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与抗战时期香港的文艺救亡活动.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93451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风》与抗战时期香港的文艺救亡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风》与抗战时期香港的文艺救亡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风》与抗战时期香港的文艺救亡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风》与抗战时期香港的文艺救亡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风》与抗战时期香港的文艺救亡活动.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风与抗战时期香港的文艺救亡活动【摘要】大风是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一份文艺刊物。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由沪抵港的文化人与香港本地文人接触来往颇密,他们在大风上撰写的文章时常与其他国家之抗战史、自身与朋友之战争见闻、经历有关,在创作题材及思想方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香港文学及青年文学社团。大风的撰稿人中,不少来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及中国文化协进会。作为一份抗战文艺期刊,大风的出版为人们了解战争时局提供了途径与评论的立场。【关键词】大风 香港文学 抗战期刊 文艺社团一、大风之撰稿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香港创刊的大风杂志,内容涵盖文艺创作、时评、译文、专著选刊、历史掌故、漫画、广告等。陆丹林的文艺统一

2、战线(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留港会员通讯处成立宣言)刊登于大风的第三十三期,在这篇发表于一九三九年的文章中他写道:“我们一部分留在香港的会员,和其他一切文化艺界同仁,虽然远离祖国的烽烟,寄居这个没有炮火和血腥的特殊环境中,却未曾有一时一刻,自外于战斗的阵营,而不思以本位的工作,勉自尽力于民族生存自由的斗争。”南社文人陆丹林作为大风的编辑,在抗战时期的香港发表了不少文艺评论作品,很多与当时民族抗战的时代主题紧密相关。阿英在抗战期间的文学中认为抗战时期的文艺应该深入民众,亦应当适应前方战士,这就需要更多通俗性的文艺作品,使民众了解战争的意义,如何参加前方工作,以及如何巩固后方。1938年于武汉成立的中

3、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次年于香港成立分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留港会员通讯处”主要由在港的流亡文人及学生组成,许地山担任常务理事兼总务。在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中,郁风认为当时的香港文学突破了原有的地方性及少数阶层的局限性,作者和读者数量空前增长。当时的香港具备文化出版相对和平的环境,成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及国外相互联系的特殊地点,亦有很大一部分文化精英或长或短留居在港。文艺社团方面,如文艺界抗敌协会因当时英国尚未参战不许使用“抗敌”二字,称“文艺界协会”,“成立时便有作家七十多人,包括早在香港的许地山、陆丹林、鸥外鸥和上海来的楼适夷、叶灵凤、戴望舒等。许多活动都在这个组织的名义下进行。”

4、大风的创刊号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五日出版,社长简又文、林语堂,编辑为陶亢德、陆丹林,监印人陆恩和,发行所为大风社,由建华印务所印刷,零售价为每册一角,其在香港的社址设于香港皇后大道中三十三号三楼(大风社后社址迁移,中国文化协进会文化通讯第19号(民国三十年一月)曾刊登其迁地启事。)大风本为旬刊,后改为半月刊,在首刊数月后大风曾出版过合订本,其广告列出“撰稿人一斑”,其中包括简又文、谢冰莹、冯自由、陈独秀、马国亮、陶亢德、老舍、杜衡、陆丹林、穆时英、苏雪林、徐蔚南、施蛰存、叶恭绰、孙科、朱朴、小丁(丁聪)等,售价每册港币一元。大风的社长简又文(18961979),广东新会人,太平天国

5、史学家,字永贞,号驭繁,笔名大华烈士(“大华烈士”为俄文“同志”一词音译),别署工爻、兴汉剑生郎、谛牟、佟智,室名斑园、至庐、百剑楼、猛进书屋。岭南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1936年于上海创办逸经半月刊,1938年于香港创办大风。曾任耶鲁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员,后病逝于香港。他在大风发刊词大风起兮言:大风旬刊之产生,筹备之经过,简略报告,数言可尽。溯自芦沟桥事变发生,民族存亡之大决战开始。平津冀绥晋沪杭以及首都相继失陷。文化事业,最受摧残。我同人等既从事文化事业,何能袖手旁观而轻卸为国为民之责?简又文的这篇发刊词后又仿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云:“大

6、风起兮云飞扬,云蔽日兮日无光。仁风及所兮世界清凉,全民其努力兮守四方。”以志办刊者之旨。与此同时,在抗战杂志于香港出版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各种状况。有些时期,“敌”字不允许使用时,编辑便用交叉号,“狄”及“侵略者”代替。大风的主编陆丹林在续谈香港中写道:在“八一三”以后的新出版物,就非要三千元现币做保证金不行,因之在香港办出版物很不容易。虽然有些人还是暗中偷印,但一经查出,印刷所便要处罚三千元,甚至于没收印刷机器。有些取巧的,在别处排好寄纸版在香港印刷,较为便利,但能浇版的印刷所也不多。大小报纸和杂志的稿件排好后,要送华民政务署的华文新闻纸检查处检查签字后,才能够付印日本驻香港领事常常和香港当

