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面具民间艺术论文.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217269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傩面具民间艺术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傩面具民间艺术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傩面具民间艺术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傩面具民间艺术论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傩面具民间艺术论文一、傩堂戏面具傩堂戏是傩戏中的一个重要种类之一,演出多在主家堂屋或院子进行,因此称之为傩堂戏,在贵州又称为傩愿戏或傩坛戏,主要流传于黔东、黔南和黔北一带的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和汉族中,尤其以思南、德江、沿河、印江、松桃、石阡、江口、道真、绥阳、务川、贞丰、正安、湄潭等县最为丰富。自古以来,由于各民族的多次迁徙,致使贵州历史民族文化受到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相互影响,在元末明初傩戏从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传入贵州,并逐渐和贵州当地地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傩堂戏形态。傩堂戏面具主要用于傩坛祭祀活动和依附于傩坛祭祀的傩戏演出。傩堂戏面具一般有 24 个,各代表 24 个神戏

2、。傩堂戏面具有“半堂戏 12 面具,全堂戏 24 面具”之说,各地面具角色也略有不同。傩堂戏面具一般用白杨木、丁木或柳木制作,白杨木、丁木材质轻又不易开裂,柳木在民间则被看成是避邪之物,民间艺人用它制作面具显然有其象征和喻义。傩堂戏面具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艺人们所雕刻的面具个性鲜明、形象夸张、造型生动,雕工精湛、技艺高超,是贵州现存傩面具中艺术性较高的代表类型之一。傩堂戏面具在着色上又分为淡彩和重彩两大类;淡彩先在面具上涂抹上一层赭石色或土黄色作为底色,再用桐油反复刷上几遍,眉毛、眼睛等部位用黑色进行勾勒渲染,帽子上描绘出如龙、凤、云纹、牡丹、兰草、菊花和福寿等各种装饰图案。重彩则用红、蓝、黑等

3、色彩在面具上涂抹勾画,帽子上的花纹则用笔精心加以刻画,简言之,傩堂戏面具色彩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沉着古朴、浑厚凝重、古雅高贵。总的来说,傩堂戏面具神态生动、个性鲜明突出,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人物五官及色彩的不同变化,刻画和表现出人物的威武、正直、忠诚、剽悍、凶猛和奸猾等性格特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另外,与安顺地戏脸子进行比较,傩堂戏面具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大都没有头盔和头盔装饰,只有道帽和发式,艺术上多采用刻绘结合的手法,注重整体、简略概括,并将人物眼睛与下唇做成活动结构,武将头上生角、嘴吐獠牙,显得怪谲诡秘,恐怖森严,摄人心魄,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二、威宁彝族

4、撮泰吉面具在贵州高原西部,威宁县盐仓区板底乡裸戛村,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原始古朴的傩舞戏撮泰吉,撮泰吉又叫变人戏。“变人”在彝文中的意思是刚从猿变成的人,土语叫“老变婆”,学名则为“类猿人”,是彝族祖先神灵的化身。撮泰吉共有六个角色,五个面具,戴面具的五个角色分别是:阿普摩,戴白胡子面具(1700岁的彝族老人);阿达姆,戴无胡须面具(1500岁的彝族老妇人);马洪摩,戴胡须面具(1200 岁的苗族老人);嘿布,戴豁嘴面具(1000 岁汉族老人);阿安,戴面具(彝族小孩儿,阿达姆的孩子)。撮泰吉面具制作程序是把杜鹃树干或漆树等高山硬杂木锯成段并破成两片,在半片木头上用工具砍出高高的额头和鼻梁,并凿出

5、三孔代表眼睛和嘴巴,再用锅烟灰把面具涂成黑色即可。其造型非常朴拙简约,面具前额高长,如猴似猿,使用时在面具上画出各种走向的白色线条,以示苍老并用以区别不同的角色。撮泰吉表现的内容大都是彝族先民在原始宗教仪式活动中的神灵形象或在远古洪荒时代的生活内容和本民族的历史故事。具体而言,撮泰吉面具在撮泰吉仪式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戏中撮泰老人神灵的再现和化身,对于他们不仅是沟通阴间与阳间的工具,而且是连接死亡和生命的媒介。当巫师戴上面具举行仪式时,上千年的远古生活通过巫师的表演即刻显现在眼前,他们以祖先神灵的化身出现在世俗人群面前,从撮泰吉的对话和表演中再现彝族先民迁徙、劳作和繁衍的历史并为彝族子孙扫除邪

6、魔瘟疫。威宁彝族因为世代生活在深山岭谷、群山环绕、层峦叠嶂的大山怀抱,因此造就出大山般豪放、粗犷的性格,其面具艺术也呈现出原始、古朴、粗犷、野性、刚劲、豪放、稚拙、怪诞、肃穆的风格特征,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三、安顺地戏居住在黔中腹地安顺屯堡的居民,其祖辈是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兵征战云南、屯兵安顺,集体南迁而来,并建立了安顺城和相关的“屯、堡、族、关、哨”等带有屯兵意义的村寨。屯兵的士兵和南迁的随军移民,从中原地区带来了古老的傩戏,古时被称为军傩。时至今日,当年屯堡人的后裔仍然在追忆和传承着祖辈的遗训,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语言、习俗、信仰、服饰穿戴和生活方式,作为精神文化载体的地戏(即傩戏),因

