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课教案1必修3.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198744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课教案1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课教案1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课教案1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课教案1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课教案1必修3.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课标解读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单元知识结构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

2、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教学方法本课众多思想家,原始资料较多。可以引用史料,阅读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明确论从史出的道理。又因为学派及代表人物较多,所以采用列表比较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对比。有利于学生更直观更清晰的了解和记忆。教学结构社会热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迎宾)-历史原因(孔子思想,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历史现象再现(“百家争鸣”各派别及主张,重点讲述儒家思想的形成中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当今借鉴(当今建立和谐社会及世界和平的影响)导入新课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8名乐手,击缶迎宾

3、,高声吟诵着几千年前孔子写在论语中的名句,气势恢弘,场面盛大震撼。诵读的内容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在汉字章节中,活字印刷板中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和”字。一个“和”字荏苒千年发展变化,表达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为贵”,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和谐观,历史悠久,传统优良。 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中华儿女甚至全世界的人们景仰?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讲述内容讲述内容终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是什么原因铸就这种辉煌?合作探究1:“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

4、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

5、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规律揭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讲述内容3、主要派别代表: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哪些派别,分别的代表人物有哪些?(P4历史纵横)简单介绍各派别的主要观点。(1)道家学派老子的思想A、“道”为世界的根本,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B、认为事物具有

6、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看不到事物的转化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悲观。庄子庄子其人: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的思想A、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B、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2)法家学派韩非子:(李悝,商鞅)韩非其人,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

7、人(今河南禹州市),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写出了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等著作。 思想:“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不阿贵” ;讲述内容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 辩证法的思想。(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 列表比较各

8、派别主张:(儒家思想第二目详细讲述)所处时期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春秋儒家孔子?战国孟子?荀子?春秋道家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战国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墨家墨子“兼爱” “非攻” “尚贤”“节俭”知识活用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各自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讲述内容4、历史影响合作探究2: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

9、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

10、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讲述内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简单介绍孔子生平(P5)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

11、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孔子的思想A、核心: “仁”,爱人(核心)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1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这反映出孔子站在奴隶主阶级立场上,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也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一些言论中可以

13、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B、政治思想: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民本思想)合作探究3: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1)进步性: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2)保守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C、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讲述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语文课上学过的古文:“有教无类”(创立私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成就:潜心办

14、学、编订整理出“六经”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2、孟子的思想观点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可以说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史料: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民以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人无有不善”让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出孟子的主要主张。然后教师总结。A、仁政B、君民关系:

15、民贵君轻(民本思想)他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C、性本善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提出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