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备课资料 人教必修.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343542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备课资料 人教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备课资料 人教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备课资料 人教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备课资料 人教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备课资料 人教必修.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课资料一、地球自转的证明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时,高一新教材中只提到一种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傅科摆。其实,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有许多种,现列举几例:1.重力加速度法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由于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地面的重力加速度必然是赤道最小、两极最大;地球不可能是正球体,而必然是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旋转椭球体。重力测量和弧度测量的结果,证实了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因而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2.深井测量法既然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那么,由于自转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自高处下落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必然具有较高的向东的自转速度,因而必然坠落在偏东的地点。为了证实这一点,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试验结果

2、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撞。这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运动。3.炮弹法既然地球时刻不停地在自转,那么,地面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必然相对地发生持续的右偏(北半球)或左偏(南半球)。根据这种观点,人们分析射出炮弹运动的方向,结果证实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4.牙签法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细牙签(木质),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记号,记住细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最好超过10个小时),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细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看起来像是细牙签在转动,其实它并没有转动,而是地球在转动。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一种简易的傅科摆证明法。牙签在

3、北半球作顺时针(向右)转动,因为地球自转在北半球看起来是逆时针(向左)方向的。南半球则与北半球相反。摘自2001年78期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二、地球自转速度不一及其原因对地球自转速度进行精密测量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因季节不同有所变化,在8月和9月自转速度最快,在3月和4月自转速度最慢。地球不仅在一年之内自转速度不均衡,而且各年之间的自转速度也有差异。近300年的记录表明,地球自转速度最快的是1870年,最慢的是1903年。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的呢?多数人的观点认为,是地球上海水的涨潮和退潮影响所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水的涨潮与退潮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地球两极冰块融化所造成的海水水位的

4、上升。目前,这个观点已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地球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南极洲冰川是格陵兰的8倍。科学统计表明,南极冰层的厚度,从1870年至1909年,减少了近25米,到1935年又增加了15米,此后又逐渐减少,冰层的这种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周期,与已知的地球各年自转速度的变化相吻合。为什么冰层增减会导致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呢?这是因为地表冰层减少,使海水水位上升,反之,冰层增加,使海水水位下降。而水位的升降可改变地球质量的分布,地球质量的分布如有变化,就会引起地球转动惯量的变化。当海水上涨时,地球质量分布的半径增大,转动惯量也随之增大,地球自转时,其角动量是守恒的,而角动量

5、等于转动惯量与角速度的乘积。转动惯量增加,必然导致角速度减小,这就表现为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八、地球自转速度的历史变化地球在形成的初期,自转一周大约仅有4小时;晚寒武世(5亿多年前)约20.8小时;泥盆纪(3.8亿年前)约21.6小时;三叠纪(2亿年前)约22.7小时;白垩纪(8千万年前)约23.5小时;始新世(4.6千万年前)约23.7小时;现代为24小时。可见,地球运转的速度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以上几则资料摘自中国世界宇宙地球文摘精萃(河海大学出版社)一书三、地球自转速度的历史变化地球在形成的初期,自转一周大约仅有4小时;晚寒武世(5亿多年前)约20.8小时,泥盆纪(3.8亿年前)约21.

6、6小时;三叠纪(2亿年前)约22.7小时;白垩纪(8千万年前)约23.5小时;始新世(4.6千万年前)约23.7小时,现代为24小时。可见,地球运转的速度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变化。四、公历和农历所谓“历法”,就是怎样安排年、月、日,让人们使用起来感到方便。它是根据天体运行的周期来安排的。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主要依据的叫“阳历”,以月亮圆缺为主要依据的叫“阴历”,两者兼备的叫“阴阳历”。公历(又叫阳历、格里历)是世界各国最通用的历制。它是以一个“回归年”作为单位的,计365天5时48分46秒(即365.2422天)。为使用方便,就将365天定为一年,这就是“平年”。回归年比平年多了5时48分46秒,累

7、积四年约等于一天。所以每四年要闰一天,这一天放在二月里,成为29天,那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但是四年中累积的时间,经过四年闰一天后,就多闰了44分56秒,四百年后就会使历年比回归年的时间多了三天。因此在四百年中应少闰三次。它规定:一个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凡是公历年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对于每个世纪的第一年,虽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仍不作闰年。如1600年到2000年的四百年间,1700年、1800年、1900年,就不算闰年;而1600年、2000年是闰年。这样,在四百年中,原来闰一百次,减少了三次,有九十七次闰年。用这种方法补救以后,每隔3000年后,还有一天之差,

