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戈冬)墓出土青铜器赏析.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24484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周(戈冬)墓出土青铜器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西周(戈冬)墓出土青铜器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周(戈冬)墓出土青铜器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周(戈冬)墓出土青铜器赏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周(戈冬)墓出土青铜器赏析扶风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早在3000年前,周人的先祖古公直父率领部族越沮、漆水而至此定居。诗经赞美今扶风北部地区“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周人在此地定居垦殖,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经营,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更为以后力量不断壮大,进而灭殷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础。周人不仅在此地修建房屋宫殿,而且在当地遗留了大量精美绝伦的青铜器。自西汉神爵四年(前58年)在扶风县法门镇(时称美阳县)发现尸臣鼎以来,至今2000余年间出土了大量西周青铜器,为研究西周历史发挥了重要作用,扶风亦被称为“青铜器之乡”。1975年在法门庄白

2、村发现的伯残墓葬,出土鼎、簋、盂、壶等17件器物,包括礼器、酒器、蒸煮器、兵器等多个种类,多数器物都有极其重要的铭文,轰动一时。现将出土文物分别介绍如下:(戈冬)簋高21厘米,口径22厘米,腹深12.5厘米,重5公斤(图1)。弧圆形盖,盖上有圆圈状握手,敞口,颈微束,腹外鼓,盖上及腹侧分别有对称排列的高浮雕高冠卷尾大凤鸟纹,以纤细的阳线云雷纹填地。腹两侧分别有对称的高冠尖喙收翼直立的圆雕凤鸟形立耳,腹下有外撇的低圈足,表面饰有两道空弦纹。盖内及圈足底可见当初铸造时遗留的方形支钉和菱形方格浇痕。盖、底同铭,共11行134字(图2)。铭文大意为:某年六月,准戎侵扰,周王命令(戈冬)率周师在械林抵御

3、前来侵犯周边境的准戎。经过战斗,缴获了前来入侵的准戎兵器135件,俘虏100人,同时救回被戎族以前掠走的西周百姓114人。战争结束。因为戏母日庚的魂灵的护佑,或身毫发未损。(戈冬)为感谢母亲日庚的恩情而为其做这件宝簋,并将世世代代把它作宝器珍藏。这件簋造型独特,装饰华丽繁缛,铭文叙事详尽,不仅是西周时期一件书法精品,而且是目前发现铜簋中铭文最长的。它生动地再现了发生在3000年前的不见史载的那场战争。从铭文和器物造型及纹饰看,(戈冬)簋的制造年代应是西周穆王时期。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一级文物。现藏扶风县博物馆。或方鼎甲高27.5厘米,口径2617厘米,腹深15厘米,重6.5公斤(图3)。

4、口沿呈委角长方形,上有方形带扣边的盖。盖上四角有斜向上的梯形支足,较窄的两端各有一个长方形孔与鼎两侧的对称竖耳相套合。盖上正中有一直竖的圆环,鼎耳与此环孔径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以利于棍杆相穿。颈微束,腹四壁向外倾,底近平略带弧度。腹下有四足,足由上向下渐收成柱状。腹壁与盖同铭,共有铭文8行65字:“唯九月既望乙丑在堂自,王俎姜史(使)内史友员易(赐)(戈冬)玄衣朱。或拜稽首对扬王姜休,用作宝鞴尊鼎,其用夙夜享孝于厥文祖乙公,于(与)文妣日戊,其子子孙孙永宝。”(图4)大意是说:某年九月既望(初十六日)这一天,周王后俎姜让内史友员赏赐(戈冬)黑衣红色领的衣物。或感谢王后的恩情,并做此鼎,用于祭祀

5、自己的先祖乙公祖母日戊,并子子孙孙珍藏这件宝器。此九月与戡簋铭文中六月应是同一年的两个月份,二者的铭文应当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该鼎造型古朴凝重,图案生动简洁,从盖与鼎身结构及出土时鼎底保留的烟痕等看,应是当时的实用器,有学者认为可能为温食器,而非煮食器。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扶风县博物馆。或方鼎乙高22.5厘米,口径21.216厘米,重3.9公斤(图5)。口沿呈委角长方形,两侧有对称的双竖耳。颈部微束,饰一周浮雕夔龙纹,夔龙纹下饰纤细的阳线云雷纹填地。腹壁向外倾垂,底近平,略带弧度,外底可见两条对角交叉的浇铸范痕。腹下有柱状四足,足由上向下渐收。腹内侧铸铭11行116字:“或曰:乌呼!王唯念(戈冬

