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区域地理和国土整治一轮复习十:2.2中国的地形、天气和气候.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169205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区域地理和国土整治一轮复习十:2.2中国的地形、天气和气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区域地理和国土整治一轮复习十:2.2中国的地形、天气和气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区域地理和国土整治一轮复习十:2.2中国的地形、天气和气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区域地理和国土整治一轮复习十:2.2中国的地形、天气和气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区域地理和国土整治一轮复习十:2.2中国的地形、天气和气候.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中国地理2.2 中国的地形、天气和气候考点一 中国的地形子 强化专练1.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范围的地形自北向南大致可以分为A、B、C三大部分,其中A属于 高原, B属于 平原,C属于 山地。(2)简述B平原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答案 (1)黄土 渭河(关中) 秦岭(2)B平原地形平坦(在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这片平原更显珍贵);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从黄土高原和秦岭冲积下来的深厚、肥沃的土壤);气候温暖湿润(属暖温带,年降水量接近800毫米);水源丰富(有渭河及其支流),便于灌溉。考点二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强化专练2.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

2、题。(1)A地比图中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气温年较差 (大、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2)分析图示地区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主要原因。答案 (1)小 地形(2)南部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北部夏季暖热,冬季寒冷,且冬季气温远低于南部,气温年较差大。命题视角1 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例1】(2007宁夏文综)读下表数据,回答(1)(2)题。我国五地海拔及地理位置海拔/m纬度经度北京313955N11624E兰州1 5173603N10349E福州842602N11919E甲地1103444N11342E乙地1 8912504N10242E(1)甲地所处的地形单元为( )A.黄土高

3、原B.华北平原C.内蒙古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2)下图中表示乙地年内各月气温的曲线是( ) A.B.C.D.答案 (1)B (2)C 变式演练1.读我国四条山脉迎风坡的年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图中各山脉最大年降水量的高度不一定是山顶高度)关系图(下图),回答(1)(2)题。(1)图中的四条线中,反映秦岭降水状况的是A.aB.bC.cD.d(2)在我国,具有类似于da山脉的年降水量地域变化规律的现象是A.煤炭资源分布B.气温水平变化C.经济发展水平D.地表高低起伏答案 (1)B (2)C命题视角2 我国夏季风的进退与雨带的推移规律【例2】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第(1)(2)题。(1)根据雨

4、带在、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A.46月B.67月C.68月D.58月(2)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A.南旱北涝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D.南北皆涝答案 (1)B (2)C变式演练2.(2007四川文综)阅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1)在上图所示气压形势下,a等压线的数值为 百帕,地可能出现的风向是 。若甲天气系统中心气压值增大,几天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寒潮天气,在此期间,地的气压和天气变化状况是 。随着季节变化,当甲天气系统消失时,控制澳大利亚大陆西南角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2)上图中A-B-C一线年降

5、水量大致呈现出“由A至B逐渐减少、由C至B逐渐减少”的变化特点,试分析其成因。答案 (1)1012.5 西北风(偏北风) 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西风带(2)由A至B,降水主要受西风气流影响,西端的山口有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在山地迎风坡形成降水(地形雨),水汽含量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由C至B,主要受东南季风(夏季风)影响,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距海远近不同),来自太平洋的水汽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逐步减少。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图”。读图,回答13题。1.造成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形C.人为因素D.距海远近答案 B2.影响7月等

6、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地形B.地形、海陆差异C.人为因素、海陆差异D.纬度位置、人为因素答案 B3.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是( )A.甲地、黄河口附近B.石家庄附近、黄海沿岸C.丙地、乙地D.甲地、丁地答案 B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可知,我国地势的总特征是 ,呈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河流流向的影响是 。(2)在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上,分布着不同的地形区。下面地形区中,位于第三级阶梯上的有( )A.青藏高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黄土高原D.华北平原E.四川盆地F.东北平原G.南岭(3)我国地形类型齐全,复杂多样。如图乙所示,我国各种地形类型中,比重

7、最小的是 ;图中字母M代表的地形类型是 。(4)习惯上,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资源丰富,在发展 、 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答案 (1)西高东低 大河自西向东流(西源东流)(2)B、D、F、G(3)丘陵 平原(4)(林业、畜牧业)采矿业 旅游业区 材料展示 材料一 中广网乌鲁木齐2008年5月9日电 5月8日,伊犁河谷普降大雨,位于河谷南部的昭苏县当天下午大雪飞扬。这场由乌拉尔山入侵的冷空气所形成的大风降水天气目前已经在伊犁河谷造成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材料二 西北某局部地区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尝试命题阅读上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三地位

8、于伊犁河谷的是 地,判断理由是 。材料中描述的冷空气有可能来自 洋。(2)写出A、B、C三地的气温T1、T2、T3的范围: T1 ; T2 ; T3 。试分析B地附近区域气温高的原因。(3)据测定A地年降水量达277.6毫米,而B地虽与A地相隔较近,但年降水量只有5.9毫米,成为我国最干旱的地区,试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4)图示地区所在省区生产优质长绒棉,试分析其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5)土地荒漠化是该省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遏制沙漠化的趋势,有人认为种草和灌木比栽种乔木更好,试分析原因。答案 (1)C 根据经纬度位置及等温线分布特征 北冰(2)24 28 28 32 20 24 深居西北内陆

9、,夏季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位于吐鲁番盆地地势较低,热量不易扩散,且位于背风坡,下沉气流增温明显;沙漠广布吸热增温快。(3)A地位于天山北坡,是大西洋、北冰洋较湿润气流的迎风坡,因此降水较多。(4)有利条件:晴朗天气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土质疏松,多为沙质土壤,有山地冰雪融水灌溉。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不足。(5)因为该地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蒸发量大,风力强,不利于乔木的生长。草和灌木需水量少,在干旱地区易存活;草和灌木矮小,根系复杂,抗风固沙能力强。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地形对我国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由于地势西高东低, 因此我国西部主

10、要地形是高原,东部主要地形是平原B.地形多种多样,造成我国耕地数量很少C.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所以我国东西之间交通非常不便D.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附近的大河河段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着巨大的水能答案 D(2009大连测试)读图,回答25题。2.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 )A.东侧为华北平原,西侧为黄土高原B.东侧为东北平原,西侧为内蒙古高原C.东侧为内蒙古高原,西侧为东北平原D.东侧为黄土高原,西侧为华北平原3.山脉两侧地形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A.东侧为水稻,西侧为谷子B.东侧为水稻,西侧为冬小麦C.东侧为春小麦,西侧为水稻D.东侧为冬小麦,西侧为谷子4.山脉两侧分别属于

11、( )A.东侧属长江水系,西侧属闽江水系B.东侧属海河水系,西侧属黄河水系C.东侧属珠江水系,西侧属长江水系D.东侧属闽江水系,西侧属长江水系5.关于四条山脉共同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条山脉都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B.四条山脉都位于两省交界处C.四条山脉的东南侧降水比较丰富D.四条山脉两侧的农业类型都不同答案 2.B 3.D 4.D 5.C(2009珠海模拟)下图为“沿106.5E的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68题。6.图中地形区为( )A.华北平原B.四川盆地C.渭河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答案 B7.关于地形区的地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答案 B8.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地理意义表现在( )A.为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B.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C.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D.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界线答案 B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不同地形区中。请根据下列所提供的甲、乙两地的相关资料,回答910题。地区甲乙经纬度102E,25N113E,28N海拔(米)1 89168一月平均气温()7.74七月平均气温()19.8329.甲、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