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醴陵四中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29440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株洲醴陵四中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南株洲醴陵四中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南株洲醴陵四中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株洲醴陵四中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株洲醴陵四中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四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时量:9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1、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2、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

2、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据此可知分封制中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3、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最基本的特点应该是( )A.丞相掌握大权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4、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C都实

3、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D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5、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何者( )A汉代的内外朝制 B唐代的三省制 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6、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 )A. 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宋元 D.明清 7、右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雅

4、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8、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称“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人(希腊人), 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的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秩序。“对此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罗马人有着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成果 B希腊人有着突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 C 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擅长运用政治权威 D罗马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胜于希腊人 9、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

5、美德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10、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上新酒,还不至于引起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美国联邦共和制的建立 C法国共和制战胜君主制 D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掩饰下的皇帝专制 11、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A.议会

6、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C.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D.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12、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在美国,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这反映出美国() A名为民主共和,实为专制暴政B实行代议制,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C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性 D采取三权分立,防止总统专制独裁 13、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规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据此可知

7、A帝国政体不具有民主特征 B普鲁士拥有超然地位C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残余 D皇帝具备了绝对权威 14、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写到: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字,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A长征战事频繁,异常艰苦 B长征是被迫的战略转移 C长征为革命前进奠定基础 D长征增强党和军队凝聚力 15、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但是“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主要原因是 A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通商口岸远离经济发达腹地 D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16、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

8、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7、恩格斯在论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我们不要像骑士般的英国报纸那样去斥责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恩格斯观点的是 A明确否定英国报纸对中国的歪曲B强调中国进行的人民战争的正义性 C认为中国不应做无谓的抵抗和牺牲D文明程度影响起义民族的抗争手段 18、“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立场 B国际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