岭山地,有九连山、大庾岭等,大庾岭既是赣粤两省之间的屏障,同时岭上的梅关也是跨越南岭的交通咽喉西部有九岭山、幕阜山、罗霄山等山脉,亦成东北 —— 西南走向,平行排列,为湘、4 赣交通提供了条件。

中部主要是丘陵与赣江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盆地,以吉(安)泰(和)盆地最宽阔北部鄱阳湖平原,又称豫章平原或鄱阳盆地,为冲积、湖积平原江西的河流均发源于省境东、南、西三面山地,主要有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和饶河五大水系,并依山势向中部和北部聚汇,形成了鄱阳湖,然后经湖口注入长江全省河流大多有通航能力历史时期的鄱阳湖,古代称“彭蠡泽”,经历过沧桑巨变在公元五世纪初以前,今天的鄱阳湖曾是一片被河网割切的平原景观地貌,“彭蠡泽”的大面积水体在长江北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