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24362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甘肃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甘肃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酒泉市敦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一部分:单项选择(1.5*50=75分)右图是山西省煤炭产业链图。读图回答14题。1山西煤炭外运主要运输方式为()A公路 B铁路 C水运D管道2坑口电站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 B市场 C技术D资源3关于山西省利用煤炭资源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目的,不正确的是()A延长产业链 B提高附加值 C增加就业率D降低碳排放4.山西大量开采煤矿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植被破坏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次生盐碱化A B CD下列图表为我国四个省区2012年能源消费情况,据此完成56题。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省区以水电、核电为主,其中核

2、电消费在四省区中最多B省区以煤炭为主,且煤炭消费居四省区首位C省区水电、核电消量在四省区中最少,能源结构不均衡D省区石油消费在四省区中最少,能源结构较为均衡6今后四省区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趋势是()A两省区发挥本省水能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电、核电B两省区常规能源丰富,做好西电东送的能源保证C两省区彻底转变以常规能源为主的局面,重点发 展新能源D两省区加强本省能源开发,提高能源利用率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读示意图,完成第7题。7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可利用周围未利用土地 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能源短缺,需求量大A B C D右

3、图为黄河河口处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内分配图。8如右图所示,径流量和输沙量最大的月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9根据右图造成径流量和输沙量异常增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大气降水导致洪水B风暴潮 C认为调水调沙D中上游水土流失10图示径流量和输沙量异常增大的现象,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A河床变深 B河流含沙量变小 C河口后退 D扩大灌溉面积下图为M河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读图回答1114题。11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坝的最理想位置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12.水电站建成以后对该河流上游的影响有 ( )流速降低 泥沙淤积加快水位升高,河流水面变宽 水量

4、减小ABCD13M河流域植树造林,植被主要的生态功能是()A防风固沙 B调节气候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美化环境14部分国家正在有计划的拆除部分旧有水电站其可能的原因包括()维护河流生物多样性 核能等新能源的发展起到的替代作业水库泥沙淤积,功能衰退 保护河流下游三角洲ABCD下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回答第1516题。15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16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出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

5、出流域内A气候变暖、变干了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D水资源总量下降17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是()A气候 B土壤 C地形 D植被18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B东北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特点是热量充足C东北地区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包括平原和山地两种类型D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不利于农业生产19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机械化水平高B土壤肥沃 C地广人稀 D我国粮食需求量大读吉林省地形示意图,回答2021题。20吉林省

6、自东向西地形的排列应该是()A山地、丘陵、平原、湿地B湿地、山地、丘陵、平原C山地、湿地、丘陵、平原D丘陵、山地、平原、湿地21适合该地区生长的主要经济作物是()A棉花、亚麻 B甜菜、小麦 C高粱、黄麻 D甜菜、亚麻读有关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2223题。22关于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区可大面积种植水稻B该地区发展种植业必须修筑梯田C该地区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D该地区只能发展林牧业23该地区河流45月也会出现汛期的原因是()A雨带推移到此处 B气温升高,积雪融化C冬季风会带来丰沛的雨水 D冰川在春天开始融化“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

7、着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下面两图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完成2426题。24 上图中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25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区的影响,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量增加 B土地荒漠化加剧C水土流失严重D洪涝灾害多发26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措施,错误的是()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C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D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实现现代化,是现阶段广东省社

8、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回答2729题。27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有利条件( )A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28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城乡差别很小 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A B C D29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在我国,从城镇回农村创业已成为一种潮流。农业部数据显示,近年来从农

9、村流向城镇的各类人员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570多万其中农民工450万,这些“归雁”对活跃农村经济发挥了独特作用。30在我国,“归雁”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原就业地的生活压力较大 “归雁”地政府扶持力度的增强 家乡气候条件的改善 原就业地医疗卫生水平的下降AB CD31“归雁”经济对“归雁”地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A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B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C城市失业率提高 D乡村土地撂荒,无人耕种32“归雁”经济创业者们具有的优势是( )A市场竞争意识强,营销渠道广 , ,B创业理念先进,愿望强烈C具有务工、经商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 ,D拥有广阔的融资渠道区域行业分工指数可大致衡量区域分工的程

10、度。指数值越高,两地区的行业差异性越大,反之则两地区产业相同性越大。读环渤海地区行业分工指数表(表格上数字为1997年,下数字为2001年) 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北京0.3930.6840.7850.5280.4370.9080.9380.753天津0.6880.6530.5190.6910.7380.678河北0.3870.4630.5190.530山东0.5460.72833与北京产业结构最为相似的省级行政区是( )A.天津B.河北C.山东D.辽宁3419972001年,分工指数的变化说明环渤海地区( )A.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B.产业结构趋于一致C.经济发展速度都在加快D.内部竞争更加激烈2

11、010年2月24日,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西气东输一线管道工程竣工验收会议,这意味着历经4年建设、投入运行5年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35.下列关于西气东输一线管道工程的建设对黄土高原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A西气东输工程能够缓解当地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B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可减少当地农民对薪柴的砍伐,从而减少水土流失,进而改善生态环境C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中将破坏大量地表植被,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危险D西气东输工程将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拉动能源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36西部地区的工业部门中,受“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强有力拉动的是( )A纺织 B食品 C飞机制造 D

12、钢铁读20012005年中国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走势图,回答3738题。37有关于20012005年间我国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的叙述正确的是 ()20042005年天然气产量的增速和增幅都最大20042005年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速和增幅都最大总体上天然气生产量增速较快 总体上天然气消费量增速较快A B C D38有关20012005年间我国天然气供求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始终供大于求B始终供不应求C由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D由供大于求变为供不应求2012年1月,国内最大规模运煤专线蒙西到华中运煤铁路(即蒙华铁路)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蒙华铁路北起东乌铁路浩勒报吉站,终点到达江西省吉安市,线路全长1 837千米,规划设计输送能力为2亿吨,预计2017年将建成投入使用。据此回答3940题。39建设蒙华铁路决定性的因素是()A地质地形 B河流分布 C人口数量增加 D国民经济发展40下列措施中不利于缓解华中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状况的是()A实施能源多元化,积极开发新能源 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冶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