7、此也较为完整地传承下来。所谓地戏,是指以贵州安顺地区为中心的这片地域上流传的近三百堂脸子戏,因演出时不用戏台,而是在户外空旷地带或低处平坝上进行表演,故名地戏。在地戏的整个演出过程中,演员都要佩戴面具;因演出剧目多为古代军事、征战故事,面具便以武将最具特色,这也是安顺地戏是由军傩传入当地并与当地巫文化相融合的一个佐证。安顺地戏又称“脸子”,一台戏有很多面具,多达百面、少则数十面,堪称贵州傩戏面具之最。面具选材于梨木、核桃木等硬质木材,人物脸谱的刻画十分夸张,并有红脸、黑脸、花脸和白面之分,面具的胡须多用土 、动物棕毛制成。安顺地戏脸子的雕刻,一般是连头盔整体雕刻,头盔的形式分尖盔、道帽、如意盔

8、、凤翅盔等,盔上的装饰又有龙凤、星宿、吉祥喻义几种纹饰。男将一般装饰龙,盘龙于盔顶,穿插有致,富于变化;女将多饰凤于盔,有“双凤朝阳”、“凤翔牡丹”等造型,还可饰花、蝶、蜂等。上述的雕饰物富丽、精美、堂皇,作品多采用透雕、镂空的雕刻手法,显得玲珑剔透。简言之,头盔(包括耳翅)雕刻是安顺面具的精华所在,这也是安顺地戏面具艺术的最为独特之处。另外,安顺地戏面具又分为“五色相”(五个基本类型),即文官、主帅、老将、少将、女将之面容。除主要人物之外,还有小军、道人、丑角等面容。人物五官的造型一般有固定的程式;男性武将额饱腮圆、眼鼓眉突、咬牙张鼻;女性少将面部平和丰满、柳眉凤眼、英姿飒爽。再有就是民间艺

9、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一定的要求,例如雕眉有“少将一支箭、女将一条线、武将如烈焰”之说,雕嘴有“地包天”(邪神)、“天包地”(正神)之分。至于眉弓和鼻孔的夸张塑造,更是安顺地戏面具刻画人物性格的点睛之笔。而在色彩的应用和处理上,安顺地戏面具也是非常大胆、夸张、鲜明、强烈,所用色彩的色相纯度极高,如红、橙、黄、绿、蓝、青、紫、黑、白等,均可往面具脸上整块涂抹,并以色彩来寓意对面具角色的褒贬,例如红色代表忠烈,黑色代表刚烈,白色代表奸诈,绿色代表邪恶等(类似中国京剧脸谱的寓意),十分强烈醒目,使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丰富面貌。安顺地戏面具现存最古老的是三百多年前即明代晚期流传下来的作品,但现在已经难见真

10、品,现存清代的作品也只是凤毛麟角,其形态丰富多彩、风格富丽堂皇,雕刻技艺高超精湛,体现出装饰富丽、大气庄重的审美特征。如前所述,贵州傩面具大体上可归纳为三大类型,即傩堂戏型、撮泰吉型(变人戏型)和安顺地戏型。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源于古老的原始巫术与宗教,并作为宗教的礼仪出现,具有狰狞恐怖的神秘美感和震慑人心的艺术力量。通过对以上傩戏面具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的分析,我们可以隐约窥见一个人兽共处、人鬼共处、人神共处的混沌、鸿蒙的世界以及人类文化发展中出现巫文化和原始宗教阶段的历史轨迹。而在其共性中又有其显而易见的个性差异,傩堂戏面具狰狞恐怖、怪谲诡秘,撮泰吉(即变人戏)面具原始古朴、粗犷单纯、野性怪诞

11、,而安顺地戏面具则体现出富丽堂皇、威武雄壮、气势庄重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四、结语综上所述,贵州傩戏历史源远流长,它曾在远古的原始宗教和礼仪活动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并在傩戏癫狂放纵的表演过程中反映出贵州先民的思想观念,交织着神灵崇拜、敬畏自然、驱邪酬神的复杂心理以及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和驾驭自然的理想愿望。它也不仅是贵州各民族远古的图腾和避邪娱神的法器,更是当代学者研究贵州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戏剧、风俗、民情的珍贵的物象资料;而傩戏面具因其具有的人文、历史、宗教、民俗和艺术价值等,今天已经成为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然而,这种根植于原始的自然经济基础

12、上的原生态艺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速度的突飞猛进,包括贵州省工业强省、后发赶超战略的实施,这种古代“傩的活化石”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观念的时代,面临着濒危乃至消失的趋势。因此,为了保护、传承和弘扬贵州傩面具艺术,对贵州这种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各种可能的办法与手段,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抢救、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贵州各级地方政府,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和机构以及贵州本土文化工作者们的共识。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展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最后,笔者想借用前任文化部部长、现任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在贵州举办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并与大家共勉。孙家正主席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态,保存和保持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维护人类文化的丰富性,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实施更为坚强有力地全面保护,不仅符合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自身利益,也符合人类文明演进发展的历史走向与世界潮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