7、局交涉,取缔抗日文字。作为一份抗战文艺期刊,大风的出版为人们了解战争时局提供了途径与评论的立场。冰莹整天的轰炸,徐蔚南火般热跃的武汉,孔远之五月的上海(上海通讯)等当时刊登的文章为香港的读者提供了全国抗战的信息。又如简又文的犹太英雄革命抗战史于大风旬刊第五期开始连载,杨纪的两极淞沪战线的报告文学于第七期开始连载,史话及报告文学等形式丰富了杂志的文学形式及可读性。二、香港文艺社团与大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留港会员通讯处与中国文化协进会均与大风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文化协进会于文化通讯上刊登有关优待会员订阅大风的通告,大风亦会刊登有关这些文艺社团的章程、宣言及相关文艺活动。其中,中国文化协进会的成

8、立后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这些文艺社团的参与者们本着联合共同抗战为目标,以文为集结之力量投入文化抗日。大风的社长简又文、编辑陆丹林等均为中国文化协进会成员。另一方面,简又文写给全国文艺界抗敌总会的报告,在重庆的抗战文艺上发表,题为香港的文艺界,文中他认为:至如当地文化界名流如叶恭绰,马鉴,许世英,欧阳予倩等同志一致加入可以号召起来。而楼适夷,陆丹林,叶灵凤,戴望舒,萧干,穆时英,张春风,等诸子皆当地文坛健将足以进行工作。我临走之前,他们决定暂假“大风社”作为分会筹备,会集,通讯,活动,和发表的大本营,将来经济充裕时,可另找会所,以后大家齐心努力进行得法,必可成非常之功。香港文协分会之成功,即是

9、全民抗战力量加增之功也。大风所依托的文学社团“大风社”集社团、杂志及图书出版为一体。大风的撰稿人中,不少来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及中国文化协进会。三十年代中期由沪抵港的穆时英、杜衡(苏汶)等文化人与香港本地年轻人接触来往颇密,他们在大风上撰写的文章时常与其它国家之抗战史、自身与朋友之战争见闻、经历有关,在创作题材及思想方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香港文学及青年文学社团。三、大风之纸上文化生态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文学的形式需要文艺作品大众化的面向及特殊的创作素材。大风曾刊登叶恭绰(紫恒笔述)今日中国文化界的使命:中国文化协进会成立开会词,提出在抗战中的文化建设与军事抗战同等重要,组织中国文化

10、协进会的目的是希望将文化界人士联合起来,共同抗战。“风雨谈”栏目是大风中社论时评的言说空间,内容大多与抗战及当时的社会现象有关,主笔大多由陆丹林担任。大风的撰稿人不乏文坛名家,作品内容亦不限于香港本土。落华生(许地山)的铁鱼底鳃,施蛰存的薄凫林杂记我的家屋,柳存仁现代文人论纪念许地山先生,戴望舒翻译马尔洛(Andre Malraux)的死刑判决,马国亮八一三在香港,杜衡白沙溪上等可见于大风。郁达夫在上海时期与大风的主编陆丹林稔熟,他的毁家诗记最初自新加坡寄予陆,一九三九年首次发表于大风旬刊。许地山的中篇小说玉官载于1939年2月至5月的大风,小说铁鱼底鳃1941年2月发表在大风的八十四期,亦曾

11、发表于1941年6月的新儿童半月刊创刊号,战争年代设计潜艇的小说人物雷先生在许地山笔下成为一个失落无声却倔强的时代缩影。大风上亦时常有译介国外作品的文字,如大华烈士译戴兰德夫人(Duchess DAbrantes)女丈夫(Demonia),梅立美(Prosper Merimee)施法林之役(Taking of the Redoubt)等军事题材的短篇小说。大风与其它报刊的关系中值得一提的是宇宙风及逸经。大风原由宇宙风社和逸经社合办,均同样与林语堂关系甚密。同样由简又文担任社长,陆丹林任主编的文史半月刊逸经出版的杂志合订本在香港亦可于“大风社”函购。在大风上,可见逸经及林语堂、陶亢德主办宇宙风的

12、广告,亦可见由林语堂担任顾问编辑,黄嘉德、黄嘉音为编辑,马彬和担任发行人兼编辑的西风月刊及马彬和主编的众生等上海刊物的广告。大风第五期的“好书介绍”曾介绍冯玉祥的抗战诗歌集,诗歌集由“汉口民生路统一街三户图书社”出版,“香港大道中世界书局”代售。另外,由大华烈士(简又文)翻译美国布斯?达肯顿(Booth Tarkington)的十七岁(Seventeen)等小说亦曾在大风上刊登书介及评论。参考文献大风社:大风,香港,1938年至1941年阿英:抗战期间的文学。录于阿英全集(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01-102郁风: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收录于徐洁贞编第三届香港文学节研讨会讲稿汇编,香港:公共图书馆,1999:24-25刘以鬯主编:香港文学作家传略,香港:市政局公共图书馆,1996:146大风旬刊第一期,1938年3月5日,P1大风旬刊第一期,1938年3月5日,P2陆丹林:续谈香港,载于宇宙风乙刊,第十一期,1939年8月1日大风旬刊第六期,P163-164、165-166大风旬刊第十期,P306-308中国文化协进会:文化通讯,12号,1940年5月25日简又文:香港的文艺界。抗战文艺四卷一期,1939年4月10日大风第五十期,1939年10月5日(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文学硕士)责编:姚少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