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28115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一、典型例题:1、下图为黄河沿岸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02年天津文综卷)(1)该城市空间形态呈狭长形,城市功能分区呈 布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2)分析石化工业区的区位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了学生对城市基本形态及合理规划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由几个区域构成,呈东西延伸,用地较分散,所以判断属于分散疏松式的城市布局形式;该城市沿河分布,河流的两侧是绵延的山脉,很显然,城市的布局主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石化工业属于有严重污

2、染的企业,由于该地区盛行西北风,从图中看出石化区位于城市的上风向及流经该城市的河流的上游河段,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另外,该城市位于河谷地带,也不利于废气的扩散,会加重城市大气污染,综合考虑,石化工业区不适宜布置在该地区。答案:分散疏松式 地形不合理。位于河流谷地,工厂废气不易扩散;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该地盛行风为西北风),造成城市大气污染;位于流经城区的河流上游,污染城市水源。2、铁路是现代快速大量运输的主要方式。铁路的修筑可以促进沿线城市诞生和兴盛,又可能抑制另一些城市的发展。石家庄市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

3、石德、石太铁路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河北省的行政中心。现在,石家庄人口已超过100万,而正定县城仍不过是应3万人的小城。(l)写出下列在铁路枢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名称:京广线与浙赣线、湘黔线汇合处的铁路枢纽: 京广线与陇海线交汇处的铁路枢纽: 陇海线与宝成线交汇处的铁路枢纽: 京九线与陇海线交汇处的铁路枢纽: (2)现在的石家庄是 铁路和 铁路、 铁路的交汇点。(3)下列城市的区位因素与石家庄相似的是A.扬州B.华盛顿C.蚌埠D.上海解析:城市分布的趋势走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在铁路枢纽以及铁路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

4、。京广线与浙赣线、湘黔线交汇处的铁路枢纽是株洲;京广线与陇海线交汇处的铁路枢纽是郑州;陇海线与宝成线交江处的铁路枢纽是宝鸡;京九线与陇海线的交汇处的铁路枢纽是商丘;石家庄是京广线与石德线、石太线交汇处的铁路枢纽;蚌埠是京沪线与淮南线交汇处的铁路枢纽。答案:(1)株洲 郑州 宝鸡 商丘 (2)京广 石德 石太 (3)C二、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4题。20世纪初,石家庄只是获鹿县(今鹿泉市)的一个小村庄。到1999年,石家庄站共有8个运转场、2个货场、一个客站、127条专用线。石家庄已成为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重要铁路枢纽,也发展成为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是河北省政治、经济

5、、文化和交通中心。1、第一条通过石家庄站的铁路名称是( )A 石太线 B 石德线 C 京汉线 D 正太线2、目前,在石家庄与京广线相交的两条铁路是( )A胶济线、 石太线 B 石太线、京九线C京汉线、石德线 D 石太线、石德线3、石家庄由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B 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采矿业发达C 铁路的修建和发展D 原有的工农业基础好4、上述事实说明了 ( )A一个地区交通干线的变化,会影响该地区城市的兴衰B交通发达的铁路枢纽都能发展成为省级行政中心C 一个地区主要交通路线的发展变化,不会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D 能否成为百万人口的特

6、大城市,关键看交通发达与否5、有关交通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一般都建在主要交通线上B、不同的交通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是相同的C、沿河、沿海、沿铁路线可形成城市轴线,而在高速公路沿线一般不会形成D、城市一旦形成以后,其所在地区的交通线路的变化对城市所带来的影响较小6、下列地区的商业网点组织形式宣采用较密集的固定方式的是 ( )A. 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地区B. 山区C. 牧区D. 城市远郊区7、西安市主要商业街分布在市中心,其体现的商业中心布局原则是 ( )A.交通最优 B.资金最优 C.货源最优 D.市场最优8、株洲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在该

