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五代十国、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知识精讲.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22168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五代十国、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知识精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五代十国、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知识精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五代十国、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知识精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五代十国、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知识精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五代十国、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知识精讲.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高三历史五代十国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中期的社五代十国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中期的社 会危机和改革会危机和改革人教版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五代十国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二 重点 难点 1 重点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王安石变法 2 难点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和对王安石 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 辽 宋 夏 金 元 第一节 五代十国 阅读课 隋唐时期结束后 我国封建社会又进入一个新时期 五代

2、辽 宋 夏 金 元时 期 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治上分裂割据 多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经济上封 建经济继续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 我国的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民族关系上 尽管这一时期 各民族政权之间也经常发生摩擦和战争 但各族之间不断融合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 流 同时 这个时期各民族政权所采取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民族交流的措施 都 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也为后来明 清多民族国家的长期统一准备了条件 对外 贸易上 海外贸易发达兴旺 科技文化成就突出 承前启后 影响深远 一 五代十国的更迭 五代十国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 唐末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 国号梁 史 称后梁 从此开始了

3、五代十国的历史 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五个朝代 成为五代 与此同时 南方各地出现九个割据政权 连同山西的北汉 史 称十国 五代十国的统治者 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 他们都是凭借武力扩大各自 的势力夺取皇位的 五代实际上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政权 十国则是割据各 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继续 这一时期 由于北方政权更替频繁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南方相对稳定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南方经济的发展 1 原因 相对稳定 北民南迁 统治者的政策措施 2 表现 农业 兴修水利 圩田 粮食作物产量提高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 南方的丝织业 制茶业 造纸业和印刷业都有新

4、的发展 商业 杭州 扬州的商业繁荣 南方各国贸易频繁 中原商人也可进入南方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3 统一趋势的加强和周世宗改革 五代十国后期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人民渴望统一 经过五十年的兼并战争 实力比 较强大的割据势力 逐渐转化为统一的力量 国家统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契 丹的不断南扰 也促使中原人民要求统一 以加强抵抗力量 后周世宗的改革就是在统一的趋势推动下进行的 4 改革措施 政治上 严明法纪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 增加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动力 减免苛敛 军事上 整顿军队 严肃军纪 周世宗的改革 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 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后周强大起来 为 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

5、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五代后期 从人民愿望 经济发展及统治者自身等方面看 统一的因素都已具备 周 世宗又顺应了历史潮流进行改革 增强了后周的实力 并采取统一行动 在短短几年间 攻占了后蜀 南唐和契丹的许多州县 正当他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之时 不幸病逝 一 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960 年 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 废去后周皇帝 建立宋朝 史称北宋 2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宋太祖采取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的战略方针 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 基本上削 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 宋太宗又消灭了北汉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但北宋的统治 区只占有原来五代十国

6、的范围 不是全国统一 那时东北有辽 西北有高昌 西南有吐蕃 和大理等 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 中央集权的强化 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首先 要结束五代十国的局面 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 赵匡胤建立宋朝时 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要巩固统治 扩大自己的势力 铲除其他割据政权 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第三 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 为防止类似的兵变发 生 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集中军权 解除中央重臣兵权 将其外派为节度使 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皇帝直 接统辖禁军 分割统兵权 设枢密院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实行更戍法 将领与士兵分 离 禁军半数拱卫京

7、师 强干弱枝 2 集中行政权 在中央 分割相权 强化皇权 在地方 文官任知州 通判与知州 互相牵制 3 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设专运使 地方赋税大部分运送中央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 基础 死刑必须报请中央复审 核准 3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对解决藩镇割据 维护国家统一 起了重要作用 也有利 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这些措施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在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同 时 也为北宋种下了 积贫积弱 的祸根 这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科举制的发展 1 科举制发展的表现 考试分为三级 殿试成为定制 皇帝直接控制录取权 考试科目减少 录取名额增加 采取

8、防止作弊的 糊名法 2 作用 科举考试经过宋代改革完善 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 限 制了世家子弟对科场的控制与垄断 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使北宋政权 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 科举制就是加强皇权的手段 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对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 维护国家统一起到 了重要作用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但给北宋种下 了 积贫积弱 的祸根 成为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的原因之一 一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1 积贫积弱 土地兼并严重 导致全国纳税土地减少 全国纳税土地仅占全国

