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测提升必修1 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215107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测提升必修1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测提升必修1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测提升必修1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测提升必修1 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区域自治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 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B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D 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答案】D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主要领导架构中,中国共产党和非中国共产党人员各拥有3位副主席、2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国共产党与非中国共产党委员的比例达2927。这说明A 中国共产党践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民主构想B 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

2、执行C 中国共产党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D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新中国是一个民主联合政府,体现了人民民主,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建国前的民主构想,故A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故“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表述错误,排除B;建国前中共已经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C项错误,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新中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共产党和非中国共产党人员各拥有3位副主席、2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国共产党与非中国共产党委员的比例达2927”,联系所学新中国

3、成立前中共的民主建国思想分析解答。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国和苏联牢不可破的友谊,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A 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即将结束B 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已基本形成D 政协组织的职能已被人大完全取代【答案】B点睛:通过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可以反映出政协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它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 民主集中制度B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D【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中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D项正确;A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原则,排除;B和C都属于基本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5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名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间1787年颁布1870年颁布1954年颁布制定机构国会参众两院制定制宪会议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特点体现三权分立原则专制政治为实民主宪政为虚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评价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

5、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A 颁布时间B 制定机构C 特点D 评价【答案】C6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的胜利,A错误;新中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三大改造完成,排除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C正确;政治协商制度确立的标志是第一次政协会议的召开,D错误。7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

6、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A 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B 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C 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D 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答案】C8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A 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B 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 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D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答案】A【解析】“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说明新中国初期针织主题主要是民主政治建设,195

7、3年的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是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A项正确;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1956年之后事情,故B项错误;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不符合材料“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的主旨,故C项错误;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9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A 政协与人大、政府

8、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C 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D 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答案】D10辛亥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的两次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 改变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C 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 有利于新社会阶级的诞生【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二者都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A项只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影响,不是二者的共同点,排除;B项仅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不是二者的

9、共同点,排除;D项两者都不符合,排除。1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l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都A 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B 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C 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D 有利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答案】A【解析】建国初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故A正确。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故B错误。C只符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只符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121945年,在论

10、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将形成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在一个长时期中,将产生一个即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这是一个历史法则,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趋势”。与“这个历史法则”相呼应的是后来在北平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该会议A 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 开启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C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A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重帝之下设三公九-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亭、里。都有郡中。郡財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

11、以上设县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四史概要材料二近四十年-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主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达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因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了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吴哈历史的镜于材料三中华人民美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各民族已经团比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我们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平争中已经结成了以中国央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战。

1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那些?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体现。 在发展民主方面,新中国建立的民主与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答案】(1)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渊源:承袭秦制。(2)因素:相权的牵制;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谏议制度。(任答三点得(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华民国:资产阶级民主。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4)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找到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言之有理即可,第(4)问,认识要从古到今谈发展趋势,并结合现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回答。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