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香坊区第六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231719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哈尔滨香坊区第六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黑龙江哈尔滨香坊区第六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黑龙江哈尔滨香坊区第六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哈尔滨香坊区第六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哈尔滨香坊区第六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0个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60分。1.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下图剪纸反映的我国古代经济特点是A. 商品经济发达B.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 自耕农经济脆弱D. 农家生活自然祥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陕西安塞民间剪纸图片是牛耕图,河北民间剪纸图片内容是纺织有关信息,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特点,故B选项正确;材料图片没有体现商品贸易有关的信息,故A选项错误

2、;材料中的两幅图分别是男耕和女织,体现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无法得出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选项错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两幅图体现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特点,而不是农家生活自然祥和,故D选项错误。2.中国古代在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行业主导地位是在A. 商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因此选D.考点:古代手工业点评:概念

3、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述能力。考查形式主要有2种:1)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关于此概念的阐述,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2)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几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3.下列关于宋代城市发展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打破了市坊界限B. 由政治、军事中心变成了单纯的商业中心C. 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D.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严格监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

4、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但仍然是政治军事中心,并非变成了单纯的商业中心,故B选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政府放松对工商业的管控,坊市制度瓦解,故A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宋代放宽工商业的管理,坊市制度瓦解,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故C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宋代放宽了工商业的管理,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严格监视,故D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4.下图是某文科生学习地理时用到的一幅地图,是位于非洲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下列人物最早到达该图涉及地点的是A. 迪亚士B. 达伽马C. 哥伦布D. 麦哲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中“位于非洲

5、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以及图示的信息可知是位于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最早到达该地区的是迪亚士,故项正确;达伽马是后来经过好望角,故B项错误;哥伦布是远航美洲,故C项错误;麦哲伦是环球航行,故D项错误。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航海家【名师点睛】新航路开辟5.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 机械特色不同B. 通讯工具不同C. 主要动力不同D. 交通工具不同【答案】C【解析】无论是“蒸汽时代”还是“电气时代”都是以能源来命名一个时代,说明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能源动力,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两者都体现出的是工业化的机

6、械;B选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并没有出现新的通讯工具;D选项错误,交通工具主要是火车和汽车的差异,与此无关。6.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商业活动开始出现D. 资本主义市场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是在中国明清时期,故A选项错误;商业活动在中国古代早已出现,而不是在这时期开始出现,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资本

7、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D选项错误。7.据统计,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1936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 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B.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C. 群众性反帝运动的推动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答案】D【解析】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较高,这得益于当时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工业建设的发展,故D正确;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1927年到1936年处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不是南京临时政府,故B错误;群众性反帝运动的推

8、动,属于一战时期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南京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和史实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8.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这种情况表明A. 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B. 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C. 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D. 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答案】B【解析】题目材料只能说明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没有材料印证“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A不符合题意;根据题目材料“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并结

9、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表明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9.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A. 京张铁路B. 紫光阁铁路C. 京广铁路D. 包兰铁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张铁路的修建开创了中国铁路修筑历史的新纪元,给帝国主义以有力回击,鼓舞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A正确;BCD均与题干要求不符。10.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A. 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 真。余粮征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C. 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D. 真的。苏俄政府

10、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物资极度匮乏所以取消了自由贸易,因此在这时期不存在材料论述的现象,故C选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自由贸易,因此材料中的市民不能买到粮食,而不是因为当时形势严峻和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而买不到,故A选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取消了自由贸易,这位市民无法买到粮食,故B选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期政府取消了自由贸易,不允许自由贸易,故D选项错误。11.19291933年期间,美国有5500家银行倒闭,13万多家企业破产,对外贸易

11、下降了70%,失业人数达到1700万。材料反映了这场经济危机A. 爆发十分突然B. 影响极其深远C. 破坏性非常强D. 波及地域广阔【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5500家银行倒闭,13万多家企业破产,对外贸易下降了70%,失业人数达到1700万。” 显然说明是经济危机破坏性极大,故C项错误;A、B和D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考点:罗斯福新政1929-1933经济危机影响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体现在A. 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 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C. 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D. 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答案】A【解

12、析】【详解】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故A正确;B中“废除”说法错误;选项C中“已经消失”不符合史实,错误;选项D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相反,排除。1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 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 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C.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D.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强求各地扩种玉米,乱

13、指挥,反复折腾,所以说他是“蛮干家”,故B选项正确;赫鲁晓夫上任后进行改革,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弊端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而不是体现其“蛮干”,故A选项错误;赫鲁晓夫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的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这是其改革中的积极方面,不能体现其“蛮干”,故C选项错误;赫鲁晓夫还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地方权力虽有所扩大,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这不能体现其“蛮干”,故D选项错误。14. (2008上海历史)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 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 忽视工业,片面发展C. 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 急于求成,左倾浮夸【答案】D【解

14、析】从图中的文字和数字可以看出,它反映的是1958年大跃进的有关内容,而“大跃进”的重要特点就是急于求成、浮夸成风,因此D项正确。15.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B.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D.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是在21世纪初,A项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项排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C项正确;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15、是在十三大,D项排除。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点评: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会议名称召开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八七会议1927年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遵义会议1935年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错误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6.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分别位于A. 广东省、安徽省、海南省B. 广东省、浙江省、海南省C. 广东省、江苏省、海南省D. 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