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勐朗镇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239094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勐朗镇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勐朗镇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勐朗镇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勐朗镇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勐朗镇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勐朗镇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摘 要 本文通过本人对勐朗镇各玉米产区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分析了勐朗镇玉米生产现状,气候环境条件,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勐朗镇玉米生产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玉米生产 现状 措施对策勐朗镇属城乡结合镇,地处澜沧县中部,是澜沧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共有耕地面积104007亩,其中水田面积19719亩,旱地面积84288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87亩。玉米是勐朗镇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7000亩(其中杂交玉米面积164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6%、占旱地总面积的20%,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30%。长期以来,由于品种、地力条件、群

2、众文化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玉米生产发展缓慢,产量和效益不高。目前,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勐朗镇玉米播种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在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要确保玉米生产稳定发展,以满足市场和养殖业的需要,促进勐朗镇经济向前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确保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玉米单产、增加总产。一、勐朗镇玉米生产现状勐朗镇共有国土面积710平方公里,辖区内有3个社区、11个村委,186个自然寨,187个村名小组,共有户数10071户,36200人,其中农业户8998户33942人(不含省、市、县属人口),居住着拉祜族、佤族、傣族等12种民族。共有耕地面积104007亩,人均占有

3、耕地2.87亩。其中水田面积19719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9%,旱地面积84288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1%,2008年共种植玉米面积17120亩,平均单产210公斤,人均有粮食28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是一个典型的以旱粮为主的城乡结合镇。由于6070%的玉米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1800米之间,玉米地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灌溉条件,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等原因,玉米单产低,制约了勐朗镇玉米生产的发展。二、制约勐朗镇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1.播种面积逐年减少近年来,勐朗镇由于进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果蔬、蚕桑及经济林木种植面积,加之国家经济建设用地等面积的

4、不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影响了玉米生产的发展。2.玉米地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差由于种植玉米的地块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坡度在2025之间,有的甚至超过30,玉米地坡度陡,耕层瘠薄,加之大面积的开发种植,植被遭到破坏,土壤储水保肥能力降低,在雨季,遇到暴雨或强降雨,产生洪水带走表土,形成了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地”,使耕地耕作层逐年变薄肥力下降,影响了玉米单产的提高。3.对种植玉米地块缺乏种、养结合使土壤肥力下降种植玉米的地块一般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经济不发达,投入较少,有条件的一般每亩投入2030公斤左右的钙镁磷肥,5公斤左右的尿素。有机肥投入较少,有的甚至没有肥料投入,种的是卫生

5、地,施肥量少且单一,玉米生产基本是靠自然肥力、自然降水和传统粗放的管理等方式种植,致使玉米地养分不足。这种种养不结合,虐夺式的种植方式,使土地养分得不到补充,地越种越瘦,所以玉米单产一直较低。4.玉米品种混杂退化现象严重由于常规良种不进行去杂提纯,混杂退化现象严重,杂交玉米缺乏引种示范、进行品种更新,造成玉米发病率高,产量徘徊不前,制约了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影响了玉米生产的发展。5.种植密度不合理目前我镇的山区、半山区的相当部分农户的耕作方式,仍然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的方式进行种植,玉米种植主要采用撒播的方式,每亩的基本苗不合理,有的每亩基本苗不足,而造成减产,有的基本苗过多,影响通风透光,苗长

6、势弱、病虫害严重、空秆率增高等影响玉米单产的提高。6.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意识淡薄我镇的各玉米种植区,每年都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等各种病虫害发生,由于农户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强,不进行科学及时的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影响。7.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由于缺乏经费,玉米生产的科技培训少,没有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基地,也没有经费进行样板示范建设,科技没有起到样板示范作用,农科人员难以带动和指导农户,搞好玉米生产,玉米生产的科技含量低。8.管理粗放,广种薄收影响单产的提高由于受广种薄收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民科技意识淡薄,种植玉米只注重视面积,不重视精耕细作和科学栽培等方式提高单产,而是以

