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辽阳集美学校高二历史期中.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8760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辽阳集美学校高二历史期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辽宁辽阳集美学校高二历史期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辽宁辽阳集美学校高二历史期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辽阳集美学校高二历史期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辽阳集美学校高二历史期中.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辽阳县集美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西周发迹于富庶的渭河谷地,定都岐山脚下的镐京。如何控制新增的广大东部地区?周公决定继承武王的规划,在洛邑新建一个都城,称为成周,镐京则称为宗周。镐京为“宗周”,意在强调A. 周为天下之大宗B. 周公是天下共主C. 镐京是周的发迹之地D. 镐京是周的都城所在【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发迹于渭河谷地,定都镐京,镐京则称为宗周,说明镐京是天下大宗,具有特殊地位,故A正确;周公不是周天子,周天子是天下共主,B错误;“宗周”强调周为天下之大宗,而不是强调镐京是周的发

2、迹之地、镐京是周的都城所在,排除CD。2.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央任免。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据此可知A. 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 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C. 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D. 这一做法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表明,自秦以后地方主官由中央任命成为定制,这反映出在统一政权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项。A项,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的表述与材料中“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主官的任

3、命,不是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排除;D项,“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是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导致的,只要是在封建社会就不可能消除,排除。3.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 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 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题意可知宋代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到明清时期谏官与监察制度合一,形成单一的监察体系,这与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相一致,故选D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体系

4、逐渐向单一发展,并不能说明效率的提升,故B、C两项错误。4.按照元典章的记载,元代路、府、州、县各级官员,要“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各级“应有大小公事,官员别无差故,自上至下,须要圆书画押”。这种议事的方式A. 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B. 保障地方官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C. 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 体现了地方官员之间的权力制衡【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应有大小公事,官员别无差故,自上至下,须要圆书画押”等信息来看,元朝注重地方官员共同议事决策,实现官员之间的权力制衡。故答案为D项。集体议政实现地方官员之间的制衡,以此加强中央集权,

5、排除A项;地方官员之间互相制衡,不能独立行使权力,排除B项;唐代三省是中央官制,与材料反映的地方官制不同,排除C项。5.“康乾盛世”等封建盛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统治阶级的代表即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B.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C. 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D. 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根本原因”的题目属于程度式选择题,要注意分析选项间的关系,可以采用排除法解题。A项,统治者良好的个人素质属于“原因”, 但属于主观原因,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B项,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是“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CD项

6、,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属于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即C项属于D项,这种选项之间存在包含关系的情况,根据题意,要排除C项,D项正确。故答案为D项。【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1)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2)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在续订条约时,英国明确要求在条约中写上“嗣

7、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等字样,英国的这一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A. 已经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B. 已经放弃了华夷之间的藩篱C. 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D. 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详解】英国明确要求在条约中写上“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表明清政府在世界大变局面前仍然固守中国文化中心主义,天朝上国心理仍然存在。故答案为D项。材料表明清政府思想转型艰难,还不具备近代外交意识,排除A项;材料表明清政府还没有放弃华夷之间的藩篱,排除B项;清政府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愚昧无知,不是重视维护国家

8、主权与尊严,排除C项。7.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写道:“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这场“悲壮的斗争”A. 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制度B. 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C.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D. 试图构建一种西方宗教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借助拜上帝教发动起义,进行反封建斗争,但是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故B选项正确;推翻君主专

9、制统治制度的是辛亥革命,故A选项错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洋务运动,故C选项错误;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起义,没有试图构建西方宗教文化,故D选项错误。8.1859年洪仁轩在兵要四则中指出“即我天朝初以天父真道,蓄万众一心,故众弟妹只知有天父兄,不怕有妖魔鬼,此中奥妙,无人知觉。今因人心冷淡,故锐气减半耳。”导致太平天国“人心冷淡”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 北伐失败B. 天京事变C. 湘军打击D. 英法助剿【答案】B【解析】【详解】天京事变是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导致“今因人心冷淡,故锐气减半”,正确;北伐是18531855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合,错误;湘军打击与材

10、料中“只知有天父兄,不怕有妖魔鬼”信息不符,错误;英法助剿是太平天国失败客观原因,与材料主旨不符合,错误。9.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外交事宜的机构经历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A. 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B. 严重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C. 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 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需要,设置专门对外机构,处理对外事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材料反映的只是处理对外事务方面的变化,排除;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排除B项;

11、这一变化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表现,不是半封建化,排除C项。【点睛】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政府,没有国家概念,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的基础之上,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将所有与之交往的国家一律看作藩属国,缺乏平等的外交、通商关系。鸦片战争后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变化,实现了与世界接轨,和西方列强趋同。外务部存续期间,在处理对外交涉方面,基本顺应了时代潮流,实现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10.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对答1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对答2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

12、:高丽诸国,此是外落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综合两则对答可知A. 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B. 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排战朝贡体系C. 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D. 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可知,李鸿章利用条约来维护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故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李鸿章利用万国公法维护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B错误;中日利益的冲突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并非观念冲突,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特

13、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1.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B. 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可知,辛亥革命前后,女性的权利意识觉醒,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排除A项;男女平等的

14、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C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联系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12.下列各项,能够说明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是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

15、分,因此能够说明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斗争,但旧民主主义革命也是反帝反封建斗争,无法说明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排除;故选B。排除ACD项。13.自1930年底开始,中共中央先后把60%的党务人才、城市工人骨干派遣到各个苏区。派往各苏区去负责的主要领导干部,大多数都是从莫斯科回来的干部和留苏学生。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 以工人运动带动苏区的革命B. 依然坚持国民革命运动的路线C. 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D. 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达成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中共中央先后把60%的党务人才、城市工人骨干派遣到各个苏区,派往各苏区去负责的主要领导干部,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材料说明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故C正确;材料反映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无法体现“工人运动带动苏区的革命”,排除A;国民革命运动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开展和国民党的斗争,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共中央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否达成共识,排除D。14.许多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