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总复习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921600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态学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态学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态学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态学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总复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学复习大纲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分析论述题。3掌握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2)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4)生态

2、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二)生物与环境1. 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2. 掌握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

3、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组成的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单元。如属于气候要素的气温、降水、湿度、风等。3. 深入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及其限制因子、生态幅的概念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使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

4、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少,不能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生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需经历几个中间因子。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5、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4. 熟练掌握光、温度、水、土壤、大气CO2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和适应1、 光的生态作用:(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生长发育体色、叶绿素、细胞增长和分化、花果质量和数量)适应:色素种类(光质)叶子运动和落叶、视觉器官(光照强度),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长日照动物短日照动物、昆虫滞育、换毛与换羽、动物迁徙(光周期)2、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1)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2)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3)一般说来,生物生

6、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4)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5)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适应:生物对极端高温、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低温的形态适应: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

7、变化。在生理方面,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冰点,增强抗旱能力;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此外还采用逆流热交换、局部异温性和适应性低体温等适应寒冷环境。行为上的适应照顾要是迁徙和集群。生物对高温的适应也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生理上,植物主要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以及增加蒸腾作用以散热;动物则适当放松恒温性,将热量储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再通过对流、传导、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一些小的内温动物以夜行加穴居的方式,避开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夏眠或者夏季滞育、迁徙,也是动物度过敢惹季节的一种适应。3、水因子的生态作用:水是所有有机体的内部介质,

8、是生命物质的组成成分;水是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水是生物获得资源和栖息地场所;陆地水量的多少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分布。适应:进化出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细胞质中还有高浓度的适宜物质,适应高盐浓度和渗透压;根、茎、叶内形成一套互通连接的通气系统,适应缺氧的环境。4、土壤对生物的影响:(1)提供了栖息地,具有营养物传递系统、再循环系统和废物处理系统(2)是植物萌芽、支撑和腐烂的地方,又是水和营养物储存场所(3)是动物和微生物藏身处、排污处(4)是污染物质转化的重要基地特点:(1)土壤表层的温度较气温剧烈,随土壤的加深,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减少(2)随土壤深度加深,土壤的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延后,其

9、后延落后于气温的时间与土壤深度成正比(3)土壤温度的短周期变化主要出现在土壤上层,长周期变化出现在较深的位置(4)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在不同的地区差异很大适应: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碱性土植物5、co2生态作用:温室效应、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生态类型:陆地生态、淡水生态、海洋生态等。(三)种群生态学1 理解种群、异质种群概念与特征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a) 空间特征 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及分布方式;b) 数量特征 密度随时间而发生变化;c) 遗传特征 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以区别与其它物种。异质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a

10、) 适宜的生境以离散斑块形式存在,这些离散斑块可以被局部繁育种群所占据。b) 即使是最大的局部种群也有灭绝风险。c) 生境斑块不可过于隔离而阻碍重新侵占的发生。d) 各个局部种群的动态不能完全同步。2了解种群空间分布的特点p68a) 均匀分布:较少见,形成原因主要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b) 随机分布:较少见,多出现在资源分布均匀、丰富的情况下。c) 成群分布:最常见,形成原因有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集群行为。3熟练掌握种群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的估计方法p66绝对密度是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而相对密度则只是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一个相对指标。a) 总数量调查法:对

11、于一些植物或易于计数的动物,直接计数所调查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总数量。b) 样方法:在所研究种群区域范围内随机取若干大小一定样方,计数样方中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到整个种群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c) 标记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央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4掌握种群增长模型、生物学参数(没找到)及r、k对策者特征1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在种群不受资源限制的情况下,以内禀增长率增长的种群,种群数目以指数方式增加。a)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种群各个世代不重叠,其种群增长是不连续的

12、,一般用差分方程描述,Nt+1=Ntb)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任何时候,种群都存在不同年龄的个体,一般用微分方程描述,Nt=N0ert(r=出生率a-死亡率b)2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受自身密度影响的种群增长。逻辑斯谛方程Nt=K/(1+ea-rt)( 密度制约因子1-N/K)描述“S”形曲线的两个特点,曲线渐进于K值,即平衡密度;曲线上升是平滑的。自然反应时间TR=1/r,r越大,种群增长越快,TR越小,表示种群受到干扰后返回平衡点所需的时间越短5. 熟练掌握种间相互作用类型及其特征类型特征种间竞争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捕食作用捕

13、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逐步形成的;寄生作用寄生物一般有复杂的生活史,许多种寄生物在其生活史中不得不转换2甚至3种寄主;寄主被寄生物感染后会发生强烈的反应;寄生物与宿主协同进化;寄生物与寄主种群相互动态在某种程度上与捕食者和猎物的相互作用相似。互利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6. 了解生态位与竞争排斥原理和概念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P129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7熟练掌握协同进化的原理及不同类型种间的协同进化作用关系协同进化(coevolution

14、):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仅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因此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的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单独进化常常会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P133捕食者与猎物协同进化,自然选择对于捕食者在于提高发现、捕获和取食食物猎物的效率,而对于猎物在于提高逃避、被捕食的效率,这两种选择是对立的。P139寄生物与宿主协同进化,常常使有害的“副作

15、用”减弱,甚至演变为互利共生的关系。P143互利共生的进化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情况下,或来自寄生物-寄主或捕食者-猎物之间的关系,或发生在没有协作或相互利益的紧密共栖者之间。互利共生也可能恶化为一方对另一方利益非平衡的剥削寄生。8熟悉种群生活史及繁殖策略生物的生活史是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的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9理解种群调节的六大学派的学术思想及争论焦p85学派学术思想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的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种群从来没有足够的时间增殖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平,不会产生食物竞争。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捕食、竞争、和寄生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其决定性作用。营养物恢复学说植食动物与植被间交互作用。种群的调节取决于食物的量,也取决于食物的质。(强调外因)行为调节-wyune-edwards学说社群等级、领域性等行为可能是一种传递有关种群数量的信息,特别是关于资源与种群数量关系的信息。 (动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内分泌调节-christian学说种群增长由于一些生理反馈机制而得到停止或抑制,使得社群压力降低。种族遗传调节-chitty学说当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降低时,自然选择压力比较松弛,结果种内变异增加,许多遗传型较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