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五单元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实验 知识精讲.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92495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第五单元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实验 知识精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第五单元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实验 知识精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第五单元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实验 知识精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第五单元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实验 知识精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第五单元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实验 知识精讲.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历史第五单元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二. 重点与难点:1.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2.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变迁本课教材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来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本课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传媒变迁的过程”,另一条就是“传媒发展的影响”。而“传媒变迁的过程” 这条线索又分纵横两条线索,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的过程是纵向的线索;而“报刊影

2、视网络”,这种媒介技术的进步是横向的线索。与此相对应“传媒发展的影响”这条线索也要分成纵横两条,纵向的线索是中国报刊、影视、网络的发展分别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横向线索是媒介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第71页的引言部分,可以总结出:自19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出现了大众传媒的媒介报刊。之后分析了19世纪中期在我国产生大众传媒的原因在于: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比如: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要想自给自足满足自己全部的生活需要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社会更加变成一个统一的社会,这时候人与人之间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的、传播速度

3、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报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注意:也正是在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世界上的报刊大众传播媒介起步,所以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19世纪中期的中国已经卷入了世界媒介体系中,融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而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这三种传播媒介体系。(一)报刊业走向繁荣在这一目中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以及报刊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

4、起的作用。(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外文报刊:我国报刊业的出现与19世纪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中国的频繁活动有很大关系,故而在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如中国丛报,是美籍某基督教士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专门向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介绍”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着重鼓吹侵略思想,以“中国通”的资格提供侵华具体方策。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1889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

5、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我国的中文报刊主要就是引言中提到的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和申报。东西洋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所以确切的说,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无论在版式,内容和编辑方面都产生了示范和催生作用。中国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同一时期创办的报刊还有: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874年1月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容闳在上海创

6、办的中文报纸汇报。我国的报刊业逐步形成了。(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阶段此后,中国人创办的报纸越来越多。戊戌变法时期,出现了一些宣传改良思想的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该报刊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民报从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刊登的一系列文章以犀利的笔锋和严密的逻辑,从政治上、理论上、历史上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

7、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这些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当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

8、革命的领导者,为了革命的需要我们党也开始创办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出版。最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从1933年2月10日第50期起改为中央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的联合机关报。该报创刊后,积极配合党政的中心任务,进行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以及国民党的卖国投降政策,报道抗日救国运动和武装抗日斗争的消息。大力进行扩大和支援抗日红军的宣传,并宣传建立根据地的一系列政

9、策以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1937年1月29日,从第325期起改名新中华报,进一步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而斗争。而新华日报则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9个多月后移到重庆出版。1947年2月,被国民党勒令停刊。新华日报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领了舆论制高点,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成为我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我党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解放后,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出版,后来又成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2001年9月,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

10、,省委、省政府同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解放日报,教师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这里的解放日报不是指现在发行的解放日报。现在发行的解放日报是1949年创办的,是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而本课所说的解放日报,是1941年5月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是当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军情紧急,环境恶劣,该报在1947年3月停刊。虽然历时仅6年,但是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光荣的使命。解放日报和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报刊一起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宣传了我党的主张,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1、,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成为我党的主要舆论工具。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 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诞生,当时是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1949年3月,人民日报迁至北平(今北京),同年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作为一张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人民日报凭借其高素质的采编力量,任何时候都能对新闻事件作出迅速、及时、有效的反应,及时、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已成为人民日报的特色之一,从而赢得大量国内外读者的信赖。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承担着每天向全

12、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的重任,其中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等),已成为人民日报的一面旗帜,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而倍受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因此,人民日报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与此同时,光明日报等其他类型的报纸也很著名。然而,“文化大革命”对文化领域的摧残,使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很多报纸停办,仅存的几种报纸在内容和宣传手法上也是千篇一律。(3)中国报刊业的繁荣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

13、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4)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影视事业的发展本目教材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电影事业和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

14、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在电影发明仅仅10年后,中国就有了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影

15、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同年8月,有声电影正式在美国上映。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此时电影的主流是左翼电影。著名的影片有狂流、渔光曲、风云儿女等。狂流是第一部左翼影片。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该片格调凄婉压抑,节奏缓慢抒情。尤其是多次出现的主题歌渔光曲的词曲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影片在上海创连映84天的新纪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这首高亢激昂的进行曲随着电影的播放,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建国初期的电影的特点则是,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了银幕。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同样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八十年代有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阿Q正传、红高粱等影片,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