6、)辟刺(烈)考甲公。王用肇吏(使)乃子戡率虎臣御淮戎。(戈冬)曰:乌呼!朕文考甲公、文母日庚弋休,则尚安,永宕乃子(戈冬)心安,永袭(戈冬)身,厥复享于天子。唯厥使乃子戡万年辟事天子,母(勿)又(有)皲于厥身。(戈冬)拜稽首,对扬王令,用乍(作)文母日庚宝尊鼎彝,用穆穆夙夜尊享孝妥福,其子子孙孙永宝兹烈。”(图6)铭文意思是:(戈冬)说,周王念及或先祖功德,让(戈冬)率虎臣(勇敢的士卒)前去抵御淮戎的侵略。先祖甲公、日庚护佑自己身体,又受到天子重用,让他长期为周王效力,不会有过错的损害,(戈冬)感谢周王的恩德,为母亲日庚做了此鼎,日夜尊敬供奉,(戈冬)及其子孙永远以之为宝。此鼎造型与(戈冬)方

7、鼎甲相类,缺盖。据铭文看可能是这次周王姜使内使友员对(戈冬)赏赐完后,或又为其母日庚所做的祭器。这3件铜器从铭文记载看,在时问上有先后关系,其年代顺序为(戈冬)方鼎乙一或簋一或方鼎甲。该器制作精美,同时又带有长篇铭文,于199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扶风县博物馆。伯或簋通高14厘米,口径34厘米,腹深12.5厘米,重2.5公斤(图7)。侈口,折沿,圆唇,腹向下斜收,腹下有圈足,圈足外撇。口沿下饰一周对称的卷尾长冠小凤鸟纹,以纤细的阳线云雷纹填地。腹部饰瓦棱纹。圈足较高,上饰两道阳弦文。圈足内壁尚可见当年浇铸时遗留的支钉痕迹。底向外微鼓。有铭一行5字“伯或作旅簋”。器物造型优美,装饰简洁,纹

8、饰和造型都具备西周中期偏早的特征,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扶风县博物馆。如意云纹壶通高48.7厘米,口径12.5厘米,腹深35.5厘米,重4.96公斤(图8)。外形修长呈圆筒状,直口深腹圈足,带盖。盖上有圆圈状握手,盖下部以子母口与壶体相连。盖沿及颈部饰一周小凤鸟纹。颈两侧有对称的扁管形耳,原应有曲折提梁贯穿其中,已缺失。腹由上向下缓放,略鼓,表面满饰华丽的浅浮雕如意卷云纹。腹下有较低的外撇圈足。此种盛酒器较少见,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藏扶风县博物馆。申父盂通高21厘米,口径12.5厘米,腹深11厘米,重1.96公斤(图9)。扁圆形盖,盖上有一盘曲昂首的浮雕蛇纹,螺旋延展的蛇身表面饰有阴线刻重环纹,

9、盖底内敛与外侈的口沿相合。盖上及颈部铸有半环状钮,有一跳跃的蛙形带孔链把盖与体连接在一起。口沿外侈,束颈,腹外鼓。腹一侧有斜折向上的管状流,流管由上向下渐放,表面饰斜角云纹。与之对应的另一侧腹壁上铸有卷尾昂首张嘴竖角的圆雕回首夔龙形錾。腹为分裆鬲式,表面有二道突出的折线纹。腹下有三柱状足。盖内与口沿内壁有同铭5字:“翮父作宝彝。”此岙造型别致,构思巧妙,动物形象刻划入微,写实性强,是西周中期温(调)酒器中少见的精品。流、錾和蛙形链均系二次浇铸,工艺精湛,是研究西周时期分体器铸造工艺的重要实物。国家一级文物,现藏扶风县博物馆。伯或饮壶通高14.5厘米,口径11厘米,腹深12厘米,重1.08公斤(

10、图10)。敞口,口沿呈委角正方形,口沿下饰一周凤鸟纹。颈微束。腹为四棱圆角状向外略鼓。腹两侧有两个对称分布的上卷 象鼻形扁耳。腹下有四方形低圈足。腹底有铭文4字:“伯作饮壶。”造型与常见的饮酒器有很大不同。原出两件,形制大小均同,其中一件调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扶风县博物馆。伯雍父盘高15.5厘米,口径44厘米,腹深10.5厘米,重7.09公斤(图11)。直口宽沿浅腹,腹线略收。腹两侧各有一弯折上竖的附耳。口沿下饰回首卷尾夔龙纹,腹部饰瓦棱纹。圈足较低,饰一周斜角云纹。盘底中心部位有铭文1行7字:“伯雍父自作用器。”其形制和装饰图案具有西周晚期特征。国家二级文物,现藏扶风县博物馆

