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必修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345821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必修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2课时)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主要内容: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探索 教学思想方法: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出发,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识图、绘图,理论联系实际等形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索自然地理奥秘的过程,亨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与愿望,更好地学习对自己、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达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与要求。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内容却是极其重要的。

2、重点介绍了对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的基本自然地理过程之一大气运动的基本状况(大气热力环流的产生发展演变),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完成从地理现象到地理成因的探索,从感性知识到理性思维的提升。从第一单元对学生地球观的感知培养到从第二单元开始的自然地理组成要素分析,再到第五单元(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整体综合,本节内容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又作为大气运动的开篇,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通过学生对活动的自主探究,完成对地理基本分析方法的归纳与总结(结果原因,发现地理问题收集、分析、整理材料解决问题地理语言表达)。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可以迁移到自然界存在的其他形式的热力环流,

3、同时又是理解众多大气运动理论的基础。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考虑,结合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热力过程,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地理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亲生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中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分析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方法鉴于模块一教材的基础地位,从高一开始,学生开始接触系统的地理理论知识,但是在此之前,学生头脑中对地理学科特征、地理概念、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认识很少或者很零碎,在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模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故确定其为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这些内容原理性强,学生对大气运动的了解又较为抽象,因此确定这些内容为本节难点。二、说教法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通过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探索自然原因,增强学生对本课内容,乃至整个地理科

5、学的兴趣,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把一些抽象的运动过程演变为直观的动态过程,可以使学生在最快时间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归纳比较法学生同时比较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与相对于地面的同一点对应的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差异,常易混淆。另外,热力环流的另一难点是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地理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并形成分析自然要素形成的一般方法。三、说学法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上存在较

6、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学法指导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策略:通过实验活动、多媒体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师引导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等方式,落实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提升学习地理的热情,关注身边的生活。四、

7、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区【导入新课】:课前准备,师生分享,创设情境,活动引入通过课后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本节课课前收集有关大气现象的相关材料,做好课前准备,分组进行活动,分亨交流。【活动】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此时户外的天气情况?你能够说出几个有带风字的成语吗?你们组找到了哪些有关于大气现象的材料?(图片、视频、文字等)师生分亨:教师拿出自己收集的材料与学生一起分享。台风“派比安”影响香港市内交通(57秒)有关于天气状况的诗词:夜雨寄北李商隐;春夜喜雨杜甫:凉州词王之涣阅读材料:子午工程【教学预测】培养学生阅读地理材料的能力,了解身边生活中的地理。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上,因时间关系,可建立共亨文档

8、,以便学生课后下载,使用。【设计理念】让学生全体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通过上台展示,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更加集中注意力进入到课堂内容里。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地理知识的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过渡】原来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存在密切关系的大气中复杂的天气现象冷、热、风、云、雨、雪、霜等都与大气的运动有关。【结论1】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新课内容】: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二、热力环流1、大气热力环流实验观察地面冷热不均带

9、来空气环流。2、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探索热力环流的模型3、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海陆风:白天: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4、自主探究:巴山夜雨的成因5、问题研究【过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重要能量来源【活动】阅读世界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读图回答: 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的分布有何特征? 这种分布状况造成何种结果? 为什么赤道地区温度没有持续升高,极地地区温度也没有持续下降?这与刚才所说的大气热量输送是否存在关联?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吗?【教学预测】此时学生对问题可能难以突破,或回答出地理景观的差异,及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由果索因,原来这与伴随大气运动产

10、生的高低纬间的能量交换有关,引出结论。此时及时释疑,可加深理解。)【结论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设计理念】通过这一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中心论点。【过渡】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知识铺垫】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1、大气热力环流观察实验【活动】多媒体展示实验的准备、步骤、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实验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提问】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11、你能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吗?【设计理念】课前可安排学生观察开水沸腾、稀饭煮沸时米粒的运动等现象来加强实验观察的效果。师生共同归纳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此过程是为了突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将抽象的大气运动变得形象可视,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及大气运动的真实存在,并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教学预测】考虑到课堂密度,如按每一步做完实验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紧凑性降低,因此,实验所需材料,实验步骤的(1)(2)(3)应事先准备妥当。【结论3】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2、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探索【提问】若A、B、C三地受热均匀,此时,空气是否发生运动?冷热不均对空气垂直方向的上升或下沉运动有何影响?A地空气上升,将

12、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B、C两地空气下沉,又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这样,ABC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是水平的吗?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设计理念】教学中应注意问题的设置,通过多媒体演示,层层递进,逐步推理,注意把握好思维的连续性,完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探索,根据讲解完成热力环流简图。【教学预测】同时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应,及时解答学生可能产生的知识误区: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由于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低层大气,因此,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大气的垂直运动:近地面冷气

13、压高气流下沉;近地面热气压低气流上升气压的高低都是指在同一高度上相比较而言,在不同高度上不能比较气压的高低。同河水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一样的道理,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明确概念和原理,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结论4】3、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情境引入】你是否曾到海边游玩过,有没有注意到过风向的变化?假如你去军舰上访问,上面国旗飘动的方向白天和夜里会有变化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设计理念】情境设置,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感到所学的是实际中存在的、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不是空洞的纯理论

14、。【知识铺垫】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 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的热容量大。【活动】提示学生根据所学热力环流原理,活动设计中注意让学生动手和动脑,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海滨地区陆风、海风对气温调节的作用得出自己的结论。当场练习绘图,投影学生作品,及时纠正错误,同时对有优异表现的小组进行表扬。多媒体演示海陆风的形成过程。【结论5】白天:陆地受热升温较快,海洋受热升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在图中画出近地面大气的运动方向。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4、【自主探究】巴山夜雨的成因材料一:四川盆地地区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材料二: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材料三: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