9、耕地的十 分之三左右 造成北宋财政困难 冗官 冗兵导致冗费 即官俸 军费开支过大 加之每 年还要给辽 西夏岁币 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形成积贫现象 同时形成兵员素质低下 操 练不勤 战斗力削弱的积弱现象 2 政治危机 由于土地兼并造成广大人民流离失所 生活恶化 财政困难又使北宋统治 者加重对人民的剥削 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极大地威胁着北宋的封建 统治 3 辽 西夏的威胁 加剧了积贫积弱 这些危机的出现是封建制度固有矛盾引起的 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所有 制本身 冗官 冗兵又是北宋封建专制统治带来的必然结果 因而危机是深刻的 所有这 些情况表明了改革的迫切性 复杂性和艰巨性

10、二 庆历新政 北宋中期的内外交困 使统治集团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 以范 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最先提出一套改革方案 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整顿官僚制度 节约国家开支 并在整个官僚机构改善 的基础上 实行 厚农桑 减徭役 的政策 从而有助于发展生产 缓和农民反抗 达 到稳定统治的目的 但在新政实施过程中 触犯了保守官僚的利益 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新政实施一年左右 被废止 三 王安石变法 虽然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被废止 但北宋统治阶级内部要求改革的呼声并未停止 相 反 随着危机的加深 改变现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开始 了更为全面的改革 1 变法

11、的主要内容 1 理财措施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2 军事方面 保甲法 将兵法 3 教育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2 变法的成效和评价 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有利于社会进步 王安石是 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 但王安石变法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3 变法不能持久的原因 变法触犯了大官僚 大地主的利益 改革充满了阻力 新法推行中 由于用人不当 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 使保 守派重新得势 模拟试题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北宋建立后 为了巩固统治 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

12、权 据此回答第 1 7 题 1 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 帝 宋太祖 宴于后苑 酒酣 从容谓之曰 卿等皆国家宿 旧 久临居镇 王事鞅掌 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 即前奏日 乞骸骨 归丘园 臣之愿也 引自 宋史纪事本末 卷二 太祖之 意 是 A 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 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 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 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2 北宋统治者集中军权的主要后果是 A 国家军事实力增强 B 中央集权制有了保障 C 地方防御力量被削弱 D 文臣控制了军队指挥权 3 北宋在军事部署上 最能体现其 强干弱枝 内外相制 目的的是 A 杯酒释兵权 削夺大将兵权 B 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C 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D

13、禁军分别驻守京师和地方 4 北宋造成了冗兵 冗官 冗费的局面 这从反面证明了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 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 兵越多 战斗力越弱 D 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5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B 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 C 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 岁币 D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北宋中期出现了一系列的统治危机 王安石变法试图解决这些社会危机 据此回答第 6 8 题 6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土地兼并严重 B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C 辽和金威胁北宋安全 D 军费 官俸开支大 7 王安石设想

14、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 增加国家的财政收人 民不 赋而国有饶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政府通过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向有特权的官僚 地主征收钱财 引种占城稻以增加粮食产量 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 A B C D 8 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 以限制官僚 地主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为目的的是 A 保甲法 B 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 D 募役法 9 王安石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主要措施有 废除明经诸科 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 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策 设立明法科 A B C D 10 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因触动大地主 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 B 用人不当 危害百姓 人民反对 C 政令不通达

15、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 保守派司马光当政 坚持反对新法 11 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 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 是为了 A 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 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 消灭辽和西夏政权 解除威胁 D 打击朝廷内的腐败势力 二 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日如赵普问曰 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 战斗不息 生 民涂地 其何故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长久计 其道何如 普曰 陛下之言及 此 天下人神之福也 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本朝共五代藩镇之弊 遂尽夺藩镇

16、之权 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 赏罚刑政一 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 赵普是如何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原因的 赵匡胤据此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 2 朱熹对宋初赵匡胤采取的措施的评价是否正确 他的评价如何 三 问答题 历代对王安石变法毁誉不一 如宋人邵伯温在 闻见录 中说 王荆公为相 寝食 不暇 尽变更祖宗法度 天下纷然 以致今日之祸 按 指北宋灭亡和宋廷南迁 近人 梁启超在 王荆公 中说 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制 实国史上 世界史 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两种对立的观点加以评述 并谈谈你 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试题答案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D 2 C 3 D 4 D 5 D 6 C 7 B 8 D 9 B 10 A 11 B 二 材料解析题 1 原因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措施 集中军权 杯酒释兵权 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 编人禁军 由皇 帝直接控制 集中行政权 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集中财政 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2 朱熹的看法基本正确 他指出那些措施虽然加强中央集权 消除了五代十国的分裂 但过分削弱地方则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