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二中、九中高二历史联考.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291192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贵阳二中、九中高二历史联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贵州贵阳二中、九中高二历史联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贵州贵阳二中、九中高二历史联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贵州贵阳二中、九中高二历史联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贵阳二中、九中高二历史联考.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阳市第九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试卷高二历史2018.4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计48分)1.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四年春季,卫国国君桓公之弟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州吁不能安定卫国百姓,于是臣子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石碏日:“王觐为可。”由此可知A. 卫国政局长期动荡B. 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C. 分封秩序仍然存在D. 礼乐制度已经崩溃【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卫国州吁杀君夺位却不得民心,其臣向石碏求教,石碏说,朝觐天子就可以安定君位。卫国政局动荡但体现不了长期,故A错;材料主旨体现的是杀君夺位,与嫡长子继承制关系不大,故排除B;虽然州吁夺了君

2、位但民心不服仍要借助天子权威来稳定君位,说明分封制在这一时期仍然有很大的影响,故C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2.遣使巡察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监察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推行视察地方的制度,到汉朝刺史的派遣,遣使巡行成为中央监察地方的固定形式。遣使巡行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据此可知A. 遣使巡行的对象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贪赃、枉法等违法乱纪行为B. 遣使巡行是民众对国家事务及其官员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渠道C. 吏民检举揭发是监察机关监督地方官员的唯一途径和手段D. 遣使巡行维护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从根本上杜绝了腐败【答案】B【解析】根据“到汉朝刺史

3、的派遣,遣使巡行成为中央监察地方的固定形式”“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可知,遣使巡行是民众对国家事务及其官员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渠道,B正确;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从根本上杜绝了腐败”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紧扣材料信息“到汉朝刺史的派遣,遣使巡行成为中央监察地方的固定形式”“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分析解答即可。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威书

4、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士以报国家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A. 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B. 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C. 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D. 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答案】A【解析】三则材料均提及察举制,显然说明察举制度是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A正确;材料只有一处提及. 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不符合材料内容,B错误;C和D材料没有体现。4.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错误的是A. 浅议商朝的政治制度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D. 论清朝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答案】D【解析】明朝初年

5、即已废除宰相制度,清朝没有再设宰相职位,因此D项论文标题出现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5.西汉成帝时的东海郡有精确数字的吏民比例为1:633,而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官员占公民人数仅约为万分之几、十万分之几。导致这一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罗马A. 法制完备,规范人们的行为B. 城邦自治,人们独立性较强C. 军力强大,保障社会安稳D. 疆域狭小,政府事务较少【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古罗马法律完备,公民只要遵守罗马法的行为准则,即可保持帝国的正常运转,A正确;罗马不是城邦制度,排除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罗马帝国时期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D错

6、误。6.某学者评价美国宪法:“1787年制宪会议所制定的崇高根本法仍然是美国的宪法,但它有名无实。宪法的形式是一个经过精心调整的、理想的平衡政体,但现今美国政府的实际结构不过是国会至高无上的一种体制。随着行政首脑的活跃,行政权力又进行了无节制的扩张,而成为替代靠群众会议来治理国家的万能政府。”作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实施过程中A. 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B. 蕴含的共和精神受到一定破坏C. 行政权逐渐超越了立法权D. 个人民主权利得到宪法的保障【答案】B【解析】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后,随着行政权力的扩张,宪法分权制衡的理想平衡状态被打破,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变,蕴含的共和精神(共和主

7、义就政体形式而言是指:与君主制相对而言,国家元首是由宪法确定并定期任命的,而非世袭的;其政府职能是法定的、有限的)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选项B正确;选项A和材料说法矛盾,排除;选项C中,行政权控制了立法权不妥;选项D和材料无关,材料不涉及个人权利问题。7.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就有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以上材料最能反映出当时法国A. 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B. 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C. 政府通过教育强化共和意识D. 学校

