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高三历史三模考试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327205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高三历史三模考试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黑龙江高三历史三模考试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黑龙江高三历史三模考试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高三历史三模考试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高三历史三模考试 1.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2019届高三历史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1.论语记载:“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 君臣隶属关系瓦解B. 华夷之争日趋激烈C. 权力中心出现下移D. 封国统治区域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政治。由材料中“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分析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遭到破坏时,君臣关系在形式上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的是王权衰微带来的影响,而不

2、是“华夷之争”,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封国统治区域,不能判断其是否扩大,排除。2.四民月令记载了田庄主人“赈赡穷乏”“存间九族”“讲好和礼”的情形,后汉书记载了不少大地主“赈宗族,恩加乡间”的事。豪强地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利用恩惠稳固依附关系B. 通过血缘形成割据势力C. 依靠宗族加强封建统治D. 借助礼乐和谐主仆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田庄主人赈赡穷乏存间九族讲好和礼”以及“不少大地主赈赡宗族,恩加乡间”反映的是“豪强地主”力图通过实施一些小恩小惠的方式收买人心,他们的目的是稳固封建的依附关系。故答案为A项。B项,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后期才形成了威胁中央的割据势

3、力,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割据势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地主庄园,并不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一般情况下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排除;D项,材料中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和谐主仆关系,但是其做法不是通过“礼乐”对人们进行约束,而是适当给予一些恩惠,排除。3.中唐晚期,啖助、赵匡和陆淳等创立了“新春秋经学”,流露出极鲜明的欲重整人伦、重正纲纪的想法,使经学由以训诂为特色的章句之学向陈析义理方向发展。“新春秋经学”的创立A. 否定了先秦传统经学B. 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C. 冲击了汉代儒学独尊D. 有助于宋明理学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重整人伦”“重正纲纪”“陈析义理”与宋明理学重视

4、纲常名教、强调义理类似。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新春秋经学”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儒学”,并没有否定先秦传统经学,排除;B项,“新春秋经学”是抓住春秋史经一体,因事明义的特色,利用释读中的灵活性重新解释春秋经文,提出春秋“不全守周典礼”,强调其“仁政”、“民本”的“王道”内容,由此可见它不是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排除;C项,儒家思想自汉代确立为正统思想后,直到新文化运动才动摇了其统治基础,冲击了汉代儒学独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

5、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4.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十六目,嘉庆帝下令:“满汉(军机)章京,由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该指令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军机大臣的地位B. 获取更高效的执行力C. 维护决策体系的稳定D. 树立皇帝的勤政形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内容显示,皇帝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且被选用之人具有地位不高、“人品端方”等特点,可见,如此选才能够保证皇帝的意志的执行,从而提高办事效率,保障皇权的高效行使。故答案为B项。A项,“人品端

6、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楷”这一选拔标准和“军机大臣带领引荐”制度,与军机大臣的地位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皇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置的,不存在决策体系是否稳定的问题,排除;D项,皇帝是否勤政与军机处是否设立无关,排除。5.有人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试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挽救旧的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该认识A. 反映政治革新的必要性B. 旨在认可中体西用思想C. 挽救了甲午战败的危机D.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7、【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将中国推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中,严重的危机要求中国必须进行政治革新。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是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推论洋务运动的失败,是批判中体西用思想的,排除;C项,洋务运动并没有挽救甲午战败的危机,该项所述与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洋务运动在向西方学习方面不涉及政治制度层面,不能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6.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A. 夸大

8、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找到中国民主革命正确的方向,B项正确;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而非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排除A;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不存在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排除C;D项观点正确,但与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不符,排除。所以选B7.1935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修正海关出口税则,规定果类、火柴、棉织物等88种产品免税,蛋类、油类等50种减税,共减税300万元左右,上述措施A

