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东山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期中 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306612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漳州东山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期中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漳州东山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期中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漳州东山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期中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漳州东山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期中 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史书记载“夫汤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说明强大的诸侯国()A.起了拱卫王室的作用 B.扩展了天子的统治范围C.有效抵御了外族入侵 D.冲击了当时的分封制度2、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曾引用谚语“主卖官爵,臣卖智力”来比喻君臣之间的关系。这说明()A.战国时期世袭制逐步被破坏 B.“家国一体”的局面开始形成C.君臣关系实质是一种买卖关系 D.分封制下贵族政治关系稳固3、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2、 )A、法家思想的影响 B、儒家思想的影响C、皇权意识的增强 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5、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A.废除宗法制B.采取郡国并行制C.加强皇帝制D.实行三公九卿制6、费正清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

3、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7、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 )A.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B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C.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D.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8、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

4、,推行科举取士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9、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A.士族垄断仕途B.科举制度形同虚设C.选官方式多样D.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10、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其所指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11、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

5、映了()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六部职能的衰退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宰相权力的反弹12、某学者从多方面论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影响,认为此政体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以下关于中央集权的作用分析,不能支撑此论点的是()A.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发展农业 B.在民族战争中组织力量自卫C.对商品生产流通有效干预 D.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经济13、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据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应是 ( )A.政府的

6、咨询机构 D、政府的执行机构 C、皇帝的随从顾问 D国家的权力中心14、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 )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15、1935年12月l日,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领导人张闻天的信中说:“富农可与贫农中农分得同等土地,过去分坏田的原则是不对的;但富农土地完全不动的原则,在苏区尤其是南方苏区也是不对的。对富农策略同对中农应该有一点区别。”中共对富农政策作出调整的

7、目的是 ( )A 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纠正苏区土地改革中的“左”倾错误 C 扩大全民族抗日的社会基础 D 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根据地的经济 16、近代著名川籍企业家卢作孚曾经深情回忆“每晨宜昌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歌唱;往来的汽笛,不断地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的牙齿不断地呼号,配合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上述情形发生的背景是 ( )A.反法西斯盟国援华抗战 B中国军队即将开赴滇缅战场C.南京、武汉相继沦陷 D. 重庆、沙市开放为通商口岸 17、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

8、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18、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A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规定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在中美两国同时发表的某公报中写到:“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

9、一部分。”该公报的内容 ( )A.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B.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C.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0、“(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B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C.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D政治平等是商业平等的前提21、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然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A.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B.多山地的地理特点C.人民主权的政治

10、特点 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2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C.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影响深远 D.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23、根据罗马法,物品交易成功的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A.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B.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C.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D.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24、古

11、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西塞罗意在表明 ( ) A法律必须维护人民的利益 B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C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 D法律必须与民主政治相适应25、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作者的意思是()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

12、才能反映历史真实答题卷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答案须填在机读卡上)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

13、”,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两段材料皆据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请回答:(1)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 (4分)(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列举1901年到1920年间体现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 (2分)(3)简要分析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6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为达到这个目的,甚至不惜违反正义。这样一来,人们之间必然形成彼此妨害以致达到危险的局面,这是同人们追求享乐目的背道而驰的。而唯一摆脱困境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成立政府,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材料二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