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高一化学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244764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高一化学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高一化学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高一化学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高一化学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复习提纲.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化学专题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基本知识:注意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理解本部分内容的物质间变化关系,弄清实质。一、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物理性质:易溶于水(1 : 40)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漂白是暂时性的)(联想:其他有漂白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强),可被过氧化氢、氧气、卤素单质、高锰酸钾等氧化SO2+H2O2=H2SO4 或 H2SO3+H2O2= H2SO4+H2O SO2Br2 + 2H2OH2SO4+2HBr 具有氧化性(弱),可以氧化硫化氢。SO2+2H2S=3S+2H2O思考:如何除去二氧化硫,如何检验二

2、氧化硫。(3)酸雨的形成与防治 正常雨水的PH 7,约为5.6左右。酸雨:pH小于5.6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两种形式)与防治:(对比:硝酸型酸雨的形成原理)形成原因:二氧化硫是如何产生的? 酸雨的防治:开发新能源,对含硫燃烧进行脱硫处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书P90页二、硫酸和硫酸盐1、硫酸: 硫酸的工业制法:(注意原料不同,生成SO2的方程式不同)设备,反应原理2、硫酸的物理性质:纯硫酸是无色油状的液体,粘稠。3、硫酸的化学性质:1)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2)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可用作气体的干燥剂) 脱水性:黑面包实验 强氧化性a冷的浓硫酸使Fe、Al等钝化。(注意加热可反应)b活泼性在H

3、以后的金属也能反应(Pt、Au除外)Cu+H2SO4(浓)=CuSO4+SO2+2H2O(需加热)c与非金属反应:C+2H2SO4(浓)=CO2+2SO2+2H2Od 能与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3)硫酸的用途2.硫酸盐:P93页几种重要的硫酸盐及其俗名。 氧化 氧化 氧化 还原 还原 还原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2 0 +4 +6S S S SH2S SO2 SO3FeS S H2SO3 H2SO4HgS Na2SO3 Na2SO4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 )A.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 B.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4、 D.植树造林2下列关于二氧化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在高温下二氧化硫可被催化氧化成三氧化硫 B二氧化硫可使品红溶液褪色C二氧化硫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D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3放在敞口容器中的下列溶液,久置后溶液中该溶质的浓度会变大的是( ) A 浓硫酸 B 氢氧化钠 C氯水 D氯化钠4下列五种有色溶液与SO2作用均能褪色,其实质相同的是 ()品红溶液;酸性KMnO4溶液;溴水;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含I2的淀粉溶液A B C D 5.通常情况下能共存且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组是 ( ) (A)SO2、Cl2、H2S (B)O2、H2、SO2 (C)CH4、H2、Cl2 (D)

5、CO、SO3、O26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甲,甲溶于水得溶液乙,向乙溶液中滴加溴水,乙溶液褪色变成丙。在丙里加入Na2S生成气体丁,把丁通入乙得到沉淀戊。甲、乙、丙、丁、戊均含有硫元素,则蛇们正确的顺序是 ( ) (A)SO3 H2SO4 H2SO3 H2S S (B)SO2 H2SO3 H2SO4 SO2 SO3 (C)SO3 H2SO4 H2SO3 SO2 Na2S2O3 (D)SO2 H2SO3 H2SO4 H2S S二、计算题7向铜片中加入115mL某浓度的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待铜片全部溶解后,将其溶液稀释到500mL,再加入足量锌粉,使之充分反应,收集到2.24L(标准状况)气

6、体。过滤残留固体,干燥后称量,质量减轻了7.5g。求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第 二 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复习提纲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1、氮气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放电等)与某些物质(如氧气、氢气等)发生反应。*固氮作用:游离态氮转变为化合态氮的方法。自然固氮、生物固氮、工业固氮2、氮氧化物(NO和NO2):1)硝酸型酸雨的产生及危害、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破坏臭氧层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1、氨的合成: N2 + 3H2 2NH3 2、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易液化,作致冷剂。氨极易溶于水。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应为NH3 。3、氨的化学性质:(1)氨水成分的分析:NH3 + H2

