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江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29285229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皖江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皖江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皖江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皖江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皖江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皖江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皖江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皖江联盟2020届高三12月份联考试题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至第4页,第II卷第4至第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第II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

2、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史料记载,商代后期的王位传承以“父死子继”为主,出现嫡长子继承的倾向,如纣是帝乙嫡子,启是庶子,尽管启年长,帝乙还是立纣为法定继承人,由此可知,商代后期A.皇权专制得到了加强 B.血缘纽带关系弱化C.王位继承具有随意性 D.宗法制度渐趋形成2.以下两幅汉代画像砖的主题分别是“舂米”“庖厨”。这两幅画像砖 A.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 B.体现了建筑材料艺术化趋势C.不符合汉代的历史事实 D.表明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3.宋仁宗时,以“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

3、”为理由,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荐权,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宋仁宗此举A.使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C.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4.明清时期,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早期的“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专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这一现象A.助推了当地经济结构的变化 B.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C.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是劳动力市场化的直接体现5.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

4、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观点意在说明A.中国的顽强抵抗延缓了列强侵略步伐 B.鸦片战争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 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6.1852年当太平军围攻长沙时,失意举人左宗棠前往谒见太平天国领导人,进献攻守建国之策,但未受重视;容闳(中国第一个留美人士)曾向太平天国领导人提出过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或良策,但都未受重视。这说明当时太平天国领导人A.重视革命的农民阶级本性 B.对进步思想持排斥态度C.

5、不能接受先进理论的指导 D.严防清政府的文化围攻7.据统计,19世纪前期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但到了19世纪后期,茶叶出口却出现萎缩甚至滞销的情况。这是因为A.茶叶生产日趋萎缩 B.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列强放缓了对华经济侵略步伐8.右边为1894年申报广告中宜传的“新开鸟利文”金银链表图片。这折射出,当时中国A.民众普遍受农耕文明影响 B.社会生活受到工业文明冲击C.民众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D.购买洋货的现象较为流行9.下图反映了1932年1934年间我国棉花总产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这一状况A.促使自然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是国民经济建设

6、运动发展的结果C.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D.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10.1927年11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一切地主的土地无代价的没收,一切私有土地完全归组织成苏维埃国家的劳动平民所公有;1930年10月中共湘鄂西特委规定:中农土地不动,对富农只没收“所余出佃的土地”。这说明当时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群众基础得到扩大 B.“工农武装割据”成为全党共识C.中共在探索符合革命实际的土地政策 D.“革命统一战线”逐渐得到巩固11.全国抗战爆发后,华北抗日根据地在实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同时,在财政政策上实施了“统一累进税”,即将各种税种合并征收且减少征收次

7、数,整齐而不乱。据此可知,“统一累进税”的征收A.推动了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B.有利于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支撑C.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D.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准备了条件12.新中国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8月,中共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13.1962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即允许农民耕种自留

8、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一包”即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指标,要求保证完成。中央通过这一经济建设方针,旨在A.改变人民公社体制 B.促成经济体制改革C.全面纠正右倾错误 D.调整国民经济结构14.下表为1978年至1990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已经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计划经济体制优势明显C.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失 D.改革开放助推经济发展15.下图为19602013年人民日报有关“对外援助”报道的平均版次数统计。据此可推知,中国的“对外援助”A.与国内形势的变化相关 B.凸显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数量以及规模持续走低 D.彰显了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9、外交政策16.在古代罗马,担任法官的官员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法学家,不熟悉法律,而早期的罗马法又简略晦涩,私人法学家的意见便在案件的裁决中备受重视,不仅被采用,甚至还编入法典成为法律。这反映出古代罗马A.立法过程主观随意性强 B.法律体系日趋完备C.法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D.司法范围不断拓展17.美国总统的角色具有多元性,既有宪法明文规定的国家元首、总司令等,也有宪法未予列举,而是从国会立法中延伸出的角色以及依据往届总统先例而定的角色,包括政党领袖、舆论领袖以及国家经济的管理者等,这些所承担的职责常常是彼此关联、相互交融的。据此可知,美国总统的“角色”变化A.背离了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 B.破坏了三

10、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体现了行政权力的扩张趋势 D.有效制约了国会与最高法院18.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但它们的地位随后却被荷兰取代,17世纪被称为“荷兰世纪”,但荷兰的地位后来被英国取代,这说明A.经济体制是衡量国家是否先进的基本依据 B.军事实力是国家国际地位的根本C.英国的经济代表了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趋势 D.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19.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选民无财产限制”,选举中央委员时实行“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巴黎公社此举A.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 B.

11、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C.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D.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20.从18501911年,世界上有影响的报纸相继创刊,如英国的泰晤士报、日本的读卖新闻等,1883年创刊的美国妇女家庭杂志在1900年发行量即达100万份之众。这可以说明A.大众传媒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B.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平等的实现C.经济体制变革推动消费观念革新 D.工业革命助推社会生活方式更新21.1925年5月24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关于交换中规定:居民完成实物税以后剩余的农产品可以自由交换、买卖。交换和买卖法也适用于手工业和小工业制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监督,最初只限于“地方流转”。这些举

12、措A.旨在利用计划向社会主义过渡 B.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平稳过渡C.打击了农民和小生产者积极性 D.保障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22.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有一段关于赤字的名言:“每月两亿美元赤字,将再把美国推向萧条深渊;3亿美元赤字将使萧条维持在现有水平;4亿美元赤字将带来复兴”。据此可知,该经济学家意在强调,美国应A.发挥重商主义的优势 B.展拓对外贸易空间C.扩大干预经济的力度 D.严控货币发行总量23.某学者指出,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最终能够和平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美苏领导人秘密达成了所谓“导弹交易”,即双方同意撤走各自部署在土耳其和古巴的导弹,并不是美国军事优势促使苏联做出让步。由此可见,当

13、时A.苏联政府率先进行了妥协退让 B.美国政府采取了强硬立场C.美苏处于势均力敌的战略态势 D.美苏双方均可以威胁对方24.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5年欧盟有510万人出生,520万人死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但同期欧盟总人口却从5.08亿上升到5.1亿,移民人口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缩。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不平衡C.市场经济在各国实行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考生注意事项: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中国的县制,“渊源于周、雏形于春秋、确立

14、于秦”。两千多年来,世事沧桑,王朝更迭,治乱循环,地方制度屡经变化,而县制基本保持稳定,历行而不废,长期担负着基层政权的职能。从秦汉到明清,在历史的长河中,县级政府的权力呈逐渐被削弱的趋势,并且非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厚。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指出了当时县制存在的三点弊端:州县官员缺乏充分的施政权力,官员行政效能低下;吏胥把持州县行政,“官治”变为“吏治”;乡村社会散弱,缺乏健康的社会机体。摘编自武君婷中国县制的历史演进及社会功能材料二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时州县行政进行整体性改造,基本思路一是“官治”,即国家派官设治,包括扩充和健全州县国家行政,建立乡镇一级国家政权,以将地方社会各种经济、社会、

15、文化事务的兴办和管理纳入国家行政的轨道;一是“自治”,即在国家行政之外,或在国家行政的基本框架内另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以本地人、本地财办本地事”的行政系统。这些蕴含着近代县制萌芽的措施拉开了中国县制近代化的帷幕。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县制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县制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1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明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已成为家庭副业,家家户户从事纺纱,正德松江府志记有:“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在制造织布的器具上,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作坊,布机以青浦黄渡徐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