11、。或觑高43厘米,口径30.5厘米,重7.26公斤(图12)。蒸煮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甑,用于蒸煮食物,口沿上有对称外撇的索状耳。下部为鬲,用于盛水加热。甑侈口折沿方唇,深腹,腹向下斜收。腹中部饰一道突棱,甑与鬲连接处呈束腰状,中间有桃形孔。原有隔箅,现失。鬲为分裆式,鼓腹,下有三柱状足,足中空。甑口沿内壁有铭3字:“(戈冬)作旅。”出土时鬲外底部带有较厚的烟炱,系实用器。器形较大,装饰朴素简约。国家二级文物,现藏扶风县博物馆。或圆鼎通高22厘米,口径22.3厘米,重4.66公斤(图13)。圆口平沿,颈微束,腹略鼓。底近平,略带弧度。口沿上有对称的竖耳。颈部饰一周夔龙纹。腹下有三柱足,

12、柱足上部饰浮雕的兽面纹,中部各有一半月形平台。腹内壁有铭2行5字:“(戈冬)作厥尊鼎”。壁厚重,制作精良,按其三足中部附带的半月形平台上的特殊结构看,原应有带孔承放炭火加热的炭箅,现失。国家二级文物,现藏扶风县博物馆。蕉叶纹觯高20厘米,口径9.4厘米,腹深17.8厘米,重450克(图14)。饮酒器。侈口呈喇叭状。束颈,深腹,腹向下倾垂。颈部分别饰蕉叶纹和一周卷尾带冠的小凤鸟纹,以纤细云雷纹填地。腹下有较低的外撇卷沿圈足,造型精巧别致。是西周常见的酒器之一,图案装饰具有西周中期的特征。国家三级文物,现藏扶风县博物馆。子父乙爵高22厘米,腹深10厘米,重680克(图15)。折沿深腹圜底。口沿两侧

13、有曲状流和尾,沿上有对称的菌状柱。腹一侧有兽首形錾。腹下有外撇的三刀形足。菌柱外侧有铭3字:“子父乙。”殳高5.8厘米,重500克(图16)。外形呈圆球状五角体,球体上下有圆形的銎孔用于穿木柄,球体表面有5个等距的上尖下刃的角刺。此兵器具有刺割的双重作用,系实战兵器。这种兵器形制较多,在陕西、湖南和云南等地均有类似的发现。此兵器应是后来作为狼牙棒和仪仗器殳、骨朵的最早雏形。国家三级文物,现藏扶风县博物馆。我长24厘米,宽8厘米,銎径4.2厘米,重300克(图17)。形如锯齿,前端有3个弧形的齿状刀,刃薄且锋利,后端稍厚。有两个扁圆銎孔,銎上有3道凹槽和对称的钉孔,以便固定柄和兵器本身。此器造型

14、新颖,罗西章先生据其形制定名为“我”。“我”为西周带銎兵器,极为少见,具有北方戎狄族的兵器特征。结合同出铜器铭文看,这些兵器可能是(戈冬)簋中记述的那场战争的战利品。从这座墓葬出土的带铭铜器看,主人应是(戈冬),青铜器不仅数量较多,而且铸作精美,造型和纹饰具有西周中期的特征,与传世的录或簋等器为同一期,即穆王时期。(戈冬)簋、或方鼎甲、(戈冬)方鼎乙铭文中的先祖称“甲公”“日庚”等日名,其先祖应是商庶姓贵族。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很多商贵族被异地分置,其中相当一部分被迁到周原故地(今扶风法门镇、黄堆镇一带),而且多有采地(古代卿大夫的封地),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在宗周担任了重要职务,如在法门

15、镇发现迄今最大的青铜器窖藏微氏家族铜器窖藏的主人就曾担任周王室的太史一职。或担任武职,深受周王的信任,命率周师抵御淮戎。据统计,古周原地区聚居的商姓贵族成员及封邑要多于周人。这使我们对周初的统治政策有一个新的认识。易地而封的统治政策,不仅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稳定,而且也削弱了商族东山再起的可能性。这座墓葬出土的迄今所见铭文最长的簋器戡簋,它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一场带防御性质的对外战争的经过。这次战争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但铭文涉及到救回被掠去的周人数量,我们可以推想出当时战争的频繁和以劫掠人力财物为目的的战争动机。有学者认为在被掠的周人中,可能就有熟练工匠和其他手工业者,他们间接地为相对落后于中原地区文化的周边少数民族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成熟的手工业制作工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战争成为了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媒介。这批青铜器中使用的装饰图案多以浮雕凤鸟纹为主,华丽美观,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山海经中记载凤鸟为鸾鸟、鸾凤,云:“鸾凤自舞,鸾鸟自歌,百兽爰居,见则天下和。”据说凤鸟身有五彩,分别代表德、仁、礼、智、信,体现了一种美好品德。3000年前的那次战争早已淡去,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难觅其踪,而这些精美青铜器的出土为人们讲述了那过去的故事,极为珍贵。责编一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