7、O NH3H2O NH3H2O NH4+ + OH- 氨水显弱碱性。 比较液氨(纯净物)与氨水:(2)氨具有弱碱性,可以与酸(硫酸、硝酸、盐酸等)反应,生成铵盐。 NH3 + H+ = NH4+(3)与氧气反应(具有还原性): 放热反应,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4、铵盐:常见的铵盐,书P100页。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尿素【 CO(NH2)2 】 铵盐受热易分解: NH4Cl NH3 + HCl NH4HCO3 NH3 + H2O + CO2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 NH4Cl + NaOH NaCl + NH3 + H2O铵态氮肥,要避免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5、实验反思:喷泉实验的实质是什么?氨气

8、为什么可做喷泉实验?是否只有氨气才能做该实验?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共热制氨气,应使用什么实验装置?注意哪些问题?三、硝酸:1、硝酸的工业制法:氨催化氧化法。原理: 4NH3 + 5O2 4NO + 6H2O 2NO + O2 = 2NO2 3NO2 + H2O = 2HNO3 + NO 2、硝酸的物理性质:98%以上的浓硝酸称为“发烟硝酸”,69%的硝酸溶液称为浓HNO3。3、硝酸的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4HNO34NO2 + 2H2O + O2 ,硝酸越浓越易分解,浓HNO3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2)强酸性:具有酸的通性。(3)强氧化性: HNO3中的+5价N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具有

9、很强的氧化性。钝化作用:常温下, 浓HNO3使Fe、Al钝化。4、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 NH4NO3 NH3 HNO3 N2 NO NO25、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据称2004年冬季将是自1869年人类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四大暖冬之最。江苏气温预计 较常年偏高46。这与下列各组中的两种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都有关系的是:( )ASO2、CO2 BNO2、CO CCO2、CH4 DNO、O3 2、在NO2与水的反应中,水: ( )A是还原剂 B是氧化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3、工业废气中氮氧化合物是造成污染的主要来源。为治

10、污,工业上通常通入NH3与之发生下列反应:NOX+NH3N2+H2O。现有NO、NO2的混合气3L,可用同温同压下的3.5LNH3恰好使其完全转化为N2,则原混合气体中NO和NO2的物质的量之比: ( ) A.1:3 B.2:1 C.1:1 D.1:4 4、Inorganic Syntheses一书中,有一如右图所示的装置,用以制备某种干燥的纯净气体。该装置中所装的药品正确的是:( )A.A中装浓硫酸,B中装浓盐酸 B.A中装浓盐酸,B中装浓硫酸C.A中装氢氧化钠浓溶液,B中装浓氨水 D.A中装浓氨水,B中装氢氧化钠浓溶液5、在某100mL混合液中,HNO3和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0.

11、4molL-1和0.1molL-1。向该混合液中加入1.92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Cu2+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是: A.0.15 B.0.225 C.0.35 D.0.45二、填空题:6.A、B、C、D均为中学所学的常见物质且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及其他物质已经略去): 。(1)若A、D的水溶液均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且D为强酸,则A、D分别为(填写化学式)A: ,D: 。写出AB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2)若A的水溶液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D的稀溶液能使蓝色的湿润石蕊试纸变红。则A为 ,写出AB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7下

12、图是铜与稀硝酸反应的两个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I实验装置中能否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是NO气体_(填“能”或“不能”),简述理由 。(3)若用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以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则:检查气密性的操作是_。在烧杯中加入一定体积的稀硝酸,打开止水夹,用注射器慢慢抽取干燥管内的空气,稀硝酸沿着干燥管慢慢上升,直到充满整个干燥管,停止抽拉注射器,关闭止水夹,观察干燥管内的现象_ _。反应停止后,打开止水夹,用注射器抽取干燥管内的气体(事先已将注射器内原有的空气推出),关闭止水夹后取下注射器,并抽取一定量的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_ _ 。(4)上述实验完成后,将注射器内的气体通入到NaOH溶液中,其目的是_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