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领导下的土地革命和改革 辅导 不分本.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8649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共领导下的土地革命和改革 辅导 不分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共领导下的土地革命和改革 辅导 不分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共领导下的土地革命和改革 辅导 不分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共领导下的土地革命和改革 辅导 不分本.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共领导下的土地革命和改革http:/www.DearEDU.com浙江 聂佳辉 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农民的土地要求,在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都采取相应的政策或措施,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并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为此中共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入农村,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起来。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配合武装斗争,满足农民的土

2、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中共开展了以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集中一半以上的侵华兵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野蛮的大“扫荡”。而国民党也消极抗战积极,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包围、封锁。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19411942年革命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的

3、局面。为了渡过困难时期,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中共在根据地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这就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转变为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1947年,解放区大规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正是顺应了这种变化。另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不能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所以,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在

4、土地改革路线中又指出: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这说明此次土地改革具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另外,大纲中又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表明农民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这次土地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没有要求建立公有制度。其经济思想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四.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主要特点有:采取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这与中共以往的土地政策有明显

5、的不同。这就有利于减少土改的阻力,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的经济。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改基本完成。经过土改使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与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 (1)对富农的政策不同:民主革命时期是限制富农;解放战争时期是打击富农;建国初期是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2)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不同:民主革命时期是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建国后是稳定民族资产阶级。用心 爱心 专心 115号编辑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