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69241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共40讲) 课标为主岳麓兼人教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点津】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变过程中,夏商周继承较多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为代表的西周古代宗族国家政治制度。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秦汉制度的建立、隋唐制度的完善、宋元制度的加强、明清制度的进一步强化。伴随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被强化到空前高度。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标考点1】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

2、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掌握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明确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同时与分封制又是到为表里的,这就构成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专权。这也是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解析考点1】1分封制的定义、特点及历史作用(1)定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同姓异姓的封国制度。(2)特点: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邦国有同姓、异姓之分;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3)作用: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各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也更加

3、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西周贵族集团还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考点释疑】分封制即是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后,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庶子做诸侯,然后让他们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王室。诸侯在其封国内有世袭的统治权,对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责任。分封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宗法制实施的目的、主要特点及历史作用(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主要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宗法制

4、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3)作用: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考点释疑】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其显著特点是宗法组织和国家组织紧密结合。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考点综合】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

5、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课标考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重点掌握秦的统一、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中央官制及中央集权制的影响。【解析考点2】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及具体表现(1)基本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2)具体表现为: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是君主权力集中的

6、又一表现。2.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1)措施:中央:实行皇帝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其地位、职责、权力各方面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地方:实行郡县制。地方政权机构:郡县两级政权;基层机构:乡、里等;政令下达:三公九卿郡、县-乡、里-百姓。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为防御北方的匈奴,下令修建“万里长城”;修建驰道和直道;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并是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严刑峻法。(2)影响: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

7、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考点释疑】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分掌行政、军事、监察,权力分散相互制约。设三公,分割事权,有利于皇权集中、大权总揽。地方上设郡县制,官员由中央任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始终存在两个基本矛盾:相权与皇权(专制)、中央和地方(集权)。【考点综合】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春秋后期即已开始出现。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王室衰微,政令不行,原有的一套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从春秋后期开始特别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官僚制度,推行郡县制度,形成新的中央集权制度

8、。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后,集战国时期新制度之大成,加以改进、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课标考点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中央机构、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行省制度及其影响。【解析考点2】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1)措施:设“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它代

9、表中央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强干弱枝、削弱封国。(2)影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评价(1)特点:三省指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尚书省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1)措施:削实权(“权”)削弱藩镇,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州郡设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二府,

10、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军政,削弱宰相权力。制钱谷(“钱”)设转运使,各州郡财赋均由中央直接掌握。设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总管国家财政,相权进一步被分割。收精兵(“兵”)设三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发兵之权归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2)影响: 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到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4.元朝的中央机构的特点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

11、,只设中书省,统辖六部。其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相权呈现出反弹、扩张之趋势。【考点释疑】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皇权不断加强的中央集权发展。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从独相制互群相制),强化皇权;二是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考点综合】汉唐宋元中央及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

12、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即从中央与地方政制的变化,即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来反映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考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掌握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明确君主专制强化与封建制度衰落之间的关系。【解析考点4】1.明朝加强的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影响措施:(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务。设立殿阁大学士,并不参与决策。(2)明太祖设殿阁大

13、学士,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权力逐步扩大,有“票拟”之权;皇帝“批红”,掌握最终决策权。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2.清初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1)措施:清初,设立内阁,负责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存;雍正设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一人。(2)影响: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考点释疑】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央集权

14、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即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创立,来反映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其突出特点是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国家规模进一步扩大,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外国对中国的窥视已露端倪。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种要求自由发展经济的思想出现,随之出现了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反思。这些影响到了专制统治的基础,农业时代,其统治基础就是小农经济。这就决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必然的强化。形成结论性观点、规律性认识。【考点综合】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变过程中,夏商周继承较多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宗法制为代表的政治制度。秦汉大一统,建立

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以后历代王朝不断完善这一体制;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杯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高考回眸】【例1】(1996年全国卷)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D)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例2】(2000年上海卷)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D)A.收取赋税B.征发兵役C.管理军事D.监察郡守【例3】(2004年江苏卷)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B) A.实行刺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例4】(2004年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