7、粗放的栽培管理,大面积的种植保证产量,所以造成面积大,单产低,效益低的局面。9.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低,农民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农民素质低,思想文化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接受新技术能力不强,造成耕作管理粗放,良种利用率低,良种和良法不能应用,玉米生产科技含量低,制约着玉米单产的提高。三、发展勐朗镇玉米生产的对策与措施玉米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与提高,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播种面积逐年减少而市场对玉米需求量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提高玉米亩产增加总产,具有十分重要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应用科学技术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玉米单产,增加玉米生产的经济

8、效益。1.坡地改台地,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玉米地基本上分布在坡地上,耕层瘠薄,土壤保水保肥性差,要提高玉米单产,必须首先进行坡地改台地,固定耕地面积,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改善玉米生产的地力条件。以地力为基础,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及经济效益,减少耕地,结合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把不适宜耕种的坡地进行还林还草,改善生态条件,走环境保护和粮食相互协调发展道路。 2.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提高玉米生产地的肥力水平应用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和配方施肥等技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深土壤耕作层,增强保水保肥能力。同时,增施农家肥可解决土壤板结和因养分不协调而引

9、起的多种生理病害,保证玉米单产的提高。3.对种植玉米的地块进行合理轮作、套种,用养结合常年栽种的玉米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一定的面积种植豆科作物等与玉米轮作,以保持土壤养分的均衡,用养结合。同时由于轮作病虫等寄主不同,对玉米病虫害有抑制和减少作用,减少了地块遗留病虫对玉米的危害。不使土壤肥力减退。在同一块地、同一播种季节,应用玉米与黄豆、花生、小饭豆等作物进行间作套种,可以对土壤养分起到互补协调作用,通过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套种,能起到培肥地力和抑制病虫、草害发生的作用。以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走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合理密植,改善玉米生产的群体结构玉米的合理密植,应根据各地的环境

10、条件,土壤肥力和所栽品种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土壤肥力高的地块宜稀植;土壤肥力差的地宜密植;植株高大生育期长的品种宜稀植;植株矮小生育期短的品种宜密植。在勐朗镇玉米生产中,适宜的密度是:生育期长植株高大的晚熟品种每亩25003000株,中等植株的中熟品种30003500株,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38004000株。5.加强杂交玉米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生产实践证明杂交玉米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杂交玉米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杂交玉米一般比当地常规品种增产20%30%,有的甚至成倍增产。但是杂交玉米它都具有适宜的区域性,在这个地方是良种,而到另一个地方就不一定是良种,并

11、且品种都具有时间性,连续种植三年后必须更换新的品种。因此,在大面积更换推广种植新品种前,要对引进更换的品种进行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示范从中选出适宜该地区种植的品种,作良种更换推广运用。6.加强对当地优良品种的选育及提纯勐朗镇的边远山区,还要一定面积的玉米常规良种种植,这些品种在繁殖的过程中,由于播种、收获、处理、天然杂交等混杂,使种子的质量明显下降,造成田间植株长势不整齐,空秆多,产量下降。必须对品种进行逐年提纯复壮,以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在玉米总产中的作用。7.加强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我镇玉米种植面积大,并且各玉米生产区每年都有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螟等各种病虫害发生,要及时及早深入到田间

12、地头进行病情、虫情调查,及时发现及时防治,做到治早、治小、治了,防止病虫害发生及蔓延造成损失。8.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农科部门要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玉米科学栽培、管理等技术的宣传、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种地水平。同时,农科部门要建立自己的科技样板示范地、科技样板示范户,通过样板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到科技带来的实惠,以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劳动者素质,逐步带动玉米生产科技的应用,提高玉米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总之,要提高勐朗镇玉米单产,发展玉米生产,必须用科学技术解决存在的问题,改善耕作方式,固定耕地,培肥地力,良种良法相结合,同时加大玉米栽培技术的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玉米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促进勐朗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参考文献1勐朗镇历年统计报表.2作物栽培学(南方本上册)湖南省德农业学校主编,农业出版社出版.32009年(云南农业)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