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华安一中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338669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华安一中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华安一中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华安一中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华安一中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安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穿越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下面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的可能性最小?()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B.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C.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答案】C【解析】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因此平民不在分封之列。故C项正确;其他

2、三项均有可能分封。【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2. 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A. 宗教信仰 B. 血缘关系 C. 财产制度 D. 地域联系【答案】B【解析】宗法制是依靠

3、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等级地位的政治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B项正确;其他均不是宗法制维系的纽带,排除。【点睛】(1)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 只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和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2)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3.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 宗法制已完全崩溃 B.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

4、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 分封制逐渐瓦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说明鲁君有朝贡周王到其他诸侯国,说明分封的等级逐渐瓦解,故项正确;中完全崩溃说法绝对,宗法制并没有随着分封制瓦解;材料中现象是个例,不代表所有,故项错误;材料中周天子“共主”地位已经动摇,故错误。【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比较分 封 制宗 法 制不同点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通过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巩固分封制,保证王权稳定。特点权力与义务并存。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作用巩固西周统治,但后期,出现诸侯割据局面。稳定统治集团内部,强化王权。

5、相同点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4.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诸侯纷纷勤王的义务缘自()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君主制【答案】A【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必须对天子缴纳赋税,带兵作战,保卫疆土,故项正确;是维系分封制纽带;和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点睛】5. 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分大家私,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导致主人公如此感慨的是()A. 仅男子可参与科举制 B. 强调门第出生的九品中正制C. 血缘维系的宗法制观念 D. 皇帝任命下的郡县制【答案】C【解析】传宗

6、接代指生了儿子可以使家世一代一代传下去,继承祖业,延续后代。题干可知宗法观念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故项正确;材料中不是强调的不是做官考试,主要是继承人的问题,故项和项错误;郡县制与材料中继承人没有直接关系,故项错误。6. 孙中山曾对科举制发表以下看法:“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科举制之前实行的是察举 B. 科举制度在唐朝正式建立C. 唐宋至明清的科举考试“不合时用” D.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答案】D【解析】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7、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可知对于科举制孙中山认为它打破了世家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科举制之前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在隋朝正式建立,明清的科举考试“不合时用”,排除AB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古代的选官制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

8、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7.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 建立了完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 废除封建政治,建立了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一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主要标志,故项正确;郡县制否

9、定了血缘关系,故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还包括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故错误;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故错误。8. 如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选项可知,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可谓是一波三折,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不是一个直上直下的过程,秦朝时推行郡县制,刚刚建立中央集权制,地方的权利肯定要弱。唐朝时的藩镇割据,地方的权利肯定很强大,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时期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地方的权力肯定再次变弱,C项正确。A强调地方势力不断壮大,B说明地方势力没有变化,D强调地方势力先弱后强的变化趋势,三项均

10、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史实不符,排除。所以选C9. “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故B错误;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故CD均错误。10. 秦统

11、一后,并没有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而是建立了新的地方行政体制。这种地方行政体制的最高机构是()A. 行省 B. 州 C. 郡 D. 县【答案】C【解析】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制,郡为最高的机构。故选C。A项是在元朝开始出现;B项是在汉朝开始出现;D项是不是最高机构。11. 有人在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下列对此制度的说明正确的是()A.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 B. 隋唐实行科举制后促进了社会公平C. 秦朝推行的郡县制维护了国家统一 D. 明清加强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科举制

12、度,这一制度从隋朝时期开始实行,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是对科举制的论述,排除。12. 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明初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23个儿子和1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血缘分封的长期存在说明了()A.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 B.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C. 西周分封制度完备为后世普遍推崇 D. 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答案】B13. 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A. 魏晋南北朝 B. 汉朝 C. 唐朝 D

13、. 宋朝【答案】A14. 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 防止地方割据 B. 加强专制皇权C. 发展地方经济 D. 扩大统治区域【答案】A【解析】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以削弱地方的经济,防止割据势力出现。故A项正确;行省制属于地方制度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错误;C和D均不是材料体现的目的。【点睛】古代地方制度比较分 封 制宗 法 制不同点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

14、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通过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巩固分封制,保证王权稳定。特点权力与义务并存。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作用巩固西周统治,但后期,出现诸侯割据局面。稳定统治集团内部,强化王权。相同点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15. 明朝的内阁距皇帝寝宫有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50米。这一变化过程,主要反映了()A. 皇宫建筑布局更趋合理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D.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政治制度的理解。由“明朝的内阁距皇帝寝宫

15、有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50米。”得知这主要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其它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D。16. 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A. 明代的内阁制度 B. 唐代三省制C. 元代行省制度 D. 汉代中外朝制度【答案】A【解析】明朝时期设立的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但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不能统领六部百司,其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定夺。故材料中的“无相名,有相职,无相权”的是明内阁,故A项正确;和均有丞相的名,不符合题意;是地方行政机构。17. 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