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2020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上传人:【**** 文档编号:12928514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成都市2020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诊断性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成都市2020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诊断性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成都市2020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诊断性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川成都市2020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诊断性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川成都市2020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诊断性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成都市2020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成都市2020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诊断性检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成都市2020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

2、一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高门 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 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 严重。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下层社会的人也 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 入最高层,“骤得富贵。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 家”。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郑樵说:“自五季以

3、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 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特别是五 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 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 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 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

4、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 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 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 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其他功名利禄之途关闭,只留下科举 这一扇门。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门 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之人,皆可应举,甚至以屠牛为业者, 也能赴试。对于那些拿不起路费的穷人家孩子,国家还给他们应试补贴。从上

5、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是如此。然而有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 禁,里坊制也名存实亡。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开设商铺,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 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后城市面貌的反映。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选编自张宏杰-平民的盛世:宋代)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以前的老百姓想要进入上层社会,只能选择起

6、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B. 从中唐开始的战乱最终导致传承多代的世家分崩离析,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C. 在宋代,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举、婚姻等诸多方面。D. 宋代的平民社会比“贵族一士族”社会更自由和平等,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两个原因:长期战乱和科举制成熟。B. 文章将唐宋两代科举进行了比较,突岀了宋代科举是入仕最主要的制度性渠道。C. 文中引用宋代的谚语,是为了证明在宋代社会,门阀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D. 文中“原子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士族和士族文化整体毁灭

7、后的社会混乱局面。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富不过三代”是说富贵家族传家不超过三代,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B. 里坊制有利于国家对城市的管制,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平民生活的严格控制。C. 宋代重视科举教育,不提倡武力,因此宋代的城市比唐代更自由、更繁荣。D. 宋代以前包括唐朝都是属于世袭的贵族社会,宋以后才真正进入了平民社会。(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 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 下

8、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 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 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 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 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 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

9、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 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 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 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 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 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

10、都有哪些进展?)材料三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 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 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 的成功案例。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

11、地震和埃博拉疫 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 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 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芟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 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摘

12、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 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 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 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规

13、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 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B. 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 生产了 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C.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 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 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

14、疫情能力的提升。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 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丢失的脚步王开岭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折叠 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北京城,已套上了第6个大呼拉圈,且环距越来越大。没人再敢把城市当棋拝、视自己为棋子了。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扑 哋”激起的那种。面对急剧的放扩,没人敢吹嘘熟悉每一条波纹了,连的士司机都像片警那样, 专挑熟悉

15、的“片”跑。由于太大,任何人都只能消费极小一部分,无法从整体上参与它、拥有它。这是一盘谁也下不完的棋。人只能在上面流浪,胡乱移动。某种意义上,已无真正的“北京 人“上海人“广州人。无边无际、日夜更新的城市,所有人都变成了它的陌生客。据说,法国学 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了几座中国城市后感叹:“它们太大了,每一次进入我都忍不住发抖。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由于“脚”和“历程”之间的逻辑驰散了,“人生脚步一词,正丧失其象征性。城市无法用脚 来丈量,人生也不再用脚来记录。我的办公室同事,人均每日乘车3小时,那是一种天天出差 的感觉。一家伙恶狠狠道:“天天三小时!三小时!他妈的是的,我们最有效的生命时间,虚掷在了路上。而且,这是纯物理、纯机械的“赶路”,绝无精神活动和审美可能:堵、挤、抢、操、刮擦、焦灼、 噪音、污染整个一皱眉和不断骂娘的过程。我一直深以为美好的地方一定是养脚的地方。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漫步的城市。在一座美好之城里,道路系统应在细节上处处体现对行人的体恤,人行道应享有特殊的荣 誉和尊严。那天,我要到马路对面去,一个外地来的朋友正拼命挥手,可附近既无天桥亦无路口,我想 了半天,也不知如何跨越几十米天堑,最后招了辆车,到一桥底再绕回来,跋涉了几公里,才和 朋友握上手,真可谓咫尺天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