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配套同步课件24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29209012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配套同步课件24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配套同步课件24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配套同步课件24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配套同步课件24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配套同步课件24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配套同步课件24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配套同步课件24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第四课第一框 课前预习 巧设计 名师课堂 一点通 考查点一 考查点二 热点解读 面面观 创新演练 大冲关 读教材 填要点 知识点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 含义传统文化是在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具有的文化 长期历史 相对稳定性 2 文化的继承性 1 的继承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的继承 建筑 被称为 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 的继承 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的继承 它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今天中国人的 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凝固的艺术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 知识点二传

2、统文化在今天1 特点 1 传统文化具有 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 同时 它的又能够因时而变 2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 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 具有鲜明的 和 是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 相对稳定性 基本特征 具体内涵 民族性 民族特色 民族风格 民族气派 生存和发展 2 作用 1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的变迁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作用 2 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 则会起阻碍 妨害的消极作用 社会生活 积极 社会进步 人的发展 知识点三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1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 民族 国家 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 克服传统文化的 才能兴旺发达 2 个人 只有正确对待

3、传统文化的影响 才能使自己发展 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 批判继承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全面 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 议话题 强认知 通过上组图片可知 1 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提示 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有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建筑的继承 传统文艺的继承 传统思想的继承 2 被称为凝固艺术的是什么 提示 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3 被称为民族精神火炬的是什么 提示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 什么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提示 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理脉络 成体系 析重点

4、 解难点 一 比较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二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而不是绝对稳定 所谓相对稳定性有两方面的理解 一是它的不变性 二是它的应变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 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形成过程看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 是特定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从功能效用上看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对现实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所以传统文化必

5、须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 政治的变化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而且必须因时而变 与时俱进 三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的 精华 与 糟粕 1 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 精华 与 糟粕 精华 与 糟粕 并不是经纬分明的 更多的情况是交织在一起的 如何区别它们 也难以确定一个明确的标准 一般来说 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就是 精华 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就是 糟粕 2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的 精华 与 糟粕 要真正做到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我们也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悟

6、典题 明考向 典例1 2011 北京高考 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 三年来 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 重视培养羌绣 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 鼓励编排 羌魂 等原生态歌舞作品 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没有文化的继承 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继承的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 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没有文化的继承 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应选 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故不选

7、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错误 答案 D 演练1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 浩然正气 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 讲正气 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 这说明传统文化具 A 相对稳定性B 鲜明民族性C 较强融合性D 明显渗透性 解析 此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特征的理解 传统文化崇尚 浩然正气 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 讲正气 说明这一传统文化经历了不同时代仍然保留着它的基本特征 同时 今天我们又给 讲正气 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 所以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答案 A 准确区分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 1 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 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的 它是根据文化的时代划分

8、的 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性而言的 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它不局限于古代 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 淘汰 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2 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 从而认为继承传统就是复古 甚至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 或是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反对传统文化 都是错误的认识 典例2 2012 江南十校模拟 右边漫画讽刺了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利益 纷纷把西门庆当做 文化产业英雄 从文化角度看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文化繁荣应尊重多样 和睦相处B 文化继承应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C 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D 文化发展应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 解

9、析 将西门庆当做 文化产业英雄 从反面警示我们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不应采取与此相反的态度 B符合漫画的主旨 A C D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答案 B 演练2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既有 兼收并蓄 全盘继承 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也有 全盘抛弃 彻底西化 完全欧美 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A 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B 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C 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的原则D 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根据题意 显

10、然C正确 A B D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C 答案 C 分清传统文化中的 精华 与 糟粕 1 面对传统文化 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2 精华 和 糟粕 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更多的情况是交织在一起并相互转换的 许多东西在当时具有积极因素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 到后来又变成了消极的东西 也有一些东西在当时来看是消极的 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它又具有了积极的意义 3 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 必然割断历史 否定联系 全盘照搬 必然看不到发展 看不到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与人的发展作用的双重性 是片面地看问题 三月三 布依族文化节 2012年3月24日 中国少数民族最大的节日 三月

11、三 布依族文化节在贵州望谟县举行 据记载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 中国自古有 二月二 龙抬头 三月三 生轩辕 的说法 魏晋以后 上巳节改为三月三 后代沿袭 三月三 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大的节日 过该节的民族有壮族 黎族 畲族 侗族 苗族 以及海峡两岸同胞 总人口超过2500万人 布依族 三月三 是一个跨境的民俗圈 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南北盘江红水河两岸 即贵州 云南和广西三省区二十多个县市 其中 以贵州望谟县的布依族 三月三 的表现最为浓重 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其真实性可以达到 全城空巷 满城尽插枫香叶 其品牌的美誉度得到周边各地的认可 贵州望谟县举办的 三月三 布依文化节 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

12、三月三 文化 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布依族远古的文化内涵 活动其间 游客不仅能观看到丰富多彩的布依民族歌舞 体验到布依族古老的祭祀活动 品尝布依三色花米饭 感受布依族原生态的民族文化 还能参加布依非物质文化展示展演等 望谟 三月三 布依族文化节正在形成文化品牌 将成为望谟的名片 你怎样认识贵州望谟县举办的 三月三 布依文化节的重要意义 1 举办 三月三 布依文化节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三月三 属于传统文化中传统习俗的内容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抛弃传统文化 抛弃传统文化就意味着失去其精神根基 2 举办 三月三 布依文化节 对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

13、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 对于更好地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 促进文化的交流 社会的和谐 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现代一些人对中国包括 三月三 在内的一些传统文化一无所知 而且认为传统文化已过时 没有继承的必要 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应该抛弃B 有必要批判继承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C 传统的就是好的 应全盘继承D 过时了 还是学点现代的有用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作用的认识 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精华部分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对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故本题应选B项 A C D项观点均错误

14、 答案 B 2 有人主张 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 还应考虑扩充其新的内涵 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 在清明节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 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丰功伟绩 在中秋节宣传和谐 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幼等等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一切传统文化都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 要全部继承下来B 一切传统文化都已不符合时代的特点 要毫不保留地全部抛弃C 否定一切旧的文化传统 代之以全新的文化形态D 对待传统文化要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解析 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全部抛弃 也不能全盘肯定 要做到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故D项正确 而A B C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点击下图进入 创新演练 大冲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