9、.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B. 目的在于保证海关税的征收C. 成功抵制了洋货低价倾销D. 推动了国民政府的税收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描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减免部分商品如“果类、火柴、棉织物等”“蛋类、油类等”的出口税,有利于提高国内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同时也减轻了国内企业的经济负担,这对民族经济发展是有利的。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未涉及海关税收问题,排除;C项,政府对部分商品的减免出口税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国内民族经济的发展,但“成功抵制了”的说法,夸大了其作用,事实上,中国的民族经济在与外国资本经济竞争时并不占优势,排除;D项,材料内容主要针对减免部分商品的出口税,未涉及国民政府

10、其他税收情况,不能得出推动了国民政府税收改革的结论,排除。【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8.1988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地方、部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改善,教师素质有了提高。”这表明当时A. 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B. 教育领城完成“拨乱反正”C. 基础教育发展成效较大D. 科教兴国战略成果显现【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1988年3月”“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地方、部门、企业

11、办学的积极性。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改善,教师素质有了提高”表明,政府积极扩大地方教育自主权,加强基础教育法制化,推动了新时期基础教育的发展。故答案C项。A项,中国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是在196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初,“拨乱反正”工作已完成,排除;D项,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9.历史学者郭小凌指出:“古希腊公民大会保持

12、着一种高度的论文明力求以充足的论据和雄辩的论点感染和说服听众,发言逻辑严密,修辞恰到好处,见不到哗众取宠、言之无物的大话空话。”这番舆论反映了古希腊A. 民众充分享有决策权B. 演说决定了民主政治C. 城邦民主体制的活力D. 领袖在政治体制中的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言论肯定的演说家在公民大会中的作用,“高度的辩论文明”“充足的论据”“逻辑严密”“恰到好处”等信息体现了雅典民主体制的活力和特点。故答案为C项。A项,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享有决策权,排除;B项,该项夸大了演说的作用,说法过于绝对,演说应是由政治决定的,排除;D项,演说家不完全等同于政治家、领袖,排除。10.1766年

13、1月,约翰亚当斯发表文章写道:“如果有哪个年幼的国家值得爱护,那就是美利坚;如果有哪群人应当得到荣誉和幸福,那就是它的居民。”这一观点的宣扬有助于A. 争取人民对新国家的支持B. 北美人民法制观的形成C. 扩大独立宜言的影响D. 美利坚民族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时间“1766年”和事件显示,当时处于北美独立战争前。材料中“约翰亚当斯”要求“爱护”“美利坚”,认为“人民应当得到荣誉和幸福”。这种观点的宣扬必然能够增强美利坚民族的认同感,对自身很快将要建立的新兴国家充满了信心,促使美利坚的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中的时间美利坚国家还没有诞生,美国是1776年

14、宣告成立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美有关法规的信息,不能得出北美人民法制观的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宣告了美国的诞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美利坚民族的发展形成表现,还要搞清楚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特征。11.著名诗人叶芝在评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时写道:“写的既不是眼睛看到的,也不是耳朵听到的,而是人的头脑从一个片刻到另一个片刻进行着的漫无边际的思维和想象的记录,其永恒魅力就在于它展示灵魂漂泊的独特方式。”这一评价从侧面反映出A.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内心感受B. 浪漫主义强调理想和想象C. 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客观描写D. 现实主义着力描写生活细节【

15、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由材料中“使人的头脑从一个片刻到另一个片刻进行的漫无边际的思维和想象的记录”可知,文学风格强调表现自我,背离传统,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故答案为A项。B项,由材料看不出浪漫主义的“理想”,排除;CD项,由“写的既不是眼睛看到的,也不是耳朵听到的”说明该文学形式不是现实主义风格,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是人的头脑从一个片刻到另一个片刻进行着的漫无边际的思维和想象的记录”的分析理解,它符合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12.如表反映的是19551968年西方主要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美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4%5.7%5.1%7.2%2.8%A. 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B. 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减弱C. 国家干预经济取得显著成效D. 市场调节在发挥主导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察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解答本题时,需结合推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表格反映的是19551968年西方主要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