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 必修2.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220959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 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历史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 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历史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 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 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 必修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历史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

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

3、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

4、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重点难点:重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其经验教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建议:(1)讲述本节内容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先采访一下自己的爷爷奶奶对那段历史的印象和看法,了解第一手感性历史资料;并列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疑惑。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和存在的疑惑备课、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上学生可分组讨论。(2)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目,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多媒

5、体展示文字、图片等课外材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背景、重要性、及其取得的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意义。帮助学生理清过渡时期的含义及时限,并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过、方式、特点、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说明为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3)关于“曲折发展的十年”一目,知识点繁多,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先从整体上梳理本框节内容,教师可设问助其梳理: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过哪些失误?(可由

6、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对部分内容具体分析:A、对于“中共八大”,建议教师利用中共八大的相关内容作为依托,培养学生积极关注国情,正确分析国情,深刻了解国情的意识。并明确: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遗憾的是,由于中共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B、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老一辈人应该是记忆深刻,所以学生在课前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时,应该获得了不少感性的信息,课上建议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先相互交流一下所获得的信息,并利用多媒体添加一

7、些文字、图片等资料,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从中获取启示。(可由学生分组讨论)C、对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其首要的方向和“八字方针”的含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4)“”中的国民经济一目,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先让学生从感性角度了解文革中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概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国民经济出现困难的原因和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时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文革”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5)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分

8、析归纳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认识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及对于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了。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9、,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中国创立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2)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课上运用文字、图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学习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阐述历史、分析问题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

10、进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和重大决策,充分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及其伟大历史意义。通过改革开放十年初期10年间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政策。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重点难点:重点:十一

11、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建议:(1)学生课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探讨、师生交谈等形式。(2)导入:教师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创设历史情境,营造轻松的欢乐气氛,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带领学生融入历史,走进历史。(3)关于“工作重心的转移”一目,建议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视频“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先从

12、直观上感受这次隆重的会议;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组织三方面分析(归纳教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决策;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史实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并分组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4)关于“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一目,建议教师:有关“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A、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首先从农村开始。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面临哪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怎样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呢?B、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先熟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来,进一步体会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及意义。

13、C、结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投影近几年农村出现的“抛荒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及解决之策。有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议教师提供相关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历史环境引导学生从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5)关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目,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有哪些,认识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整理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课上以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这一目内容,可设问如下:第一组:A、为什么要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B、何为经济特区?C、为什么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为经济特区?D、

14、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组:A、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以及1985年后开辟的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B、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第三组:A、浦东开发的目的?B、浦东开发的条件?C、浦东开发前后的变化?第四组:A、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B、有什么特点?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标要求: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其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5、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共十五大关于建设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2)过程与方法: 多方面收集有关苏东剧变、中共十四大、上海浦东开发、中共十五大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材料(图书馆、网络等等),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回顾和综合,培养和提高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中共十五大则是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全面推向前进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知道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引领学生建立一种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心态,树立向伟人学习的志向和为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做贡献的决心。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五大难点: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建议:(1)、课前设置思考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