7、城市交会的铁路干线有 ( )A.京沪线、湘黔线、陇海线B.京九线、浙赣线、襄渝线C.焦枝线、湘桂线、枝柳线D.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二)综合题1、判断A、B两地的乡村聚落形态,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1)A地乡村聚落呈 形或不规则的 形。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2)B地乡村聚落呈 状,村落沿 _ 伸展。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3)由上面分析可知,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形态与 密切相关。(4)A、B两地的乡村多分别出现在我国的 方和 方。2、分析下图中A、B、C三个聚落,哪个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为什么?3、读“某地区公路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与两个线路

8、方案中,较合理。理由是: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而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 。(3)为更好地发挥图中I、两条河流的运输作用,可采取 的措施。请在国中适当位置用蓝笔画出。(4)由于在山区的E地发现煤田,准备在F镇建钢铁厂。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这需要 条件做保证。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为方便居民购物,甲乙两地的商业网点均分布在 、 的地区。(2) 为提高商品流通效益,甲、乙两地商业网点均靠 地和 方便的 两旁。(3) 由图可看出,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 平原地区的密度,原因是 。(4) 图乙中 A、B、C 三处中 , 最容易发展成小型商业街的是 处 , 因为该处符合 、 原

9、则。(5) 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还会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 ,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购物者,所以,很多商业网点以 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 沿线。(6)商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 。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个 。这些 的形成和布局,与 和 密切相关。5、读株洲城市的发展图,回答:(1)图中数码代表的铁路名称 线, 线, 线。(2)早期株洲城市规模的特点是 ;城市区位的特点是 。(3)现代株洲城市规模和区位发生变化是 、 ; 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6、阅读材料,说明交通因素的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进入20世纪后,安徽省阜阳市对外交通口岸发生

10、三次重大变迁,城市中心也发生三次转移。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阜阳市的对外交通口岸是泉河,货栈、钱庄、店铺集中在旧阜阳城北泉河南岸一带。第一次移动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泉河淤塞,主要对外交通口岸转移到颖河西岸三里河一带。1958年前兴建的码头、仓库、工厂集中在这一地带,现在这里成了阜阳市中心。第二次移动开始于1958年。当时在三里河南的颖河上修成颖河大闸。闸上虽有过船设施,航运毕竟不便。1958年后新建的工厂移到大闸以南的七里湾一带。20世纪60年代在七里湾一带形成新工业区。第三次移动发生在1972年后。1972年后从淮北市到阜阳市的铁路通车。火车站在颖河东面,火车站附近形成河东工业

11、区和仓库区。接着阜阳到淮南市的铁路建成,京九铁路南北贯通,阜阳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火车站附近成为阜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答:_。 三、能力测试(一)选择题1、扬州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是我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然而后来却逐渐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A. 水源供应不足 B. 战争迫使人口迁移C. 政治中心的转移 D. 交通条件的变化2、关于交通与城市区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沿河、沿海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B、扬州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C、宝鸡是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 D、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区位集中3、石家庄原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后来发展成河北省省会、人口超过100

12、万的大城市,其原因主要是 ( )经济发展迅速 铁路的修筑 自然资源的开发 交通条件的变化A. B. C. D.4、有关中国京杭运河沿岸一些城市衰落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运河沿岸城市扬州的衰落是由于城市自身发展不平衡造成的B运河的淤塞是造成沿岸城市济宁衰落的原因C运河沿岸城市的衰落是由于海上运输和铁路的发展而造成的D中国南北贸易的减弱是运河沿岸城市衰落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城市数目较多。秦汉两代,全国有18个规模较大的城市,都是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大部分都位于北方地区。隋唐时,由于大运河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方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宋代,南方的城市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南宋时号称繁华的大邑有40个,其中三分之二分布在浙江。据此回答5-7题5、秦汉时期,大部分城市都分布在北方,主要是因为: ( )A、北方的气候更适合人类的居住 B、北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