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2020高一历史月考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344979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2020高一历史月考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黑龙江2020高一历史月考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黑龙江2020高一历史月考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2020高一历史月考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2020高一历史月考 1.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一、单选题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A.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B. 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C. 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D.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有子继位”为王的商王“最受后世的尊敬”,表明商朝晚期注重王位在“父子间传承”,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稳定,A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在商朝衰落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后世尊敬成功

2、传位儿子的商王,不能认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项不符合题意。2.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体现了分封制以同姓亲族作为分封的主体,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3.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与此密切相关的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分封制D. 世袭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明节祭祖是对祖先的怀念,突出了血缘关系,根据所

3、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故A项正确;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的制度,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B项排除;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血缘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世袭制,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特点,清明节祭祖突出了血缘关系,这就符合了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点。4.在秦朝所设置的“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制专门为皇室而设,为皇帝私家服务。材料反映出秦代政治的特征之一是A. 天人合一B. 循礼而治C. 家国同构D. 君权神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材料“官制专门为皇室而设,为皇帝私家服务”表明秦朝

4、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是儒家思想,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礼乐制,故B项错误;D项是汉代儒学的内容,故排除。点睛:“官制专门为皇室而设,为皇帝私家服务”是解题的关键。5.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A.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B.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答

5、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门下”在发展过程中权力在不断加大,到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使丞相的的权力逐渐削弱,故C正确;AB两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根据所学可知,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行使丞相职能,到明朝时期废丞相、设内阁,丞相才退出了权力中枢,故排除D。故选C。6.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

6、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7.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A. 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C.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7、D. 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 “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说明郡县制的害处并不比分封制多,由此可知B项正确;郡县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A项错误;材料提及秦朝推行郡县制,但是这并不是题干设问要求,排除C;D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8.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各项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 颁布“推恩令”B. 实行察举制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 实行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知,汉初高祖刘邦既保留了西周的分

8、封制,又实行了秦朝的郡县制,即“郡国并行制”,故选D。A项为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察举制为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不是地方的行政制度,且其与材料的时间也不相符合,排除B;汉武帝时期,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重用侍从、秘书等,建立了中朝,以削弱相权,故C项与材料时间也不符合,排除。9.东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样做法表明当时A. 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B. 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C. 国家注重所察举官员的素质D. 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十分严重【答案】C【解析】汉代察举制的标准是

9、品德,材料“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信息说明对于官员的素质进行考察,然后使用,故C项正确;“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说明地方政府并没有把持选官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对于官员的考察,并不是说明该种方式得到推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地方察举不实的信息,故D项错误。10. 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项制度是A. 科举制度B. 九品中正制C. 三省六部制D. 察举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结合所学知

10、识可知,这项制度是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和范围,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1.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答案】D【解析】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A;尚书省掌执行,排除B;三省分工协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

11、说明皇权依然至上,排除 C;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故选D。1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B. 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D.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旨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方镇相望于内地”可知,其反映的是唐代的藩镇割据;据“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可知,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与材料

12、主旨不符,故A错误;郡国并行出现在西汉时期,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而非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故C错误。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去做即可。13.宋代路级(地方行政级别)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正如时人所言,“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由此可知,宋代对地方的管理体制A. 增强了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B. 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C. 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

13、政效率D. 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路级诸司并立、互不统属”,使得任何一司都不可能因专权而形成实体性的地方割据势力,说明削弱了地方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从“天下之势一矣”也说明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故D项正确;地方权力的过度分散与削弱,导致地方行政失去活力,降低了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没有体现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故B项错误;“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相互牵制,不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4.明朝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

14、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A. 是君主专制加强结果B.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C. 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D. 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答案】A【解析】明代时期设置内阁,废除丞相,本身即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首辅的权力来自于皇权,其地位与皇帝的信任有关,故A项正确;内阁不属于中央中枢机构,故B项错误;“内阁首辅”能够参与决策取决于皇帝的信任与授权,随时可能收回,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首辅对大臣有一定的影响,但其权力来源于君主,是君主权力加强的表现形式,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

15、键是知道内阁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首辅的权力来自于皇权,其地位与皇帝的信任有关。15.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 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D. 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答案】B【解析】【详解】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排除A;与材料“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排除B;近代中国才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排除D。16.亚里士多德总结雅典城邦政治时说:“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统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意在说明A. 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B. 公民直接参政是民主的最高体现C. 雅典城邦公民参政意识日趋增强D. 城邦制度推动了公民政治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题意没有涉及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