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气味 2011年第11期.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228812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林气味 2011年第11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山林气味 2011年第11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林气味 2011年第11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林气味 2011年第11期.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林气味 2011年第11期山林山与林。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辞典有此一解。作为自然景观,在生产力相对低下、城市建设未称发达的古代,于城郭村居之外,应该说是很容易见得到的地方。因了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山林便渐渐远离开去,直被士人们借指为隐居之处。 人终究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其衣、食、住、行、思皆与自然息息相关。无论现代生活中人心如何膨大,甚至狂颠,对于生命之母的自然界的眷恋与向往,总会时不时地滋生出来,生发或弱或强的回归之心。漫说是一千七百年前的陶渊明感叹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幡然自省“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即便是在倡导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山林之想仍存乎于许多人的心中。近读杂志上一篇题为一个人的“桃花源”的文章,知道了一个现代陶渊明式的故事。主人公名王青松,是上世纪80年代的北大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后又考取博士资格,前程不可谓不光明。然而,王青松突然间放弃了这一切,与妻子一起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且一去就是十多年,直至今年年初才与当年的老同学取得联系。王青松和妻子去了距北京一百多公里的大山深处,方圆两千五百亩大的地方,只生活着他们夫妇,和后来新添的儿子。他们垦荒、种地、植树、畜牧,没有电,自然也就没有了和电现代生活方式的标志之一相关的一切。追寻王青松当年隐居的原因,他说“根本原因是自己对内心的关注。”

3、或者,王青松一家可以一直隐居于大山之中,但现实却迫使他们不能不作回归之想。回归的原因之一是儿子的教育与儿子是否有回归社会的权利;原因之二,便是有人称为“万恶之源”的玩意儿钱。据说,他们因为进山,先后花费了350万元人民币!十几年的隐居生活只有支出没有收入,若要维持今后的如此生存方式,每年尚需二三十万元巨资。(王青松的故事详见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15期及读者2011年第17期的转载。)山林生活听起来无疑是惬意的、浪漫的,真的如王青松那样投身其中,并非是人人可以玩得转的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文读了许多年,往往沉迷于其“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采菊东篱下,悠

4、然见南山。”的萧散隐逸生活方式,岂不知背景需有经济的维系与支持。即使在一千多年前陶公所处的生活成本低廉的时代里,也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间”的生释文:山林气味边款:数年前曾刻此四字,未能见佳。今再作此,仍觉未能尽意者。山林之属早已可望而不可及,余之作,莫非亦如此乎?辛峁桂月秋雨声中,老墙并记于长安。活保障。再仔细想想,这“十余亩”土地又岂是陶公一介文土能料理得了的?假如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又如何能琴书赋诗、采菊舒啸?山林生活早已是一种奢望。外观内审,与我们亲近着的却有着两处别样的“山林”,一是身边越来越高、越来越密的高楼大厦水泥的林子;一是心内物质的诱惑、名利的羁绊欲望的林子。或者,“山林”在今天只能是存乎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念想、一种精神。自然的山林既不可及,山林气味于文于艺之中,却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清新剂,近则可得自然之象,远则难免坠之鄙陋。“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