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伊春西林区第四中学高一历史期中.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350007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伊春西林区第四中学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黑龙江伊春西林区第四中学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黑龙江伊春西林区第四中学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伊春西林区第四中学高一历史期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伊春西林区第四中学高一历史期中.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块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 井田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体现了宗族亲情的特点,故B正确。井田制,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分封制,主要是天子分封诸

2、侯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A. 父子B. 兄弟C. 平等D. 大宗与小宗【答案】D【解析】材料讲的是周武王灭掉商之后,将其弟周公分封于鲁,这就是分封制,联系他们的是血缘,形成的是宗法制,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解析】宗法制是

3、分封制的基础,故A正确;宗法制讲究嫡长子继承关系,故B正确;宗法制下体现血缘关系的继承关系,故C正确;D不属于血缘关系的选举,符合题意。4.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 西周初分封制D. 西周末王室衰微【答案】C【解析】诸侯一次不来朝见天子就降低他的爵位,两次不来朝见天子就削减他的封地、三次不来就要被消灭,反映的西周初期周王室势力的强大,即反映了西周初期的分封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而非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初期周王室势力的强大而非西周末王室衰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势力的强大,属于西周初期分封制。5.下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 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 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C. 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D. 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和分

5、封制,制定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6.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 立志效法古代名君C. 是君主集权的产物D. 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谈论的是皇帝制的产生与影响。皇帝制的产生是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维系,将君权赋予神秘的色彩。并不是为了效法古代明君。故选B项。考点:中国

6、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7.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D.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答案】D【解析】【详解】对郡县制等考点的准确把握和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不能说明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没有体现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故B项错误;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不能得出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结论,故C项错误;D. 郡县制下,郡县完全由皇帝和中央控制

7、,官吏不能世袭,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壮大,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故D正确。【点睛】秦朝统一后,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之内又分若干县。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8.“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秦以前人们以金玉为印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秦以后玉玺为皇帝独有皇权为民,与民共享A. B. C. D

8、.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秦前和秦后使用“玉”的情况,这也就说明了秦以前人们以金玉为印,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秦以后玉玺为皇帝独有;而在中国古代皇权不可能与民共享,所以排除 ,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9.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郡太守乎”来看,说

9、明汉代重视地方官吏在维护统治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体现出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0.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下有关表述错误有A. 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B. 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C.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D. 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它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主要目的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稳定,是皇权加强的一种表现。故选C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

10、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1.有人认为,宰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朝。这主要是因为A. 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B. 三省分权,相互牵制C. 内阁辅佐皇帝参与国家大事D. 设立军机处掌管军国大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唐朝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各省的长官为宰相,相互之间牵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12.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 削弱节度使的实权B.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

11、.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 派遣文官出任州郡长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以宋太祖与赵普之间的对话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A. 材料中涉及的内容是武臣拥兵作乱,未涉及节度使实权削弱的有关问题,故排除;B. 材料未涉及参知政事有关信息点,故错误;C. 材料涉及的是地方管理,未涉及财政方面的有效内容,故错误;D. 材料涉及武臣拥兵作乱的信息,因此派文臣担任知州,削弱武将的实权,故正确。故选D13.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江西行省

12、”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行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的称呼是在元朝出现的,由于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元世祖忽必烈决定以行省制来统治全国,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故选C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14.人才的选拔与官吏的任命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历史上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下列选官和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科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禅让制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

13、选官制度的变化过程,重点考察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隋朝建立的,唐朝完善。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形成的。九品中正制是三国时期实行的。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的制度。故选D。15.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其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A. 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渐疏远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 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D. 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中的信息说明大臣地位下降,君权加强,反映的趋势和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故选B

14、项。A项不是本质上的反应;C项说法错误,这不是风俗的问题,而是权力的分配的问题;D项明显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专制皇权的不断地加强16.“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此处“高皇帝”应该是指A. 汉高祖B. 唐高祖C. 宋高宗D. 明太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明太祖废丞相的措施,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明白材料中“高皇帝”指的是谁。根据题干材“自高皇帝罢相始也”,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丞相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故选D。【点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罢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17. 明太祖废丞相,主要是由于A

15、. 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B. 丞相贪婪暴戾,扰乱朝纲C. 设立中书省,丞相失去存在必要 D. 丞相平庸无能,形同虚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这也就强化了君主专制。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宰相18.左图和右图是清朝军机处和军机处内景。其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A. 决定军国大事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 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 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故D项正确;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B项是宰相的权力,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