8、那就只需要在3200年减少一个闰年就行了。阴历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为历法的基本单位。全年十二个月总天数是354.3672天,它同季节的变化周期“回归年”相差约11天。年复一年就会使阴历不能正确反映季节的变化,夏至日和冬至日,在十几年里就会出现在各个月份里,使农事季节难于安排。为了使阴历这种历法能适应季节变化的周期,我国就创造了一种带有一定阳历成分的阴历阴阳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农历(也称夏历)。它是我国历来采用的历法,主要在广大农村中使用。阴阳历是将月亮盈亏的周期和每年季节交替的周期调和起来,因而兼顾了二者的优点。它以两次朔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这点与阴历相似。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或十六

9、日为望日。一年设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每个朔望月长度为.日,则一年354天或355天,而阳历的一年即回归年是365.2422日,两者相差约11天。为了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接近回归年,采用了加闰月的办法,每19个阴历年加7个闰月,再取平均,这样平均历年的长度基本上等于回归年,这又与阳历相似。某一年增加的一个月叫闰月。我国的农历还突出了适应农时,反映四季变化、天气冷暖的二十四节气。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特殊的阳历,它是把黄道大圆圈等分为二十四个弧段,每段十五度为一气,共二十四个节气。它和阳历的不同在于,它大约以15天为计算单位,而阳历却以一天为计算单位,二十四节气分属四个季节,每季有六

10、个节气,一个月有两个节气。所谓农历,是由于我国农民曾经长期根据阴阳历所附载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农业生产。所谓夏历,不是先秦的夏历,更不是传说中夏代的历法,那是因为它在冬至所在的历月为十一月这一点上,是同先秦时代的夏历相同。摘自2001.4地理教育五、用地球自转变化预测厄尔尼诺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和国外一些学者发现厄尔尼诺事件与天文观测的地球自转运动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以地球自转的观测资料中排除了种种干扰因素,找到了用地球自转运动的快慢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之间的规律和预测方法,成功地预测80年代以来发生的所有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每隔23小时56分

11、转一圈,这就是我们平常用的时间“一天”。但是地球的自转并不那么“老实”,有时快,有时慢,“一天”的时间有时长、有时短。这种变化中相当大部分与太阳、月亮和行星对地球的引力有关系,天文学家很早以前就已经掌握了它们的规律。现代空间天文方法可以将地球自转周期(日长)测量到比万分之一秒还要准确。近些年来,天文学家发现地球自转中这些变化还与大气、海洋的活动以及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有关,地球自转运动与热带海洋、大气存在着相互作用过程,并由此找到了预测厄尔尼诺事件的钥匙。通过精心处理过的日长资料与东太平洋赤道带海水表面温度变化的比较发现两者极其吻合;当赤道带海温增暖时(亦即厄尔尼诺开始之时),地球自转速率就开始减

12、慢,日长变长;反之,厄尔尼诺结束后,地球自转又开始加快,日长变短。就是说每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都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由加速变为减速之时,所以根据天文观测的地球自转的变化就可以预测厄尔尼诺现象。这一研究成果可以为气象和海洋领域监测和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增添一种新的天文学手段,对人类社会预防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摘自1997.10.29浙江日报 六、地球的公转有什么规律?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的公转。我们可以从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方向和周期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路线叫公转轨道。它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个椭圆有两个焦点)。在地球围绕太阳

13、运行时,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离太阳较远。地球离太阳最近的地点叫做近日点,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日地距离为14710万千米;地球离太阳最远的地点叫做远日点,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日地距离为15210万千米。地球公转的轨道长度为9.4亿千米。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若从地球北极的上空往下看,地球则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旋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360。,所用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被称为一个恒星年。恒星年是以恒星为参照物,太阳中心连续两次通过地球与某一恒星连线的时间间隔,称为恒星年。这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天文上通常用回归年作为地球公转的周期,回归年是以春分点为参照物,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回归年。其所用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目前我们使用的阳历历法就是采用回归年来编制的。地球公转的速度用角速度和线速度表示,平均角速度大约是每天自西向东推进1,线速度平均每秒钟大约是30千米,但是在近日点快些,为每秒30.3千米;在远日点稍慢些,约为每秒29.3千米。 摘自费孝通主编的高中一年级课外地理(辽宁人民出版社)一书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