8、不再教授封建社会历史【答案】C【解析】根据“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就有强调”“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表明政府通过教育强化共和意识,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强化共和意识,AB无法体现,排除;教育强化共和意识,和学校不再教授封建社会历史无关,排除D。点睛: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就有强调”“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分析解答即可。8.二十八日,合约签字;我国代表拒绝签字,不出席会场;而发电报

9、告,说:“不料大会专横至此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将更无外交之可言。”下列选项与该会议相关的是A. 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B. 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与日本C.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D. 提出“”的席位【答案】B【解析】根据“我国代表拒绝签字”“我国将更无外交之可言”,结合所学,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会议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起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故B正确;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给日本,不符合“我国代表拒绝签字,不出席会场”,排除A;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D与“我国代表拒绝签字,不出席会场”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10、“我国代表拒绝签字”“我国将更无外交之可言”,结合五四运动的背景分析解答。9.在香港回归祖国的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A. 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转变B.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C. “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D. 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答案】C【解析】根据“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表明“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打消了人民的疑虑,C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

11、97年香港回归,材料所述变化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无关,排除A;B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排除D。10.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户分九等,按户等征税。宋代则按土地权益划分主户、客户,其中主户分五等,纳税当差,客户则指的是佃户。造成这种纳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A. 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B. 土地政策的改变调整C. 均田制实施遭遇困难D. 积贫积弱局面的发展【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沦为佃户,使得原有的税收政策不再适用,因此有所调整,B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税收

12、政策的调整,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A不正确;唐代中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C不正确;积贫积弱局面出现与北宋中后期,材料没有明确的时间指向其是北宋中后期的政策,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宋代赋税制度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要明确赋税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往往受经济基础的变化影响较深,在此基础上回答即可得出赋税政策的变化实质上受土地制度变化的影响。11.明朝在明长城沿线及其以南即所谓“九边”地区实行屯田。明人叶向高记载:其行于九边人受田五十亩,赋粮二十四石半,赡其人,半给官僚盖在洪、永年间,辽东屯粮以石计者七十万,甘肃六十万,宁夏十八万此举推行A. 增加了粮食产量,摆脱了对内地粮食依赖B. 避免了外族入侵

13、,巩固了国家的北部边防C. 减轻了百姓徭役负担,拓展了农耕文明D. 增加了自耕农的数量,抑制了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选项A和B的说法“摆脱了”“避免了”过于绝对,且屯田本身并不能避免外族入侵,故排除;屯田的实施减少了内地百姓的负担,尤其是向边疆运粮的徭役负担,也有利于扩大农耕文明的范围,故C正确;屯田有军屯和民屯,可以满足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但是不能抑制土地兼并现象,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2.吕思勉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倘使这时候,能悟到银两与银币不是一物;把银也鼓铸成一种货币,且单认银为货币,而把铜钱认为银币的辅助品;中国早就可进为银本位之国惜乎清朝顺、康、雍、乾四朝,对于币制都很

14、有热心整顿,始终没想得穿这一步,以致不但本位不立,而且银两需用既广,而实际上专用秤量量法,不觉得不便殊甚”。与材料主旨相符的是A. 中国在清朝康乾时期已实行银本位B. 中国的货币理念在当时是最先进的C. 中国在当时已将银币作为主要通行货币D. 中国近代金融理念的缺失阻碍中国转型【答案】D【解析】A不符合“惜乎清朝顺、康、雍、乾四朝,对于币制都很有热心整顿,始终没想得穿这一步,以致不但本位不立”,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金融理念的缺失,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与材料“倘使这时候,能悟到银两与银币不是一物;把银也鼓铸成一种货币,且单认银为货币,而把铜钱认为银币的辅助品;中国早就可进为银本位之国

15、”不符合,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金融理念的缺失,以致阻碍中国近代化,D正确。13.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A. 英国有明显优势B. 中国处于出超地位C. 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D. 未满足列强的预期【答案】D【解析】由材料“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出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D符合题意;A与材料所述不符;材料没有贸易总额的比较得不出出超入超的结论,B不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危机的影响,C不正确。点睛: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国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外国商品并没有像西方国家想象的那样在中国畅销,基于此其要求进一步的打开中国的市场,为此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