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35060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1).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 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 (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日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2据记载,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

2、贯者,补官有差。”阿拉伯商人蒲罗辛贩卖乳香达30万, 纲首蔡景芳招诱船货,收息钱达98万,都各补授从九品“承信郎”官衔,赐予“公服履笏”。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 A.海外贸易满足了贵族的物欲追求 B.招徕外国货船可以增加官员政绩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民众崇尚洋货 D.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3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 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

3、除 C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D.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4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现象说明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5在明清江南市镇,四里八乡的农民到这里来出售自家生产的商品,天南海北的商贾到这里来收购畅销于国内外的各种商品,并把它们运销到全国各地的市场。这说明,明清江南市镇 A.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 B是农业商品化的结果 C具有开放性和进取性 D. 成为全国性商贸城市6康熙二十

4、三年(1684年)下谕:“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便利故也”;道光十年(1830年),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这说明当时 A.英国在中国贸易畅通无阻 B.清廷放弃实行海禁政策 C广东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 D.海禁政策并未严格执行7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这种观点实质上 A.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 D.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

5、作用8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指出:“15世纪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所谓挪动了自己的疆界,是指 A西欧国家开拓海外殖民地 B.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 C世界各大洲在地理上连为整体 D.欧洲开始一体化过程9“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说明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 B. C. D.10.

6、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C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11.对下面曲线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A.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B.代表法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展更迅速C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为保守经济政策而衰落D.代表中国,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12.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

7、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是个纺纱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表明当时 A.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B技术发明的水平相当低下 C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D.国家不重视技术改良与发明 13.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B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14.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索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驱直入。因为

8、洋布充斥市场,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材料说明 A.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转型15.表为1850-1914年我国部分国民经济数据。据此可知(注:1850年全部国民收入均视为农业生产部门生产,没有按产业部门划分。) A.洋务运动引进了近代工厂制度 B.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C中国传统经济向近代化的转变 D.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出现严重分化16.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票,引起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

9、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 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 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性质17.美国的著名中国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 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 B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 军阀混战的影响18.据统计,从1949年至1957年间,全国城市人口由5765万增加到9949万,增加了72. 58%;农村人口则由4840万增加至5470万,仅增加了13. 03%。这一时期城市

10、人口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因为 A.农民进城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B.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现实要求 C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D.一五计划集中发展重工业的需要19.“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这句话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经济发展指标过高 B过于追求生产力发展速度 C公有化程度过高 D社会形态转变过快20.某一时期中央的一份文件指示要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除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产品和副产品,在完成

11、国家规定地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一时期是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 改革开放初期21.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这一学者观点评价下列历史事件,相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 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

12、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 A.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23.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

13、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24.下图是民国初年“剪辫子”的历史场景,两幅照片中主人公的服装、神态和动作反 映出 A.国人普遍认同剪辫易服 B西式生活成为国民共识 C剪辫易服运动一呼百应 D.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并存 25.维新失败后,天津的国闻报连续报道谭嗣同拒绝出国被捕受戮的消息:由英国注资的上海新闻报刊出康有为来信,揭露慈禧迫害光绪的内幕;有日本背景的亚东日报 发表了梁启超从日本寄来的长诗中国行系列报道表明当时 A.中国近代新闻业开始起步 B维新变法运动得到舆论支持 C.大众传媒对时政紧密关注 D.变法对思想产生启蒙作用 26.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曾说:“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谊,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采取了一种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危险的态度。”张伯伦不能确定的“某种东西”应该是 A. 大萧条及其影响 B苏联及其社会主义的影响 C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 D.法西斯及其侵略扩张27.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组建了民间资源保护队,先后吸收了275万名男青年从事造林、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