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素材2人民必修30627110.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198742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素材2人民必修306271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素材2人民必修306271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素材2人民必修306271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素材2人民必修306271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素材2人民必修30627110.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主要内容: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2、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3、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4、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5、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一方面儒学进一步发展(心学),思想领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另一方面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二、社会背景: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内因3、思想: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限制了思想的自由。4、阶级:工商业者队伍壮大5、外因: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三、活跃的表现明朝中后期思想家(一) 李贽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1)人物生平简介:李贽(1527-1602)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祖与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家庭影响),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和 进步史学家,后被明政府以“惑世诬民”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2、思想主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道学”先生,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提出挑战。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标准。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提出“绝假

3、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诗文写作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对晚明文学产生重要影响。3、代表作品:藏书(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续藏书 焚书续焚书等多种著作。4、思想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

4、力。材料二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 材料三 “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明末清初:四位思想家(二)黄宗羲(16101695)“天下为主,君为客”说(字太冲,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是明清之际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1、主要经历: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著述;是浙东学派创立者。2、思想主张:最精彩之处: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提倡“法治”反对“人治”提出臣民平等的思想(实质:反君主

5、专制)具体制度: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是学校而非君主。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3、思想评价:这些主张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材料一:“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材料二:后之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甘脑,离散天

6、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三) 顾炎武(16131682)具有启蒙精神(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1、主要经历: 早年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清军南下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游历北方,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河。2、思想主张: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提出“众治”的

7、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梁启超归结)。提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3、代表作品: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都涉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实用学问)。4、思想评价: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历史资料:1、复社: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核心的政治、文学团体。崇祯六年()在苏州虎丘成立。领袖人物为张溥、张采,时人称为娄东二张。崇祯年间,朝败,社会矛盾趋于激烈,一些江南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己任,组织社团,主张改良。二张等合并江南几十个社团,成立复社,其成员多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多人,声势遍及海内。他们大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宗经复

8、古,切实尚用相号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反对空谈,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实际地参加政治斗争。他们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讴歌抗清伟业,抒发报国豪情,富有感染力量。他们虽拥护前、后七子,却不同于他们的专意模古,也不同于公安派、竟陵派的空疏。标志着明末文风新的重大转向。其中陈子龙、吴伟业为诗歌的代表,张溥是散文的代表。复社成员后来或被魏忠贤余党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难,或入仕清朝,或削发为僧。顺治九年()为清政府所取缔。复社成员在经学方面也有成就。张溥、张采等人曾“分主五经文章之选”,提倡熔经铸史,整理古籍文献。入清以后,顾炎武、黄宗羲等继续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关心和研究

9、社会问题,开创了清代学术研究的新风。2、何谓“经世致用”?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四) 王夫之(1619-1692)“孤秦陋宋”的批判(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湘西蒸左的石船山,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1、主要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著书,收录船山遗书2、思想主张政治思想:主旨“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

10、”“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如:批判秦朝的暴政:横征暴敛。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根源。哲学思想: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提出政治上要“趋势更新” 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唯物主义思想家)3、代表作品:船山遗书4、思想评价: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1、“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

11、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根据材料归纳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2、资料:l 一幢不大的清代民居,黑瓦白墙,显然经过后人多次修缮。门前有两棵对称的巨大柏树,直插云霄,气势磅礴,这是船山先生手植之树,观之令人感叹不已,唏嘘不已。l 草堂大门有幅对联,右联:清风有意难留我;左联:明月无心自照人;横批:湘西草堂。 简简单单的文字带来的既有反清复明的内在情结,又有浓浓的归隐田园的气息。l 屋内正中亦有一幅对联,右联:六经责我开生面;左联:七尺

12、从天乞活埋。船山先生一方面对明王朝的覆灭悲愤欲绝,觉得活在异族统治之下,犹如活埋一般;可另一方面,船山先生苟活于世,却有着宏大的抱负,那就是: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更新与传承而奋争不息。l 生,还是死,看来是萦绕在这座湘西草堂内与外的无形精灵,亦成为船山先生灵魂深处的问题。屋内有些介绍先生生平事迹的东西,数件遗物。最引人注目的是湘西特有的一双木屐和一把油纸伞。据说,船山先生对异族满清的统治一直无法接受,骨子里都是反清复明的念头。他出外必穿木屐,以示脚不踏清王朝之地;又不管天气是晴还是雨,皆手撑着一把油布伞出门,以示头不顶清王朝之天。 铮铮傲骨,强烈的民族气节由此可略窥一斑了。(五) 唐甄论“凡为帝王

13、者皆贼也”( 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后更名甄,达州(今四川达县)人,他是清初的著名进步社会启蒙思想家、文学家)1、思想主张:倡导“经世致用”,著有潜书对专制君主大胆批判,认为帝王皆贼。(思想最大特点)对“官”猛烈抨击,认为天下难治非民难治,而是官吏“为盗臣”“为民贼”。2、思想评价: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君主专制和官吏腐败行为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把希望寄托于明君,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探究一: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及评价共同的生活背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

14、深;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共 同 的 经 历:都参加过抗清斗争。共同的进步思想。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即“人民为主”。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工商皆本(黄);减轻人民负担(顾);减免赋役(王)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评价:积极:重视手工业、商业,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专制主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是近代民主思想的先声。消极: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

15、,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无法实现探究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1、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明王朝的灭亡对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亡国之痛, 败家之仇,使他们认真反思明亡教训,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和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反省并著书立说。2、明清王朝更替时的暂时权力真空,使得当时的思想自由具备了适宜的政治环境。在旧的权力失落,新的权力尚未实现全面控制之际,思想的发展也就得到了难得的幸运机会。3、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于是,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4、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社会矛盾的充分暴露。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手工业、商业经济发展,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重科学讲实际,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探究三: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