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戊戌变法.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21697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 戊戌变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七讲 戊戌变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七讲 戊戌变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讲 戊戌变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 戊戌变法.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讲 戊戌变法考点导航1. 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的内容、特点及评价。2.比较地主阶级洋务派、顽固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点。3戊戌变法的主要条件、目的、纲领、内容、失败原因及意义。4.戊戌变法对近代化的作用。双基纵横一、历史条件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民族危机。 经济条件: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结果。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理论条件:a 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原因、内容、评价b 康梁维新思想:原因、特点及成因、评价、传播途径组织基础:资产阶级维新团体的建立:强学会、保国(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推动因素:公车上书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

2、政治运动员关于洋务派、早期维新派与资产阶级维新的思想比较 材料一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之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 摘自洋务运动 材料二 “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之俗,所以郅治国邦,因丕基于勿方坏者,固自有在.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闭目塞道,全由于仿习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见,顾经国之略有全体偏端,有本有末,如病之亟,不得不台标,非谓培补修之方,即在是也” 摘自洋务运动 材料三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

3、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摘自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四 “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摘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分析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属于哪一派政治思想?概括中心要点材料一是顽固派的主张,反对学习西方技术。材料二、三是洋务派的政治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四是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不仅要学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且主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4、材料一、二、三的观点是否有本质区别?没有本质区别。目的都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比较三和材料四,找出其异同点。两种思想在社会上传播是否起相同的作用?为什么?同:学习西方。异:早期维新派反对洋务派舍本求末,提倡学习西方的议会制度。19世纪晚期维新思想成为主流,洋务运动破产。张之洞仍抱中体用落后思想抑制维新运动,其作用是反动的,而早期维新思想则具有进步性。联系教材,谈谈你对材料四中政治思想的看法。进步的;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未付诸实践二、高潮:百日维新。 1、准备阶段:政治:施政纲领康有为起草应诏统筹全局折。组织:成立保国会口号、宗旨、性质领导:光绪帝任命维新派2、变法阶段:1

5、898、6、11-9、213、评价:(1)变法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爱国进步的?(2)变法的局限:没涉及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社会力量。三、失败:戊戌政变根本原因:变法触犯了以西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利益?。 军事基础人事基础政变的契机戊戌政变:西太后“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到 “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的结果:除了京师大学堂等保留以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四、失败原因:外部原因:清政府顽固派的破坏和镇压;帝国主义在亚洲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国际环境不利内部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民族资

6、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软弱,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又不敢发动群众、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成败比较国际环境、改革措施、领导力量、改革主力五、意义: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地位精题实战请概括指出19世纪末中国两大政治运动的区域性特点及相互关系,并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因素分析其原因区域性特点:戊戌变法运动兴起于南方,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北方。形成原因:经济因素:南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北方相对落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阶级关系因素:南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

7、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北方则主要表现为农民、手工业者的秘密结社。思想因素:南方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传播较广,北方则盛行小农平均主义和封建迷信。关系:虽共同形成又一次革命高潮,但各自为战,没有有机结合。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害怕人民革命,而依靠无权的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变革。农民的落后性,盲目排外的思想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请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先后掀起了什么运动?(2)分别概述下述两次运动的历史贡献

8、。(3)上述两次运动的最终失败说明了什么?戊戌变法的主要条件、目的、纲领、高潮、失败(原因)及意义。3辛亥革命背景原因条件、高潮、结果(原因)、历史功绩。 发生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广大的中国人民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政府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具体原因:清王朝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合流和进一步发展。 直接原因清政府“新政”和“立宪”骗局及镇压保路运动激化了这些矛盾。 革命条件: 思想准备革命派翻译出版书籍、同保皇派展开论战。 军事准备广州起义首次尝试武装斗争;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

9、立后举行的第一次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 组织准备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近代第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风起云涌。 高潮: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912年3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手段途径:暴力革命推翻清朝运用立法的政治手段确立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体制。 失败原因: 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不敢正面去反对帝国主义而耽于狭隘的排满情绪;也不敢从根本上去改变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只满足于清帝退位。 脱离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是人

10、民最迫切的要求,但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人民群众热情丧失;也由于资产阶级害怕人民,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在中外反动势力进攻下孤立无援。 同盟会软弱无力。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没有胜任它的历史使命,它既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又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内部四分五裂。 没有自己的武装。革命派虽然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往往限于利用会党势力和新军力量进行军事冒险,而始终末建立和掌握一支自己的军队。 客观上是敌人的强大和革命力量的弱小这些原因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症所决定的。 历史功绩与教训: 结束了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11、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促进了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推动了亚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力地冲击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统治。 辛亥革命尽管没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必须在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4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 成立的历史条件:一个政党成立的历史条件,通常包括思想基础、组织基阶级基础等基本条件。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

12、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开始成长壮大 形势需要: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 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全国性”主要是因为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全国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组成; “统一的”主要是因为同盟会形成了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领导机构,有统一的机关刊物民报,有统一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主要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手段等方面去理解。 如何理解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同盟会作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次从组织上把全

13、国主要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使分散的革命力量聚集成为统一的革命力量。 同盟会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关于三民主义的理解 近代前期中国民主革命的最高成就是提出三民主义,它是中国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这个纲领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方面的历史任务。 民族主义的具体含义:一是推翻清政府,但并不反对所有的满人,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二要建立民族国家,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帝主张。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求推翻封建帝制,建立

14、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体现,它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如何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主张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实行土地国有,达到“家给人足”。 评价:积极性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民主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这些矛盾,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到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把它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就更有进步意义了。 局限性这个纲领没有明确地提反帝主张,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等,具有很大的空想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无法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5保路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性质与影响 直接原因:清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